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爸爸不是退了,他是完成了一個時代使命。”
李一凡在一場小範圍座談會上這樣說道。
這句話在場的企業家聽起來頗為震撼,不是因為語氣有多高亢,而是因為他們都知道,李一凡這段時間做的一切——不是在唱高調,而是在做實事。
馬爸爸的退場,是一記時代鳴鑼。有人歎惋、有人懷舊、有人焦慮,但李一凡,是在構建回應的底座。他不是要成為馬爸爸的接班人,而是要讓這個社會,不再需要“英雄型接班人”來解決所有危機。
“凡星試驗”的意義,也正是由此展開。
—
這一周,李一凡密集拜訪了數家星城市本土產業龍頭,既有新興科技企業,也有老牌製造家族。他沒有穿西裝,隻帶著秘書陳曉峰,一個筆記本,一支筆。
“你們有沒有考慮過,董事長突然不在了,公司還能不能正常運轉?”
他問得並不刻意,卻總能在最不經意的瞬間刺中人心。
在高新區一家大型電子零部件企業的會議室裡,年近六十的創始人聽完沉默了很久。
“說實話,我現在連我兒子什麼時候能真正接班都不確定,更彆提公司有啥製度安排了。”他歎口氣,“我老婆老說我該放手,但我知道,隻要我一放,底下立馬就亂。”
李一凡沒有勸,而是拿出一份凡星傳媒最新出品的案例白皮書:《企業傳承中的製度邊界》。
“你先看看這個,三天後我們再聊。”
—
在這些白皮書裡,李一凡推動梳理了三種傳承失敗模型:
1.\t情感式讓位:基於親情而非能力做出的安排,導致組織內權威崩塌。
2.\t一刀切式交接:創始人“突然卸任”,缺乏銜接期,繼任者準備不足。
3.\t結構空轉:雖然設有董事會和章程,但權力實質仍集中在一人手中。
凡星推行的b麵製度,正是反向構建的解法。
“提前試錯、同步輔導、過程評估、權力遞延。”四句話,概括了整套機製。
而每一個實踐案例,都是一個打磨點。
—
與此同時,凡星傳媒在社會層麵啟動“傳承社會共識計劃”,推出一係列城市海報和短視頻。
海報上,是極具視覺衝擊的圖像:
?\t一名老年創始人走下講台,下一頁是一群青年高管站在投影前,背景寫著:“不是被選中,而是被培養。”
?\t一隻手遞出公司印章,另一隻手卻遲疑地收回:“你能不能接得住,關鍵看我願不願放。”
短視頻則圍繞“接班者的48小時”展開,記錄普通企業家子女如何麵對企業危機、員工管理、董事會審議、財務審計等真實場景。
每一支視頻都不是煽情式成功學,而是清晰地表達一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