春寒未儘,星城市的清晨卻已略帶燥熱。
一早,李一凡站在星城市委大樓的落地窗前,目光越過雲層與高樓,看向正在迅速擴張的東城區生鮮倉配園。那是星城市今年新設的“即時消費基礎設施試驗區”,也正是他為即將到來的平台之爭埋下的一顆棋子。
“走到這一步,美團不可能不有所察覺。”他低聲說。
身後,市委秘書長梁國濤輕聲附和:“確實如此。過去一個月,美團在我們這邊的投訴率下降了,但訂單集中度大幅提高,部分中小餐飲商戶已經開始抱怨流量被集中壓製。”
李一凡轉過身,眼中已有鋒芒:“京東要進,平台戰打響是遲早的事。可不能讓‘消費通道’被彆人拿捏了。”
這場關於“外賣”的戰爭,表麵看隻是民生便捷,實則早已超出一頓飯的範疇。
李一凡的動作並非無根之水。
早在年初,凡星投資便完成了對京東本地生活板塊的戰略入股,成為其外賣業務——“京東秒送·餐飲鏈”在星城市的最大地方戰略夥伴。而星城產投集團也同步介入了配送倉儲建設、騎手招聘與社保共擔項目,真正做到政策與資本雙輪驅動。
而最重要的是——他清楚,美團在瀟湘的擴張,早已動搖了星城市本地消費生態的根基。
“美團是在擠壓城市的消費邊界。”這是李一凡私下對副市長陳啟明說的一句話。
什麼意思?
城市居民的飲食、出行、消費行為,被平台算法精準掌握;小商戶的客源、價格、庫存,受平台控製;騎手——這群基層勞動者,既是流動性最大、也最易被資本壓榨的群體,他們的命運直接決定了城市的物流效率和民生溫度。
而當這一切被一個“超級平台”壟斷,城市的自主調控能力、財政依附比例乃至基礎民生,都將受到隱形鉗製。
“我們不是為了打贏外賣,而是為了守住城市的消費主權。”李一凡的話擲地有聲。
就在當天下午,星城市政府聯合京東召開了一個閉門會。
參會的,除了京東本地業務負責人,還有凡星投資派出的代表、星城產投的總經理,以及李一凡特批成立的“即時消費生態工作專班”組員。
會議一開始,李一凡就提出兩個關鍵詞:“算法重構、規則重設”。
“如果我們的配送時間、價格補貼、餐飲流量,都是被彆的城市決定的,那這還算不算地方治理?”他冷聲問。
京東負責人連忙點頭:“書記放心,這次我們不僅帶來的是‘0傭金’和‘五險一金’的組合拳,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把‘即時訂單調度係統’的數據接口開放給政府監管。”
這在行業內無異於一記重磅炸彈。
多年來,平台的算法調度一直是外賣戰的“黑匣子”——送的是訂單、調的是人力、壓的是時間、藏的是利潤。
平台口中“智能調度”,在現實中往往演變成壓縮配送時限、強製趕單、暗中罰款,最終苦的隻有騎手和小商戶。
李一凡盯著京東代表:“你們能不能做到,把這套算法架構,在星城本地‘平台—政府’之間設一扇透明窗?”
那人遲疑了一下,隨即點頭:“如果能換取星城市的支持,我們可以設立一個‘政府數據共管通道’,調度邏輯、異常訂單、騎手超時率都能定向同步到平台共建工作組。”
這一下,參會的星城市發改、市場監管、交通、數據辦幾位部門負責人都動容了。
如果這件事真能落地,星城市就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將即時配送平台納入“政府共治”體係的城市,從此平台不再是“數字法外之地”。
李一凡緩緩頷首,卻沒有急著拍板。他看向凡星投資總經理顧立遠:“你怎麼看?”
顧立遠答得乾脆:“這不是燒錢換市場的問題,是在寫行業標準的第一稿。誰先寫,誰就能在未來十年掌握定價、定責、定規的主動權。”
李一凡道:“很好,那就從這次開始,凡星作為唯一地方資本方,代表星城市參與京東外賣業務在瀟湘的全周期過程監督。平台行為不能脫離本地產業治理框架。”
這句話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