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州經驗可複製、可推廣。
10月中旬,《人民了望》頭版頭條刊發專文《嶺州改革樣本的深意》,文章援引多項嶺州金融改革與債務紓解數據,指出“嶺州率先打破地方金融債務與房地產共振困局,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短短48小時內,新華社、經濟日報、學習強國等10餘家主流央媒紛紛跟進轉載,“嶺州樣本”登上全國政務媒體熱榜首位。評論區滿是“刀口向內的勇氣”“大省先行先試”“期待複製到更多城市”等留言。
李一凡坐在省委大樓的書房中,望著桌上攤開的10份剪報,內心卻沒有多少輕鬆之意。改革初戰階段雖然贏得了口碑,但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手機屏幕亮起,王一鳴秘書傳來消息:“林允兒已抵達嶺州賓館,預計今晚七點在婦女創業基金會與您會麵。”
李一凡盯著屏幕,沉默良久。他清楚,林允兒此次到訪的政治意義早已超出“公益”。
這位出身於東北的正部級女領導人,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國家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同時是中央“新質生產力女性代表樣板工程”牽頭人。在她背後,是分管社會事務與改革的幾位重量級常委,以及一直默默關注嶺州局勢的國務院主要領導。
七點整,嶺州賓館·金桂廳。
林允兒一身灰白色套裙,氣場沉穩,言談利落。她的團隊成員中,不乏來自中組部、財政部、全國工商聯等“掛職乾部”,也包括曾任國際組織性彆經濟學顧問的專家學者。
“嶺州女性創業樣本,是值得認真記錄的。”林允兒開門見山,“尤其是在傳統產業債務深陷、就業壓力劇增的當口,你們能另辟蹊徑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女企業家群體,這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延展。”
李一凡點頭:“其實更大動因來自於實地調研——縣域金融脈絡塌陷最先影響的是家庭單元和女性收入者,紓困必須先紓‘最脆弱’那一環。”
“精準識彆痛點,這很好。”林允兒翻開一份材料,“我們調閱了嶺州本地的‘燕嶺女性創業基金’與‘梧桐計劃’,發現其中很多機製設置有複製價值。譬如‘信用豁免製度’與‘企業家見習基地’,這在中部省份是第一次試行,值得全國關注。”
李一凡簡短回應:“壓力也很大。民間對女性創業的偏見、銀行風控機製的不匹配,甚至部分官員仍抱有老觀念。”
林允兒微微一笑:“所以我今天來,就是給你們‘背書’。”
這句話說得乾脆,現場氣氛頓時輕鬆幾分。廳內媒體攝像機閃動燈光,女主持人宣布:“請兩位領導共同為‘嶺州女性創業發展專項基金’揭牌。”
在掌聲中,金屬銘牌緩緩揭開,李一凡與林允兒並肩站在鏡頭前。
次日,新華社刊發通稿:《國家婦女發展基金會與嶺州省政府聯合設立“女性創業樣板區”》。報道中首次出現“女神背書嶺州改革”的標題,引爆輿論。
人民日報評論部也迅速發文:《背書改革,就是給未來撐腰》,在文末點名表揚李一凡團隊“用結構性創新破解結構性困局”,並稱其為“新時代地方主政官員責任擔當的具體體現”。
與此同時,國際輿論也首次關注嶺州事態。路透社在一篇分析中指出:“在中國麵臨房地產債務壓力與地方債務警報雙重夾擊的背景下,‘嶺州方案’或許正是未來政策重塑的重要藍本。”
……
省委辦公廳燈火通明。
李一凡召集省委政策研究室、省金融辦、改革辦連夜碰頭,商討下一步宣傳應對方案。
“我們這次是被央媒‘點名表揚’。”政策室副主任戴瀟文低聲提醒,“從上峰反饋看,中央對嶺州已有高度關注,但也伴隨更高期待——不能讓‘樣本’變‘樣板戲’。”
李一凡點頭:“我明白。媒體會持續放大,群眾也會有更高預期。我們不能光打旗號,還得真落地。”
他掃了一眼會議紀要,補充道:
“從明天起,省委宣傳部與改革辦要聯合成立‘嶺州樣本案例提煉組’,由戴瀟文牽頭,統籌形成可複製的製度文本,不光是對外展示,更是留痕歸檔、全國調研參考。”
戴瀟文立刻記下。
李一凡又望向財政廳副廳長:“燕嶺基金擴容能否加速?我們原定年底發放10億元,現在熱度起來了,若年底隻兌付兩三億,會被質疑。”
財政廳答:“我們準備了備用額度,但需要配合銀監局對接——建議借助這次‘央媒風口’,主動推動一輪招商。”
“很好。”李一凡沉聲道,“我不要形式改革,我要結果。”
會議持續到深夜,李一凡從桌上拿起那塊“女性創業發展專項基金”銘牌,輕輕摩挲,語氣緩緩:
“我們這場改革,是背水一戰。但也彆忘了,靠的是群眾、靠的是創新,而不是明星,也不是背書。”
窗外,嶺州秋風微涼,媒體的光照在省政府大樓玻璃外牆,恍若一盞盞聚光燈——聚焦著這片改革熱土上,正在蘇醒的每一個人。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