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推廣什麼甘薯嗎?換他們來他們也行!
但是換了他們到徐光啟那個位置,還真的不一定就能夠做到徐光啟能夠做的。
“徐光啟年過四十才中進士,後來成為了禮部尚書,但是他在的位置並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
“父親去世之後,他回到家中守孝,但是卻為江南的百姓憂心,因為這一年雨水眾多,農田的作物都被淹了,如果不能及時補種,那麼老百姓要吃什麼呢?”
“一次機緣巧合,他聽到了福建大旱,但是靠著甘薯這樣的植物度過了災荒。”
“他趕緊去求取秧苗,緊急試種,小心觀察,並且總結出一套經驗來,大力推廣甘薯,甚至為之衍生出《甘薯疏》,最後甘薯被推行到整個江浙地區,老百姓也擺脫了饑荒。”
“後來去了天津,徐光啟又開始推廣甘薯,發現在嚴寒的冬天也能夠種取甘薯,甚至他還發現可以用地窖來保存甘薯。”
“就這樣無論是溫暖濕潤的地方還是嚴寒酷冷的北方,都可以種植甘薯,漸漸的甘薯也就被推廣到了全國,活人無數,一次又一次的帶領華夏人走出了災荒。”
[就是紅薯吃多了容易燒心。]
[燒心那算是什麼?有吃的就已經很好了。]
[對於古人來說,有口吃的就很不錯了。]
[我們也才溫飽二十多年,以前我們也是靠紅薯度過的,小的時候我家裡還吃紅薯呢。]
[紅薯還可以用來做紅薯粉紅薯餅等等,換彆的辦法就不燒心了。]
[真的就是吃紅薯吃到怕。]
……
天幕上有些話說得很好,隻要是能夠活下去,有東西吃,燒心隻是最小不過的一個問題。
如果能夠得到紅薯,那該多好?
“也就是明朝了,現在也不是這甘薯身在何方……”劉備有些感歎,如果真的有紅薯,的確可以活人無數。
他想到了當初的黃巾之亂,到了後麵已經不知道多少人是為了一口飽飯而被裹挾的了。
裡麵甚至還有老幼,每過一個村子,便像是蝗蟲過境一般。
他們隻是想要填飽肚子,為何如此艱難?
……
“徐光啟的傳奇不僅僅是因為推廣甘薯,他本人也的確天縱奇才,在數學、曆法、生物等等方麵都有卓越的貢獻。”
“他還翻譯了《幾何原本》,甚至沒有看過原著,隻是從他的教士朋友那裡聽說,便意會的把一些拉丁名詞翻譯成點、線、麵……而這樣的稱呼到了我們現在的後世依舊在沿用。”
徐光啟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竟然影響頗為久遠,甚至到了後世還會有人記得他。
他一時之間竟然情難自已的有些激動起來。
像是陳振龍、徐光啟的名字也因為天幕而名聲大噪,周圍的人對他們恭賀,但是他們也隻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能做的事情有限,也就是做做這些事情罷了。
“其實就算是我們往上數個幾代,都是靠著紅薯度日,所以現在說到紅薯,他們很多的記憶就是胃裡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