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瀟湘南部,驕陽熾烈。
李一凡一行人乘坐直升機抵達南嶺市地界。這是瀟湘最偏遠的地級市之一,地處五嶺之尾,山高林密,曾是國家級貧困地區,如今雖已“脫貧摘帽”,但產業基礎仍薄弱,人口外流嚴重,財政幾乎靠上級轉移支付支撐。
李一凡此次南下,並非例行考察,而是為了一場“南嶺產業座談會”。但真正的戰場,卻遠非會議室那般簡單。
一落地,市長周紹明便迎了上來,身著筆挺西服,笑容可掬:“李省長,一路辛苦。”
李一凡點點頭:“我們直接去第一站,林和鎮產業扶貧園區,不進賓館。”
身後的陳曉峰低聲一記:“這是李省長最近的‘基層優先調研法’——不見市委,不用歡迎儀式,先下基層再開會。”
眾人點頭稱是,早就聽說李省長帶隊調研風格硬朗務實,如今親眼所見,更加印象深刻。
一路車隊顛簸前行,行至林和鎮。
園區負責人是年輕副鎮長林敬之,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海歸碩士”,在星城市高新園工作兩年後,主動申請調回家鄉。“我是李省長在星城時期推動‘青年基層行動計劃’的第一批選派乾部。”林敬之語氣帶著敬意與激動。
園區規劃得不錯,一片片鋼結構大棚拔地而起,綠意蔥蔥。當地主打“南嶺獼猴桃”產業鏈,通過凡星電商平台導流,已實現年銷售額數千萬元。李一凡駐足片刻,微笑點頭:“年輕人有思路,執行也有力度。”
他當即對陳曉峰道:“回去後,讓省農業廳研究在全省範圍複製林和鎮‘一鎮一品一網’模式,把電商平台與鄉村振興更緊密聯動。”
林敬之聽罷,感動得眼圈微紅。
下午兩點,南嶺產業座談會在縣城會議中心召開。
出席會議的除省政府隨行人員外,還有南嶺市四套班子、各區縣一把手、部分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會議一開始氣氛沉悶,各級官員發言多為空話套話。李一凡眉頭輕皺,直到輪到南嶺市常務副市長張泉發言,氣氛才開始發生變化。
張泉直言不諱:“南嶺的問題,核心是沒產業,靠財政兜底,不可能持久。我們要麼引進重工業,要麼搭建數字平台,但目前省裡沒明確支持方向,我們隻能兩邊都試,結果資源攤薄,事倍功半。”
會場頓時鴉雀無聲。
這話,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了在座眾人臉上——不是批評誰,而是刺中了所有山區市縣的痛點。
李一凡緩緩點頭,隨後示意:“還有誰要補充?”
一個聲音響起:“我補充幾點看法。”
是瀟湘省發改委主任張廷山,身為李一凡的嫡係,今日陪同調研卻一直沉默。
張廷山推了推眼鏡:“我不完全同意張副市長的看法。南嶺不是沒產業,而是缺統一規劃與協同能力。你們每個縣都上馬一個項目,重複建設、重複招商、重複投入,當然資源耗散。建議以南嶺市為單元,設立‘南嶺共建產業園’,由省裡統籌。”
此言一出,全場一震。
“這……不是省裡要來收權?”某縣長低聲嘀咕。
而李一凡此時開口了。
“南嶺這幾年,財政壓力大,民生負擔重,確實麵臨艱難抉擇。但我明確表態:第一,南嶺不該也不能搞重複投資式的‘自救’;第二,省政府將牽頭製定‘南嶺戰略扶持政策’,由發改、工信、財政三部門牽頭,形成專項扶持目錄;第三,立即啟動‘南嶺共建產業園’,重點布局新能源、儲能材料、智能製造三大板塊,省裡將設立100億元的協同產業基金。”
掌聲自下而起,一波接一波。
而坐在第一排的南嶺市委書記郝明波,卻神色複雜。
這個計劃,看似利好南嶺,實則是將原本屬地主導的產業決策權,部分交給了省裡——從“誰投資誰做主”,變為“省裡規劃,地方配合”,對於地級市主官而言,無疑是一種變相“削權”。
會後,郝明波攔住李一凡。
“李省長,能否單獨聊幾句?”
李一凡點頭:“走,去旁邊會議室。”
門關上,郝明波語氣頗為直白:“省裡要主導產業園,我支持。但是否能讓市裡參與基金管理?不然南嶺各級恐怕會有怨氣。”
李一凡不急不躁:“管理可以共管,但決策要省裡把方向。你要記住,現在不是拚一城一地的成敗,而是瀟湘中部協作的競爭力。”
郝明波沉默良久,最終低頭:“明白,我支持。”
這場短暫的博弈,李一凡再一次勝出。但他心知,這隻是改革路上的一個小小切口。
夜色降臨,李一凡站在南嶺市政廣場的陽台上,俯瞰整座城市。這個曾經自己來過三次、落後貧困的小市,如今終於迎來體係化發展的契機。
而他知道,南嶺不是終點,而是開始。
從這裡,整個瀟湘南部山區的發展,將被重新編寫。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