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風吹動窗簾,天色尚未大亮,李一凡的辦公室裡卻早已燈火通明。
昨夜5g開城的直播仍在網絡上發酵,各類新媒體平台、門戶網站、短視頻賬號紛紛剪輯推送。星城市的“智慧治理”理念第一次係統性地展現在全國觀眾麵前,甚至連大夏央台都罕見地在晚間新聞裡,播出了長達三分鐘的專題片。
“你們負責的數據報告定稿了嗎?”他沒有抬頭,手中快速翻閱著信封裡的紙質文件。
“還差產業鏈帶動部分的統計,目前由經信局和凡星投資聯合擬稿,預計今早九點送到您桌上。”陳曉峰站在一旁,眼神有些緊張。
“讓他們彆太強調凡星的角色,數據放實,但語氣克製。我們不是在宣傳資本的勝利,而是製度融合的成果。”李一凡語氣平穩,卻不容置疑。
“明白。”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透過厚重的雙層玻璃,看著初升的朝陽照在市政廣場,昨夜熙熙攘攘的人潮已退去,但5g基站上微微閃爍的紅光,像是星城市神經係統的一部分,在悄無聲息地運行。
手機震動了一下。
“省委書記來電。”
“接。”
電話那頭傳來熟悉的嗓音:“一凡,中央科技協調組那邊剛剛定了,下周三由中組部、工信部和國家行政學院聯合召開一個閉門彙報會,星城市的數字治理經驗,將作為案例首個登台發言。”
“地點在哪?”
“北京,具體地點還未公開,參會級彆很高。”
李一凡沒有驚訝,這一步他早就預料到。星城這場5g落地,不是一個城市的科技盛事,而是對全國製度治理能力的試探——一旦成功,“星城模式”將成為大夏治理體係現代化的參照物。
“我會準備好。”
“還有一個事。”省委書記頓了頓,“你上一次在省廳提的那個建議,省域範圍數字機製聯通改革,我看了,很有意思。”
“我原本沒指望省裡會接得這麼快。”李一凡笑了一下,“畢竟,觸碰權限層級。”
“權限不是不可以動,而是要動得穩。你彆急,先讓星城市在機製上跑通,然後逐步向周邊五個試點城市擴展。”
“我可以讓星城市主導一個聯盟,組建機製實驗室。”
“你有誰的人選?”
“已有腹稿。科技這塊由南大信息院原副院長梁躍清領頭,政務係統我準備從省委辦公廳借一位常務副主任級彆的乾部過來掛職半年。”
“名字?”
“劉煒。”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你眼光不錯。”
掛斷電話後,李一凡坐回辦公桌,敲響了桌上的台鈴。
“曉峰。”
“在。”
“起草‘機製聯動實驗室’的籌建方案,成立主體設在星城,以凡星智控為協辦單位,但不掛牌,不設獨立賬號,一切項目資金走市府專項撥款渠道。”
“是。”
“同時,通知市發改委、信訪局、政務辦、公安、民政……就按我三個月前在閉門會上說的那五個治理場景,全部梳理一遍,每個場景配兩名技術員、一名製度官員、一名數據分析師,三天內編組完畢。”
“明白。”
李一凡喝了一口茶,心裡一絲激動卻從未外露。五年前的那一世,他不過是被裹挾在浪潮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可現在,他親手攪動了這場浪潮。
而攪動浪潮的真正力量,不在於他有預知未來的眼睛,而在於他有一顆比過去更懂規則、也更敢破局的心。
此時此刻,樓下的一場專題研討會正在召開。
主持人是常務副市長李誌遠——他是李一凡在召陽縣時的老領導,如今已然成為最信賴的副手。
“星城市將設立‘城市運行機製實驗室’,我們目標不是單純追求技術前沿,而是用製度解決人的問題、用數據建立決策依據,用5g構建一個全新的城市權力執行模型。”
他站在講台上,語速不快,卻擲地有聲。
與會的多位區委書記、局長們都聽得極為認真。
“李書記的意思是,我們每一個係統,都不僅是配合,而是試點單位本身?”
“沒錯。”李誌遠掃視一圈,“這不是口號,是改革。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每一個業務流程都必須暴露在數據之下,每一條製度鏈條都必須接受模型推演和責任映射。”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管理優化,而是赤裸裸的製度再造。
當天下午,一條信息在中組部高層微信群悄然流轉。
“星城市數字治理方案具備示範意義,建議下季度全國政務係統輪訓班設置課程模塊。”
而另一頭,凡星傳媒總編室裡,一份內部推送的策劃正悄然成形:
《重塑權力·城市的第二中樞》
配圖,是夜晚的星城市政大廈,和主乾道上空漂浮的無人巡航機組。
這一切,遠比5g更深遠。
而李一凡知道,這場風暴,他才剛剛揭開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