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瀟湘,已入初秋,夜晚偶有涼意。
而政壇的暗湧,卻沒有一絲降溫的跡象。
9月10日淩晨,大夏財經研究院旗下的智庫網站悄然更新了一則內容:
《論當前地方治理製度中資本路徑可能對政策中立性的乾擾機製探析試稿)》
——文末標注為“來自研究合作匿名建議,不代表智庫立場”
這篇不足五千字的“研究性隨筆”,並未使用星城市或瀟湘的任何具體地名、機構或官員姓名,但文中提及的“某中部省會城市”“過去三年政企平台數據披露樣本”“改革推動者家屬為某資本法人”等描述,卻精準擊中了此前圍繞李一凡與凡星資本的所有敏感節點。
文中一句更是直指核心:
“當治理機製的正當性被建構在單一政治人物的改革光環之上,製度就失去了獨立性,而轉向‘人設式政治’,這將導致政策係統對現實反饋能力的遞減,甚至形成逆向選拔。”
雖然沒有評論性煽動語言,但其影響遠比此前任何“舉報信”更為深刻——這不是一次指控,而是一種“學術型審判”。
—
清晨7點,星城市改革辦副主任鐘誌遠拿著打印稿衝進李一凡辦公室,臉色前所未有地難看。
“書記,這次來的是外圍智庫,文章投放平台是財經研究院——而且沒有署名!”
“但內容明顯是針對我們的,而且用詞極其冷靜,看似客觀中立,其實每一句都在削你改革的政治根基!”
“這一次,他們不是來搞事的,是在塑造‘中央思維路徑’裡的另一個答案。”
李一凡翻閱文章,一頁一頁地讀,沒有吭聲。
直到最後,他低聲說了一句:
“他們終於開始抬手往‘學術區’裡伸了。”
王誌明在一旁接道:“這篇文章一旦被政策係統采納作為‘可研觀察’,哪怕不點名,也足以對中央產生‘是否要緩一緩’的遲疑。”
“這可比之前的什麼舉報信、研究稿,殺傷力大得多。”
李一凡沉默良久,終於抬頭:
“這是一場新階段的‘製度正當性爭奪戰’。”
“不是為了推翻星城市製度,而是要奪走製度話語權。”
“他們明白正麵攻擊行不通了,於是退居製度之外,去引導上層的判斷路徑。”
“這次,如果我們還用公開透明來反擊,是無效的。”
—
同一時間,省委辦公廳內部會議也在臨時召開。
趙建國聽完秘書的彙報,淡淡一笑:
“這一步,走得比我預想的還早。”
“他們不再玩省委係統內部的攻擊遊戲了,而是開始轉入北京的‘外圍係統’下手——智庫、研究員、政策顧問、財經觀察圈。”
“等於,是讓一部分中央官員的‘耳邊風’,換一個立場。”
許宏誌沉聲道:“我們要澄清嗎?還是找財經研究院要交代?”
趙建國擺手:“那是他們的地盤,我們沒資格去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