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南策。
李一凡草擬完的那份《三層治理框架下的財政約束模型與輿情協同機製建議稿》還未上報,就已被協調組副組長兼國家發改委主任——薑承遠親自過目。
薑承遠的辦公室位於協調組駐地後方,一棟紅磚小樓,看起來其貌不揚,卻是整個機製的實際中樞所在。
他輕敲桌麵,眼神深邃:“我剛剛和你嶽父通了電話。”
李一凡微微頷首:“林建國同誌現在分管的是國家層麵的宏觀協調,想必對特區方向也有宏觀判斷。”
薑承遠不置可否:“他說你寫的建議,不是一份普通報告,是在‘預設路徑依賴’。你這是想用財政機製,鎖定未來十年的治理方式。”
他頓了頓,笑了笑:“你膽子不小。”
李一凡放下筆,目光篤定:“如果不打破舊路徑的慣性,那麼協調組也隻是一個花瓶。”
“我們做的是頂層架構,而不是評審組。”
薑承遠望著他片刻,緩緩道:“你嶽父當年在大夏發改委主政時,提出了‘係統適配’和‘因地製宜’這兩條底層設計邏輯。他現在升任政務院副總,主導全國戰略資源調配與體製改革,也正是因為他懂得‘不求全責備,但求落地見效’。”
“他說,你像他年輕時,但比他更敢動。”
李一凡沒有接話,隻是站起身,鞠了一躬:“我理解他的信任,也明白這次協調機製並非紙上調和。香江之事,不能再走回頭路。”
薑承遠點點頭,拿起那份報告,翻到最後一頁。
“我已經批示這份材料進入‘協調機製建議底稿庫’,並呈交三部門交叉審議。”
“下周,你和我一起,去香江一趟。”
消息傳開。
在整個協調組內部,一股暗流悄然流動。
不少長期研究特區治理、且有香江背景的成員,對李一凡這個“半路出道”的省級乾部心存疑慮。
尤其是來自港澳研究中心的專家李勁鬆,更是在內部簡報會上公然質疑:
“李省長確實在地方治理上有經驗,但香江不是星城市,香江有自己的法律體係、媒體生態、社會結構,他那一套財政+平台+引導的組合拳,未必適用。”
“我們不能把香江變成‘數字城市’,而應該保留它多元化的治理特性。”
這番話,在簡報紀要中保留原文記錄,被內部多人轉發。
協調組核心會議召開前夕,組長親自召集李一凡、李勁鬆、薑承遠三人閉門會談。
會議一開始,組長看著兩人:“我們今天不是比誰嗓門大,而是比誰更能落地。”
“李勁鬆同誌,你的擔憂沒錯,但你提出的‘尊重香江特性’,是否有對應的操作模型?”
李勁鬆沉默片刻,答:“我們正在組織‘治理彈性模型’課題。”
李一凡卻主動接話:“治理彈性並不等於治理放任。多元不是無序,更不是無主。香江已經不是‘需要保留空間’的問題,而是必須重建製度約束力。”
“我們要引導它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代替它選擇。”
會議結束時,組長拍板:“兩位的觀點都寫進最終議案,交由中央小組定奪。”
與此同時,李曉薇也在悄然展開一項輿論協同試點工程。
凡星傳媒派出三人團隊,低調落地香江中環,在一家新注冊的新媒體公司“微瀾視界”名義下開展運作。
李曉薇本人並未親自出麵,而是通過遠程控製部署節點,並與國家網信辦南部辦事處建立臨時通報渠道。
“輿論不是唱讚歌,而是做預警。”她在凡星總部的策略會上冷靜說道。
“我們要做的,是用青年語態、視覺引導、平台推力三線融合,讓香江市民覺得‘秩序回歸’不是壓力,而是選擇。”
負責項目的總監問:“這是否會觸及敏感底線?”
李曉薇語氣堅定:“香江的問題不是表達自由,而是被有組織的煽動與組織綁架。”
“我們不做反對者,但也絕不會做旁觀者。”
七月下旬,李一凡正式啟程前往香江。
他此次前行,不再以瀟湘省長的身份,而是“協調機製特派觀察員”,代表國家層級推進“特區製度機製融合試點”。
香江當地媒體起初並未大肆報道,但內部政府係統卻高度重視。
抵達當日下午,李一凡就與香江特彆行政區行政長官進行了閉門會談。
會談中,他的態度並不高調,但內容極為精準。
“我們不是來接管,也不是來表演,而是與你們共同建立一套能管、能穩、能生長的製度根。”
行政長官沉默許久,點了點頭:“如果你真能做到這三點,香江一定會感謝你。”
與此同時,在四九城會議室,一份蓋有紅頭的彙報件,被送至林建國案頭。
文件標題:
《香江協調機製試點改革預案初稿)》。
林建國拿起紅筆,在首頁批下八字:
“機製優先,秩序重建,慎之。”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