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京城秋意初現,而瀟湘政壇的空氣卻依舊燥熱。
大夏上層調研組離開已近兩周,星城市改革試點風波因李一凡一係列“製度反守為攻”措施暫告平息,但一份未公開的內部報告,悄然穿過重重行政係統,落入中組部與政策研究室的案頭。
那是一份由瀟湘省委書記趙建國親自掛名提交的《關於星城市製度治理路徑試點的階段性建議報告》。
報告內容分三部分:
1.試點背景與操作結構:包括星城市政企合作平台架構、政策公開機製、資金透明路徑等;
2.風險識彆與防控措施:承認初期製度邊界模糊、社會資本敏感,但強調整改迅速、公開程度全國領先;
3.推廣建議與製度總結:提出將星城市試點分級轉化為“區域製度模型”,供中西部省份類城市按需參考。
報告中並未出現李一凡的名字,但通篇內容都與他主導的改革密切相關。
—
大夏中組部政策乾部司副司長王縉一字一句讀完報告,合上文件,表情沉思良久。
他的辦公室沒有任何花哨裝飾,牆上隻掛著一句話:
“乾部考察,重在政德、重在政績、重在風險控製能力。”
他撥通了一個電話:“幫我查一下星城市市委書記近五年的履曆、政務風險記錄和社會輿情反饋。”
“另外,調一份去年那場匿名舉報風波後的內部結案材料。”
很快,一份“重點地方乾部觀察檔案”出現在他桌上。上麵赫然標注:
李一凡,1975年生,原星城市市長、現任瀟湘省委副書記、星城市委書記;政策推動力強,曾主導高新科技產業帶規劃、“政務透明平台”等改革試點,風險識彆與應對機製敏感度較高。
王縉輕輕點頭,低聲自語:“可用。”
—
與此同時,瀟湘省委辦公廳某會議室內,一場僅限於組織部內務處參加的閉門研判會正在進行。
會議主持人,是省委組織部部長許宏誌。
“今天這會,隻有一個議題——中央是否會采納我們這次製度報告,如果采納,那麼下一步我們該如何在組織係統中提前部署?”
有乾部低聲問:“部長,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李一凡同誌‘試圖走入大夏中央體係’的前奏?”
許宏誌笑了笑:“你們都誤會了。”
“組織係統沒有誰試圖進入誰,隻有是否具備承擔更大格局責任的能力。”
“中央關心的,從來不是某個人升沒升,而是這項製度能不能推廣、可不可複製、推廣後會不會出事。”
“而星城市,剛好提供了一個‘可治理、可應對、能複盤’的樣板。”
“這就是報告的價值。”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
“我們不能等中央發文再行動,現在要做的,是製度成果組織化。”
“先擬一批乾部調研名單,將參與星城市改革項目的一批副職乾部推上中層平台,檢驗製度推動力是否可延伸。”
“同時,在嶽陽、衡陽兩地設置‘星改機製觀察試點’,原始班底予以適度交叉任用。”
一位組織部處長悄聲問:“李一凡同誌那邊……要不要考慮結構調整?”
許宏誌搖頭:“不動。他已經在核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