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中旬,春光熾盛,星城市的街頭巷尾已經感受到了撲麵而來的熱度。而比天氣更熱的,是這座城市正在悄然進行的一場深層製度重構。
市政務服務中心八樓,一間改造後的平台治理聯合調度室內,十幾塊實時動態大屏布滿牆體,平台配送流量、騎手行程密度、商戶數據匹配、用戶投訴等級,乃至平台內部算法反饋延時,全都在數據可視化係統中一覽無遺。
這不是一場技術炫技,而是一次治理權力深入平台生態的實戰演練。
李一凡坐在指揮位第一排,沒有任何寒暄,直截了當地問:“美團數據同步情況現在進行到哪一步?”
政務辦副主任何海林立刻答複:“書記,目前已完成訂單信息、商戶合同、抽傭率、社保覆蓋四個接口的數據接入,相關平台正在對接騎手畫像係統和履約評級體係。”
“京東平台此前已完成全部數據並網,並同步建立了信用反饋模塊。”
李一凡點點頭,目光沉穩。
“京東是配合得快,但不代表他們未來不會出現問題。我們不是選好壞,而是建製度。”
?
過去一周,在李一凡親自推動下,星城市平台治理的格局發生了本質變化。
平台不再是城市係統的“外圍”經濟單元,而是被製度係統嵌入到政務主網中,成為公共治理體係的一部分。
市政府出台的《平台經營行為規範試行指引》已明確三項基礎製度要求:
1.所有本地生活平台須在政務服務係統完成合同備案、數據同步;
2.平台商戶抽傭比率、合同條款變更須公示並設退出窗口;
3.騎手社保繳納須由第三方金融接口自動核驗、月度同步反饋。
此舉相當於——將平台的“自主生態”正式納入製度化治理軌道。
?
有人質疑過,這是否針對某一方平台。
李一凡在市委專題會上明確表示:
“星城市並不打壓任何一家企業,美團和京東,都是我們凡星資本重點扶持的項目。我們關心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願意一起走得遠。”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政府—資本—平台—用戶’四位一體的治理共建模型。凡星投的,是機製,不是偏向。”
這番話,迅速傳達至各平台總部。
?
位於星城市高新區的美團全國總部,管理層已在會議室連開三天閉門會議。
相比京東在製度試點中的高配合態度,美團內部顯得更為複雜——一方麵作為凡星投資平台,必須配合城市製度升級;另一方麵,美團原有平台運營模式與“強綁定、高抽傭、弱退出”息息相關,調整幅度之大、觸及麵之廣,遠超京東。
運營中心總負責人李驥對外表態謹慎:“我們不是不合作,隻是必須控製轉軌節奏。”
而美團創始團隊中的多名高管也提出疑問:“政府製度推進能不能設過渡緩衝?城市改革不等於平台重構。”
就在美團高管內部僵持不下時,凡星投資董事代表親自登門,帶來一句話:
“不是讓你們交出權力,而是讓你們在規則裡找出路。星城市,是你們的總部,不是你們的例外。”
?
與此同時,市政務辦聯合商務局、人社局、數據局三方,成立“平台製度協調組”,李一凡親任組長,直接牽頭。
會議上,他不繞圈子:“不能隻盯著平台的利潤模型,要從治理責任出發重新設定運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