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點,嶺州的天剛透出魚肚白。李一凡站在機場的貴賓通道口,手裡隻有一份薄薄的彙報材料——十頁,編號、數據、簽字頁,一應俱全。他沒帶秘書,也沒帶媒體,隻帶著成果。
飛機抵達四九城,風冷得像刀。車隊沒走主乾道,而是直接駛入國常會辦公樓後門。會場外的紅葉已經落儘,露出石階的清線。工作人員低聲提醒:“書記,請準備,會議提前五分鐘。”
他點頭,腳步穩,進門前又翻了一下第一頁。那是嶺州改革概覽表:“三限政策落實率98.7,群眾信任度93.5,地產金融風險清零率92。”
會議廳的空氣凝滯。來自八個省份的代表已落座,中央幾位副總理在前排翻看資料。主持人開場語簡短:“今天重點聽取嶺州改革試點情況。”
第一句發言落地時,李一凡聲音低穩——“嶺州的改革,不是口號,是一場真實的拆雷行動。”
他沒有讀稿,而是用手指在電子屏上劃出一條時間線:從恒達暴雷,到“新三保”出台,再到嶺州專班體係落地。每個節點都有影像、有簽名、有回執。屏幕上閃動的數據一一亮綠。
“我們隻救工程,不救報表;隻救群眾,不救資本。”他停頓了一秒,語氣如鐵。
會場有人抬頭。那是來自某部委的金融司長,眉間帶著懷疑的弧度:“李書記,你們嶺州推行‘限貸限地限借’,是否過於激進?地方投資會不會因此停擺?”
李一凡平靜地按下遙控鍵。大屏切換——嶺州灣南新區的工地航拍,一條嶄新的地鐵線從廠區穿過。“這是嶺州第二條ppp重簽線。投資額度下降了18,完工周期卻縮短三個月。我們的資金流沒有斷,反而活了。”
一句“活了”,讓幾個代表下意識點頭。財政部一名副部長翻了翻材料,低聲說:“嶺州的回款率,確實在全國領先。”
主持人繼續點問:“群眾信任度調查,是你們自己做的嗎?”
“由第三方評估機構執行,全程公示。”李一凡答得乾脆,“93.5,不是自誇,是實名樣本三萬份。每一張問卷,我們都上牆。”
“上牆?”有代表輕聲複述。
“對,”他微微一笑,“群眾的滿意,是最大的驗收章。”
屏幕切換到嶺州廣場,幾位老百姓在簽名牆前比劃拍照的畫麵。一個老人寫下:“我們相信能看到真賬的政府。”
場內出現一陣輕微的吸氣聲。
發改委主任問:“金融風險部分,你們如何保證連鎖穩定?”
李一凡伸手敲了敲桌麵:“嶺州建立‘分賬清單製’。每一筆資金從貸款到交樓,都有編號可查。所有賬本都能追溯,誰簽字、誰審核、誰放行,全鏈可查。”
他抬頭掃了一圈,“從風險到信任,不靠喊話,靠編號。”
幾位中央領導交換了眼神。有人在筆記本上寫下四個字——編號治理。
會議推進到後半段,彙報進入輿情與媒體部分。主持人特意點名:“聽說新華社嶺州分社也有新的製度配合?”
“是。”李一凡略帶笑意,“林允兒社長主導的‘透明嶺州’欄目,已成為中央重點傳播項目。我們沒有避諱問題,而是公開問題,讓公眾參與解決。”
國常會的幾位秘書抬頭,屏幕上正播放那檔節目的片頭。標題是——看得見的改革。
財政司的人率先鼓掌,隨後掌聲在大廳蔓延。
會議最後十分鐘,二長老開口:“嶺州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李一凡起身,語氣篤定:“嶺州的經驗不是模板,而是一種思路。先信任,再改革。先群眾,後機製。我們願意共享全部流程數據,供全國調閱。”
二長老點頭,合上文件夾:“很好,嶺州的精神,就是新嶺南精神。”
掌聲再次響起。那一刻,李一凡心底的弦才略微放鬆。
散會後,他走出大廳。風更冷了些,但心裡發熱。秘書常之朗在門口迎上來,小聲問:“書記,結果?”
李一凡笑道:“結果?我們贏了。”
他抬頭望向四九城的天空,天色已近黃昏。街角的電子屏上滾動著新聞快訊——
【國常會通過嶺州改革總結報告,決定向全國推廣“嶺州模式”。】
李一凡的身影被路燈拉得很長。風從北向南吹,吹過嶺州的方向。
他知道,那座城市的夜色裡,又會多出幾盞亮起的燈。
當晚,中央公務員學院發來邀請函,請嶺州以“編號治理與負麵清單”為題開設公開課;透明窗同步開放“模板打包下載”,標注三十日複盤節點不變。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