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香江的第二天,天還未亮,李一凡便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眺望著維多利亞港的夜色與晨曦交織的天際線。港灣的霓虹燈逐漸暗去,海麵上的貨船緩緩駛離,城市開始蘇醒。
這種時刻,他很清楚自己來這裡,不是為了欣賞風景,而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摸清這座城市的脈搏——它的經濟律動、社會溫度、政治神經。
一、隱秘的第一場會麵
上午九點半,香江特區政務會議廳內,一場不對外公開的“機製融合預備會”悄然召開。
與會的,除了特區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保安局局長,還有幾位對中央持友好態度的立法會議員,以及從北京派駐的協調組核心成員。
李一凡作為“特派觀察員”被安排在行政長官右手邊的位置——這是一個極其微妙的信號:不置於正中,卻近在核心,既方便交流,又便於觀察全局。
財政司司長首先發言,直言不諱地提出本地財政赤字問題:“疫情衝擊、旅遊業下滑、地產交易減少,這三重壓力讓財政收入同比下降了近15。若無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財政難以支撐大規模的社會項目。”
李一凡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字:“財政切口”。
他明白,這是打開香江改革試點的第一個突破口。
當保安局局長發言時,話鋒明顯沉重:“治安情況雖然在2019年暴力衝擊事件後逐步穩定,但部分區域仍存在小規模聚集、遊行申請頻繁等現象,輿論空間的極化依然明顯。”
李一凡抬頭,目光如炬:“如果財政是經濟的動脈,那麼治安與輿情就是城市的神經係統。一個失衡,整座城市都會失去感知。”
他的語氣平靜,卻讓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一種不容忽視的壓力。
二、凡星傳媒的暗線布局
就在會議進行的同時,李曉薇在中環的“微瀾視界”辦公室內,正與團隊進行第二輪推送策劃。
這次,她沒有選擇傳統的新聞引導,而是以短視頻與直播平台為主戰場,借助本地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平台,推出了一係列看似輕鬆卻暗含立場的短片。
例如,一個名為《香江24小時》的係列,通過記錄普通人的一天,巧妙地融入了秩序、穩定、經濟複蘇等主題。視頻中出現的餐館老板、碼頭工人、夜班司機,都是凡星團隊提前選定、引導對話的對象。
“我們不直接告訴觀眾什麼是對的,而是讓他們在生活場景中自己得出結論。”李曉薇在團隊會上總結。
同時,她還與內地幾家頭部視頻平台達成合作,讓部分正麵內容在雙平台聯動播放,形成跨區輿論場的正向回流。
三、會後的小範圍交鋒
午餐後,行政長官邀請李一凡、財政司司長、保安局局長,以及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一同前往會客室。
一進門,氣氛便緊張起來。
財政司司長開門見山:“李省長,您的報告提到‘財政優先改革’與‘數字化治理平台’,這在內地或許可行,但香江的法律、數據保護條例不同,我們如何在不觸犯本地法規的前提下推行?”
李一凡微微一笑:“法律不是障礙,而是工具。問題在於,誰來起草,誰來推動。”
保安局局長眉頭一皺:“可這需要本地立法會通過,而反對派……”
“所以,財政切口是關鍵。”李一凡打斷他,“當財政模式能解決就業、能拉動本地中小企業增長,立法會反對的理由就會被削弱。我們不必一開始就硬碰硬。”
行政長官目光閃爍,似乎在權衡這個策略。
四、暗流中的舊人
當晚,李一凡與一位多年未見的老熟人見麵——周廣天。
他原本是召陽市委書記,如今被調任至香江一家大型央企駐港機構擔任董事會副主席,實際負責與特區政府的協調與合作。
“你這次來,是要動香江的根。”周廣天看著他,語氣裡帶著一絲複雜,“但你得小心,這裡的水深得很。”
李一凡笑了笑:“我從召陽縣一路走到省政府,每一段路都是在水裡趟出來的。”
兩人長談至深夜,周廣天透露出一個重要消息:本地幾家掌握媒體資源的財團,已經開始密切關注協調機製的動向,一旦觸碰他們的利益,可能會發動輿論反撲。
五、初步破局的藍圖
回到酒店,李一凡在文件夾中打開了《香江特區財政與治理融合試點方案》草稿。
他在方案上添加了三條新的注釋:
1.財政杠杆撬動民心:通過就業補貼與中小企業貸款政策,讓民生改善成為輿論突破口。
2.數字化治理試水:不以強製手段推行,而是通過公共服務數字化項目建立用戶習慣。
3.輿情協同平台:凡星傳媒牽頭,結合特區現有媒體資源,形成多層輿論回路。
當他敲下最後一個字,夜色已深。窗外的港灣燈火依舊,但這座城市的暗流,正在因他而悄然改變。
六、林建國的遠程定調
第二天清晨,北京的電話打來。是林建國。
“你先不要想著一口吃成胖子。”林建國的聲音一如既往沉穩,“香江改革,是一場接力賽,不是百米衝刺。”
“記住三點——製度設計優於個人威望,財政抓手優於行政命令,輿論引導優於政治動員。”
李一凡沉聲應道:“明白。”
掛斷電話,他心中已然有了更清晰的棋局——香江的第一步棋,必須走得穩、準、狠。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