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從來不是技術升級,而是權力邏輯的重新排序。
瀟湘製度平台自運行以來,已在省內11個地市完成核心模塊部署,下轄62個縣區中,有45個縣區進入“全麵覆蓋”階段,乾部考核模塊首次實現全流程數字留痕。
但隨著係統穩定運行,問題也隨之暴露——官員晉升通道的重塑,已成為不可回避的政治命題。
十二月中旬,省委組織部組織的一場年終考察彙報會議在星城市舉行。按慣例,這場會議原本是走程序的“年底走訪”,但這一次不同——彙報材料不再由縣市組織部準備,而是直接從製度平台提取。
包括:乾部績效記錄、問題處置反饋、群眾滿意度趨勢圖、製度回應時效。
這意味著,一份書記、縣長的“年度述職報告”,再也不是自寫自說,而是“係統作答”。
會議室內,瀟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永中表情凝重地翻閱一頁頁平台輸出數據。
“看起來,很客觀。”
但下一句他又問道:
“可誰來決定,這些‘客觀數據’,就等於一個乾部的全部能力?”
星城市委組織部部長沈凡之聽到這話,嘴角微微一揚,反問:
“李部長,那您覺得以往的乾部考察,是誰來決定乾部能力的?”
“推薦?打聽?組織談話?”
他停頓了一下,又說:
“從結果看,那些調研報告滿篇表揚,最後換崗一查,很多人連基本政務數據都交不上。”
“這一次,我們是拿事實說話。不是平台決定乾部,而是平台讓數據決定結果。”
這番話在會場引發了不小震動。
組織係統向來是官場最封閉的部分,是少數人掌握、少數人決斷的“核心艙”。如今,李一凡等人卻試圖讓“官員能力”這個最核心的變量,從抽象的“能力評估”,變成具體的“製度畫像”。
這不僅是一次操作層麵的更新,更是政治邏輯的顛覆。
會後,李永中專門留下來,與李一凡單獨交談。
“老李,你這個製度,我承認有價值。”李永中率先開口,“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乾部晉升隻看這些量化指標,會不會導致‘唯數據論’,反而埋沒了那些敢擔當、敢拍板的人?”
“比如,一個縣委書記,頂住壓力推進一個老舊小區改造,得罪不少人,投訴多了,數據不好看,是不是反而升不了?”
李一凡點了點頭,沒立刻反駁,而是沉默了一會:
“你說得對。但問題不在製度本身,而在數據解釋權。”
“我們正在試點‘事件量化解釋機製’——每一條負麵數據,都必須附帶真實場景,真實佐證,由紀檢、組織、數據三方聯合解釋。”
“誰該升,誰該留,不看輿論風向,不聽彙報嘴皮,關鍵看他在關鍵節點上的選擇和執行。”
“我不信,改革派會永遠被埋沒。”
為了這一製度試點,星城市在四個區縣展開“數據評價+實地研判”雙軌製:
1.每季度數據彙總由平台自動排名;
2.平台排名前10和後10的乾部,必須接受“乾部觀察員”組交叉評估,防止數據誤判或刷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