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的八月,暑氣未消,空氣中卻開始彌漫著一股更難以言說的沉悶。
8月22日,大夏上層調研組離開瀟湘的第二天,省委辦公廳內部氣氛並未如預期般輕鬆,反而在無聲中開始迅速緊張起來。
一份標注為“內部研判資料”的文件悄然流入省委宣傳係統與紀委口。資料抬頭為:
《關於部分地方政企製度合作可能引發政治結構扭曲的趨勢初步研究》
沒有署名,沒有發文單位,也未明確指向任何地方,但在文件正文的分析模型中,“某省會城市製度試點改革”“地方社會資本嵌入政務平台”“某地書記親屬與改革基金的關聯性”等描述,字字句句皆可對號入座。
很快,這份所謂“研究報告”被有意無意地傳入《瀟湘日報》評論編輯部、部分財經類公眾號後台,以及一些省委內的二級係統辦公群裡,像是一條精心放出來的魚,引來一片猜測的漣漪。
—
唐誌衡正站在自己辦公室窗前,望著省委大院中的玉蘭樹,神色平靜如水。
他的秘書彙報:“目前《瀟湘觀察》未予轉載,但‘觀事者’和‘智政圈’兩個公眾號已經私下接洽了分析作者,希望能匿名刊登評論。”
唐誌衡淡淡道:“讓他們掛‘智庫匿名’即可。”
“另外,聯係幾個財經評論員,把報告中關於‘改革平台可能淪為資本利益通道’那段,獨立做成短評,控製在800字以內,發微博,不走正規評論平台。”
秘書頓了一下:“那……萬一被李一凡的人追蹤源頭?”
唐誌衡笑了笑:“放心,不會追到你我頭上。這個報告是幾年前的舊稿,隻是重新包裝了模型和數據,沒有涉密點,沒有指名道姓。”
“他就算知道,也隻能生氣,不能叫停。”
秘書低頭,不敢再言。
—
與此同時,星城市委大樓內,改革辦主任鐘誌遠已在第一時間拿到了那份文件的複印件。
他滿頭是汗地推開李一凡辦公室,連門都沒敲,低聲說:“書記,這一手……太陰了。”
李一凡接過文件,隻看了三頁,便將其合上。
“是唐誌衡的人。”
“模型是他們財政口那位研究員三年前交過省委課題的基礎版本,字體排版習慣都沒改。”
“他們想做的不是指控,而是用模糊的學術語言構建一種印象——星城市的改革,有風險,有不清,有不乾淨。”
“隻要這個印象一旦形成,不管你講多少數據、做多少審計、出多少透明報告,公眾也隻記得一句話——‘有人說你有問題’。”
王誌明皺眉:“要不要公開澄清?”
“不能。”李一凡搖頭,“我們越澄清,他們越成功。”
“我們要做的,是讓這類報告‘失效’。”
—
當天下午,李一凡主持召開了一場非常規閉門會議。
參會的,不是常委,也不是四套班子成員,而是星城市製度改革試點各平台的實際負責人——改革辦、財政局、審計局、紀委、國資委、宣傳部,以及……市屬新聞宣傳係統、政務新媒體協調組。
會議持續兩個半小時,李一凡親自講解:
“你們要記住,我們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形象,不是為了宣傳,是為了製度立得住、經得起、可複製。”
“他們攻擊的是我們的名聲,我們反擊的不是嘴皮子,而是流程。”
“我要求你們,在一周內,把所有政企合作平台的完整結構圖、資金來源圖、審計報告、退出路徑,全線轉化為——視覺信息化結構圖,發布到‘星城市政務公開平台’主站。”
“同時,每天推送一個‘改革平台透明化解析專欄’,用短視頻、圖文、長圖,讓公眾明白一件事——你在罵我之前,能先把我做了什麼看清楚嗎?”
“你覺得我有問題,那你至少得先看到我把賬怎麼做的吧?”
會議室一片肅靜。
這是一次沒有語言反駁、沒有反向攻擊,卻比任何言辭都鋒利的應對策略——可視化製度公開係統,讓一切匿名影射無地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