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州市金融數據監測中心,清晨七點三十分,李一凡便提前抵達。
在昨日“中央公務員學院改革研學團”離開嶺州的第二天,李一凡沒有休整,也沒有留戀“爆紅”的輿論熱度,而是將專班的幾名核心成員召集在了嶺州市中心的這棟低調小樓內——這裡並非公開掛牌單位,而是省府秘密設立的數據聯動平台,與金融辦、銀監局、財政廳、稅務係統、工商係統、公安反洗錢平台實現全麵數據聯通。
“第一階段,我們要摸清嶺州目前到底還有多少懸空項目。”李一凡拿起紅筆,在臨時布置的作戰板上寫下:
“核心:真實數據比樂觀預測更寶貴。”
負責數據係統建設的副廳長韓元建介紹:“書記,係統內已歸檔項目共計1984個,其中涉及房地產類總量達492個,城市更新項目占比超47。”
“有多少存在資金鏈斷裂風險?”李一凡追問。
“我們根據稅務滯納數據、貸款延期頻率、土地出讓金拖欠、工人工資投訴等維度進行建模,判定其中風險項目約占121個。”韓元建沉聲道。
“121個?”專班幾名年輕乾部倒吸一口氣。
“從地圖上看,全省範圍形成‘中部坍陷’態勢。嶺州市核心五區、佛南片區、東岸灣新區的高密度開發板塊,是重災區。”韓元建點擊大屏,紅色預警區域密布。
李一凡雙手插兜,盯著地圖看了足足兩分鐘,開口道:
“從今天起,我們組織三組人馬,分彆對這121個項目展開實地抽查。要求是——不走領導接待路線,不進樣板房,隻看工地現場、施工方賬麵、購房者登記數據。”
“由專班副組長常之朗帶第一組,掛帥嶺州市與周邊三地。”
“第二組由住建廳陳立波副廳長帶隊,負責佛南灣。”
“第三組,銀保監嶺州分局劉秀英副局長負責東岸片區。”
他看向常之朗:“你帶隊那組,明早八點前到‘金樾府’項目,我親自去。”
常之朗心中一凜,知道李一凡這是動真格了。
與此同時,專班外宣組已著手策劃“金融係統透明行動”的對外傳播,李一凡要求,每一個被排查項目的名稱、抽查進度、曆史進展與整改路徑,都要公開,接受媒體與群眾監督。
午間,李一凡專門安排了一場閉門會,邀請了五家嶺州主流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參加。他沒有上台發言,而是坐在最中間的圓桌上,點名企業一一彙報。
“現在請說實話,說真話,不套話。”
“恒達爆了,是它的問題。但如果你們自己不照照鏡子,今天就是恒達,明天可能就是你們。”
三家房企高管開始推諉:市場環境差、融資困難、購房者觀望情緒濃重……
李一凡打斷:“環境不是借口,融資不是免死金牌。”
他擺出一份數據報告:“去年,嶺州省級金融機構實際投放額度下降7.2,但你們五家裡,有三家的‘企業主分紅+海外轉移’總額超過了20億。”
“你們一邊喊著‘融資難’,一邊在外麵買遊艇、買豪宅,這不是‘企業家’,這是搞擊鼓傳花。”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
李一凡繼續道:“我今天講清楚,從現在起,不救一分錢、不批一塊地、不批一筆專項債給不講信用的企業。”
“但我們會對真正想活下去、想轉型的企業,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明天,金融專班將召開債務重組協調會,我希望你們有人出現在那兒。”
此言一出,幾名房地產老板神情複雜,其中有兩人當場點頭表示願意配合轉型方向。
晚上八點,嶺州市《都市觀察》欄目播出一則時長18分鐘的深度訪談《信心:從數據出發》,專訪李一凡對當前樓市困局的判斷。
其中一句話引發熱議:
“嶺州不能靠嘴巴造信心,必須靠項目複工、資金重組、企業讓利、金融透明來建立‘可驗證信心’。”
第二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眾號轉發這段視頻,並附評論:“一種新型的地方治理範式,或從嶺州開始。”
四九城,政研室兩名年輕研究員連夜撰寫《嶺州金融專班機製研究簡報》,準備彙報大夏吏部金融司。
而嶺州本地,已開始悄然轉向——
多個市縣原本被擱置的項目重新啟動,“恒晟·新裡灣”項目工地上傳出機器轟鳴聲,懸掛起“整改重啟,八月竣工”的巨幅橫幅。
李一凡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整個嶺州的夜色,低聲自語:
“不是等風來,而是主動破局。”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