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設計製度外部評估樣式。”
“第三步,建立反質疑操作規範。”
賈宏業、王誌明、劉海濤等人圍坐在一起,逐條討論推進方式。
賈宏業低聲道:“書記,剛剛我們收到消息,衡陽市改革試點平台出現‘審批時長異常跳躍’情況,可能有人在後台故意製造數據波動。”
李一凡眼神一寒。
“什麼時候的事?”
“昨天下午開始,今天早上就被截圖傳到了一個內部平台群裡。對方說‘連時間都跳得太完美了’,質疑平台偽造流程數據。”
李一凡沉聲道:
“馬上派團隊過去,所有後台接口由星城市政務辦直接接管。”
“不要等衡陽係統反應,直接臨時托管。”
“製度是我們主導的,數據也隻能由我們把控。”
“否則任何一個波動,都可以被無限放大。”
—
而此刻,在瀟湘省審計廳大樓內,唐誌衡正與副廳長徐思達密談。
“這件事,你做得不錯。”他輕聲說。
“我們不需要否定製度,隻需要製造出‘可疑數據’的氛圍。”
“有人被質疑多了,自然就開始自我懷疑。”
徐思達略有遲疑:“但趙建國已經表態力挺……”
“趙建國終歸是書記,終歸要穩全局。”唐誌衡目光冷靜,“他不可能為一個人,把省委拖入風險裡。”
“製度不是李一凡一個人的舞台。”
“而我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看到——他不一定就是那個最穩的選手。”
—
三天後,《大夏日報》頭版發表評論文章:
“改革製度的爭議,不僅是治理方向之爭,更是技術工具透明度之爭。星城市製度擴圍的背後,映射出地方治理‘數據博弈’的本質。”
這一段評論,被趙建國批示送至省委各部門傳閱:
“言語之爭,不如製度回擊。數據之爭,不如機製立證。”
—
與此同時,受李一凡邀請,大夏政法大學、人民大學、大夏社科院三位學者抵達星城市,正式啟動製度成效第三方評估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報告,將於15天後提交省委。
—
深夜。
李一凡獨自站在市委大樓陽台,望著遠處燈火如織的城景,輕輕吐出一句話:
“想用數據打我,就得做好,自己也彆出一行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