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省江海市,南國重鎮,華南門戶。
這裡gdp總量突破兩萬億,轄區內擁有多個國家級開發區、高新產業園區,是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支撐城市之一。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看似開放、前沿的城市,卻成了“瀟湘樣本”全國複製的第一塊硬骨頭。
十月末,大夏上層辦公廳改革局下發文件,確定瀟湘製度平台作為第一批跨省複製試點機製,由星城市製度平台技術團隊牽頭,在江海市試運行三個月。
消息一出,瀟湘省委高度重視。
趙建國親自召開會議,提出四個字:“穩、快、準、透。”
李一凡則沉穩回應:“這一步,不隻是南擴,是一次全國性信任測試。”
“試點若敗,中央將重新評估製度的適配性與推廣範圍。”
—
2016年11月5日,星城市製度技術辦派出12人小組入駐江海市政府數據中心,開始與江海市平台部門對接。
剛開始一切進展順利。
然而,僅一周之後,技術組就發現,江海市政務係統的組織接口與數據標準,與瀟湘完全不同。
尤其在乾部績效追蹤模塊,江海市委組織部明確表示:
“我們不會開放全量乾部數據,這是政治風險。”
“而且你們這套機製,把乾部日常行為量化成圖表,我們擔心會引起組織內部不安。”
—
背後的阻力,不止出於技術。
更是“誰來主導”的根本博弈。
江海市市委書記何誌邦出身傳統係統,對瀟湘的改革理念向來持保留態度。在市委常委內部會上,他一句話點破真相:
“我們江海不是誰的附屬試驗田。”
“要改革可以,但不能被彆人牽著鼻子走。”
而江海市市長林泉則是典型的務實派,在中央政策和市域治理之間反複斡旋。他在一次內部碰頭會上私下對技術組副組長許之銘說道:
“製度是好製度,但要讓書記覺得是‘共創’,不是‘接收’。”
—
李一凡收到彙報後,沒有急於發文或者交涉,而是悄然南下。
11月11日深夜,江海賓館總統套房燈光未滅。
嶺南省委書記萬天鴻與李一凡在茶桌前對坐。
這是兩位副部級乾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閉門談話。
萬天鴻開門見山:“老趙信你,我也信你,但製度是體製,是組織,是人,不是exce。”
“江海情況你未必熟。”
李一凡放下茶杯:“我不熟江海,但我熟製度遷移。”
“我不是來教你們怎麼改革,我是來告訴你們——我們的痛,未來你們也會痛。”
萬天鴻盯著他良久,忽然笑道:
“你說得對,誰的乾部不需要激勵?誰的組織不怕空轉?”
“你想怎麼做?”
李一凡答:“我們把這次江海試點命名為‘聯合樣本2.0’。”
“製度框架還是瀟湘邏輯,但模塊歸屬、權重參數、反饋路徑由江海自行設定。”
“你們做東,我來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