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星城市政府東三樓。
星城市委常委會議一早便拉開帷幕。會議室內燈火通明,數十位市直機關、科技與信息化部門的核心負責人齊聚一堂,而會議議題隻有一個——圍繞5g技術落地,如何推動城市治理結構的重構升級。
李一凡手中拿著厚厚一遝資料,臉上不見疲憊,眼神卻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銳利。他站起身,直接掀開封麵:“同誌們,今天不是討論某個項目怎麼開工,也不是討論哪個片區怎麼改造,而是要討論一整套治理體係該如何更新。”
“如果說互聯網是城市大腦的雛形,那麼5g就是連接神經的主動脈。”他聲音並不高,卻擲地有聲,“我不想看虛的,我要看流程、數據和人的實際改變。”
整個會議圍繞“5g賦能城市治理”展開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熱議。
“民政局願意接入平台,把基層社區的數據實時上傳,並與應急、公安、醫療等部門共享。”市民政局局長主動表態。
“我們城管係統將試點無人巡查機製,實時調度城市資源。”分管城市管理的副市長也隨即接話。
“在醫院,我們急診部門願意試點智能引導分流係統。”市衛健委主任則帶來了第一家試點醫院的接入方案。
李一凡聽完,隨即說道:“今天大家的表態我記住了,彆隻說在會上,回去就各自為戰。我要看到數據聯通、人員互聯、流程協同。”
這句話讓會議室瞬間安靜,但沒有冷場,反而多了些凝重而堅定的氛圍。
會後,李一凡沒有回市委,而是直接趕往星雲穀5g試驗區。
這片區域,過去是一塊產業閒置用地,在凡星集團的支持下被改造成星城市的“製度創新試驗田”。凡星科技、凡星數據、凡星智造三家公司將核心技術資源調度於此。
在調度指揮大廳,李一凡與凡星科技ceo李明傑進行了深入交流。
“5g不是搞花架子,它必須實打實改變城市運行邏輯。”李一凡指著屏幕,“比如公交係統,實時調度必須對接交通控製係統;再比如環境係統,汙染數據必須上傳雲平台同步治理。”
“我們已經把九套城市子係統接入了,包括:交通、電力、水務、醫療、安保、教育、環保、社區、物流。”李明傑回答,“並且統一了數據協議,確保跨係統信息實時流動。”
李一凡盯著屏幕,“接下來,我們要在其中四個係統中做流程重構。”
他提筆在白板上寫下:“公安即時調度;醫療智能分診;教育個性推薦;民政高頻事務秒批。”
這四個領域,是他要打響的第一槍。
就在他調研期間,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辦公廳、瀟湘省數字政府建設辦公室的聯合調研小組抵達星城市。
省委書記吳卓民對此次調研極為重視,不僅親自審閱星城市報送的材料,還委派省委常委劉誠隨團調研。
調研組實地考察了“智慧民政大廳”、“公安聯動指揮中心”、“凡星ai教育平台”三個試點點位。
其中“智慧民政大廳”最為震撼。短短五分鐘內,調研人員親眼看到一位老人現場辦理老年補貼、醫保轉接、公租房續約、社區健康登記四項業務——全部通過智能一體機完成,後台自動判斷審批路徑,不需要窗口排隊,也不需要重複提交材料。
“審批秒批、材料複用、流程聯審,這是真正的製度創新。”省委調研組一名成員當場感歎。
調研報告形成後,當日便由省委辦公廳報送至中央改革辦,被批注:“值得重點關注與複製推廣。”
這一切背後,是李一凡自下而上的謀劃。
早在2018年,他便通過“火種計劃”選拔出一批熟悉技術、理解體製的青年乾部,成立了“治理製度創新研究中心”。該中心在組織部備案,卻不掛機構,專門為他“製度性改革”路線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迭代。
每一個改革試點落地前,都要經過火種小組的“模擬流程推演”和“風險壓測”。
他深知,5g本身不是奇跡,但它為製度打開了一扇窗。
11月15日,省委書記吳卓民抵達星城市,進行為期一天的專題調研。
他在調研總結會上表示:“5g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城市治理製度的一次重塑試驗。星城市如果能跑通,瀟湘省就能推廣;瀟湘省能推廣,全國就有樣板。”
隨後,他點名星城市:“要主動向全國彙報,不要等人來發現。”
當晚,李一凡召集市委常委、政策研究室、凡星科技及火種計劃小組,在市委小禮堂召開閉門會議。
他強調:“下一階段重點不是新係統上線,而是製度流程如何被普通人感知。”
“彆指望彆人誇你‘技術先進’,人們關心的是能不能快點看病、能不能方便報銷、能不能少跑路。”
他將“5g+製度”歸結為四個字:“可知、可感、可複、可評。”
會議散去後,李一凡獨自坐在會議廳中央。他望著空蕩蕩的長桌,低聲自語:
“我們已經把5g技術推上了樓,現在是時候讓製度走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