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
2016年9月,銅鑼灣廣場人流密度突升超過4000人次\小時,係統自動觸發預警;後台匹配發現,同一地點24小時前有人發起“快閃抗議”話題;鏡像係統隨即切換算法,將“銅鑼灣熱搜”位置下壓,同時推送“廣場商戶周年慶”等替代內容,進行情緒中和。
最終,該次聚集未成規模。
凡星稱之為:
“輿情+地麵+情緒”的三位一體融合感應係統。
?
【三、高危目標:紅區動態封控預案】
立法會、中環政府大樓、金鐘地鐵口等7處核心位置,被李一凡親自定為“一級紅區”。
為此,凡星投入巨資與星盾聯動,建立高危區域“快速應變封控係統”:
?每個紅區由至少兩個監測哨點負責動態數據同步更新;
?一旦人群聚集超出基準值5,觸發“快速限流”程序,星盾可在15分鐘內完成區域封鎖架設;
?同步部署“城市流量洗牌”技術,通過導航平台、交通誘導屏、手機推送,將人流有序引導至其他區域;
?與警方聯合製定“三級應變機製”:藍色為預警觀察,橙色為現場乾預,紅色為物理封鎖。
比如:
2016年11月,一批黑衣人試圖在中環金融街附近“快閃喊口號”,星盾小組在8分鐘內完成外圍封控,鏡像係統快速將事件定義為“灰色抗議”,調度直播平台降權該區域內容推薦。
整場“行動”不到20分鐘便煙消雲散,未登上熱搜。
?
【四、最後防線:非常聯動機製】
“如果三道防線全部失效,我們還有沒有pand?”
李一凡從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係統精準上,他還預設了極端情形下的“紅線守護方案”:
?與特區政府安全部門達成備忘機製;
?每年聯合演練“城域衝擊事件”響應流程;
?設立代號為“夜光”的隱藏命令,確保特定目標設施在極端情境中由公安與武裝警力接管控製權,防止任何實質性暴力突破。
這被稱為:
“暴力突發情況下的最低底線守護機製”。
?
【尾聲:沉默中的力量】
2017年春節前,凡星傳媒發布一份“香江城市韌性調研報告”,其中一組數據令人震撼:
過去一年,香江地區網絡情緒負向指數下降17.2,群體性聚集風險點下降65,街頭“黑色集結”次數從全年36起減少到11起。
報告最後一句話隻有八個字:
“我們看見,他們沒來。”
李一凡看完,隻說:
“人心沒亂,陣地穩了。”
但他知道,這隻是第一階段的勝利。真正的考驗,還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