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好了嗎?”林建國的聲音,通過電話傳來,平穩而有力。
李一凡站在星城市南部新政務大樓頂層露台上,望著即將破曉的天色。他沉默片刻,答道:“中部的節奏,已經變了。我準備好了。”
“很好,接下來你要麵對的,不隻是瀟湘,而是中部五省的協調機製。”
林建國沒有再多說一句,將話鋒直接推向戰略本質。
這一刻,李一凡知道,屬於他的省域權力格局重塑,已經從“單省治理”走向“區域主導”。而瀟湘,是這局棋的先手。
——
5月27日,一則不顯眼的新聞出現在內網:“中部協作機製會議將於6月上旬在瀟湘召開。”
這隻是冰山一角。背後,是政務院聯手國家發改委正式推動的“中部區域協同試點平台計劃”,試圖構建跨區域、省際、產業鏈條協同治理體係。
作為會議主辦地,瀟湘省政府連夜成立“中部協作機製瀟湘承辦工作領導小組”。李一凡親任組長,副省長林浩民、陳鬆年為常務副組長,發改、財政、交通、外事、商務、工業、農業、網信、教育等十餘廳局為核心組員。
第一次籌備會議上,李一凡開門見山:
“這場會議,不能隻是文件和照片。我們要讓瀟湘在機製設計、項目落地、治理結構上都留下‘中部樣板’。”
周德興財政廳廳長)現場彙報:“我們已梳理出四大跨省共建平台,包括:中部先進製造協同園、中部數字農業生態帶、中部人力資源共享平台、中部金融創新走廊,涉及資金配套近580億元。”
林浩民補充:“特彆是中微項目的落地,可納入‘先進製造協同’中部樣板工程。長鑫產業鏈也已啟動對接合肥、武漢、贛州園區。”
李一凡點頭,隨後環視全場:“這不是瀟湘一個省的戰役,而是我們是否能在下一輪國家戰略中拿到話語權的試金石。”
——
與此同時,江淮、贛南、豫東、鄂西等地區也在加快動作。
江淮省長陶銘澤親自率隊至國家發改委,與薑承遠展開閉門磋商,提出“以合肥為中部科技核心極”的提案;贛南則攜帶芯片封測與新材料項目,主動向瀟湘尋求協同開發。
一場看似協作實則暗藏較量的區域格局戰,已然開啟。
——
李一凡深知,在這種多方勢力交錯的局勢中,話語權不靠喊口號,靠項目、機製與人脈。
他親自製定“瀟湘八大對接工程”:
1.星城市—合肥“先進製造共研機製”;
2.瀟南新區—贛南“封裝測試與人力輸送走廊”;
3.嶽陽市—鄂西“中部水路物流平台”;
4.衡山—豫東“新材料協同孵化園”;
5.星城市財政雲平台接入“中部財稅數據統籌試點”;
6.中部農業現代化交流計劃;
7.中部新能源高校聯盟;
8.智庫層麵設立“中部治理實驗室”,由瀟湘牽頭。
而最具標誌性的是第八項。李一凡親自邀請國家發改委智庫、社科院中部區域研究中心、江淮省研究院、星城市凡星智庫,以及中部高校代表,一起在瀟湘召開“中部治理實驗室”第一次籌備會議。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聚會,而是政治信號濃烈的權力集結——中部五省的精英官員與知識群體聚首瀟湘,討論治理框架、財政機製、乾部流動、產業導向……
會議定址星城市新建的“中部政務協同中心”,這座以白色曲線為外形、涵蓋“會議展示協同指揮智庫”五位一體的建築,將成為未來整個中部“協同治理”的象征。
——
6月1日,中部協作機製第一次試點會議正式舉行。包括江淮、贛南、鄂西、豫東代表團全體抵達瀟湘。
政務院副總理林建國以“中部崛起戰略特使”的身份出席開幕式。他站在台上,聲音渾厚:
“中部五省,人口4億,麵積百餘萬平方公裡,gdp超30萬億。若不能實現協同,就很難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形成整體戰鬥力。今日之聚,不止是發展共識的確認,更是未來治理模式的探索。”
全場肅然。
林建國目光投向坐在第一排的李一凡:“瀟湘,走在了前列。但我們不是要搶跑,而是要共跑。要把星城—合肥—南昌—鄭州—武漢的軌道,變成中部發展的主動脈。”
李一凡心潮澎湃,卻表情平靜。他知道,這就是自己的重生意義所在。
——
會議之後,李一凡又單獨與陶銘澤會談兩小時,雙方迅速敲定合肥—星城“雙城智造協同機製”,並聯合致信政務院,提出設立“中部協同治理秘書處”,永久秘書處駐地定在星城市。
這封聯名信將成為中部五省治理結構升級的第一份製度文檔。
當天夜裡,李一凡獨自一人走進即將封頂的“星辰平台”大樓。
他抬頭望著夜空中殘留的星點,仿佛看到一個全新的中部,在他重生的力量中,緩緩崛起。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