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獸首銜著的宮燈在大殿穹頂下泛著暖光,照亮了階下分列的官員——他們身著新製的藏青常服,衣擺上暗紋繡著象征各司職權的紋樣,或為象征治安的盾形紋,或為代表財政的穀穗紋,唯獨禦座之上的趙國強,仍穿著那身綴著鎏金肩章的統帥製服,肩頭的星徽在燈光下愈發醒目。
“接下來誰有要緊事稟報?”
趙國強的聲音不高,卻帶著穿透人心的沉穩。
這場朝會籌備了近半月,參會者來自警察部、商務部、財政部等十餘個部門。
話音剛落,階下左側的警察部長王彩兒便上前一步,雙手捧著折疊整齊的公文,躬身道
:“啟稟最高統帥大人,我部在京東地區召集的兩萬餘名警察,曆經一個月封閉式訓練,現已全部結業。
自京都收複至今已逾一月,城中雖每日有巡警沿街值守,卻始終未開展過一次徹底的全城檢查與人口登記。
臣懇請,在這批警察下放各轄區任職前,先用其對京都進行一次大規模清查——一來可全麵掌握城中人口與住戶情況,助華夏軍徹底摸清京都底數;二來可收繳民間散落的刀槍劍戟等兵器,避免隱患潛伏。”
王彩兒說話時語氣懇切,目光掃過殿中眾人。這番提議並非臨時起意,而是他翻閱了數十本外國政法書籍後得出的結論——書中記載的“社會肅清”案例,無一不證明徹底的清查對維護治安的重要性。
京都作為華夏國的政治中心,表麵平靜之下或許藏著未被察覺的暗流,唯有將每一處細節都納入掌控,才能真正守住這座城。
趙國強聽完,指尖輕輕敲擊著禦座扶手,並未立刻表態,而是抬眼望向階下:
“警察部長的提議,諸位怎麼看?”他向來習慣先聽眾人意見,再做決斷——若凡事皆由自己一言而決,這些部門長官便失了存在的意義,新政推行也難有實效。
殿中一時安靜下來,眾人或低頭沉思,或相互交換眼神。
坐在文官首位的李三,始終微闔著眼,仿佛未曾聽見方才的討論,指尖漫不經心地摩挲著腰間的玉帶,既不讚同也不反對,全然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樣。
他身旁的李小偉卻按捺不住了。作為李三的侄子,李小偉雖年輕,卻在地方治理上頗有想法,此前他曾在縣城任職,深知“不了解人口,便難控城池”的道理。見無人率先開口,他當即上前一步,朗聲道
:“啟稟高統帥閣下,臣認為王部長所言極是!我軍雖已占領京都,街麵之上看似安穩有序,但城中究竟藏著多少前朝舊部、多少不明身份之人,誰也無法說清。
若能開展全麵的人口普查與登記,將每一戶的人口構成、職業身份都記錄在案,不僅能讓我們徹底掌控京都的人口底數,日後城中若發生案件,也能憑此快速排查線索,於治安管理大有裨益。”
他的話音剛落,右側的商務部部長李發便緩緩起身,語氣中帶著幾分審慎:
“最高統帥,臣以為人口普查確有必要,民政部門也早有此計劃。但京都人口基數龐大,常住人口逾百萬,加上往來的商販、流民等流動人口,總數更是難以估算。如此大規模的普查,不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單是登記員便需數千人,還需耗費巨額錢糧,從紙張筆墨到參與人員的食宿補貼,皆是不小的開支。如今我朝初立,財政本就緊張,若貿然啟動普查,恐難支撐。”
他的話戳中了眾人心中的顧慮——新政推行以來,各地建設需用錢糧,軍隊供養也需耗費,國庫雖有儲備,卻經不起鋪張。殿中不少人暗暗點頭,顯然認同李發的擔憂。
就在此時,財政部長田立才站了出來,他手中握著一本攤開的賬簿,上麵密密麻麻記著各項開支明細。
“高統帥,臣有不同看法。普查工作固然重要,但不必急於一時,更不必單獨抽調人力物力。臣建議,將人口普查納入警察部門的日常工作範疇——首先,我們需將警察力量普及到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鎮,甚至相鄰的村落之間,都應設立小型警察所。平日裡,警察負責處理地方治安事件,一旦有案件發生,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閒暇之時,便可挨家挨戶開展人口登記與信息核實。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單獨組織普查的開銷,又能讓警察儘快熟悉轄區情況,一舉兩得。”
他的話條理清晰,既回應了李發對財政的擔憂,又完善了的提議,將“清查”與“警察部署”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禦座上的趙國強尚未開口,一直沉默的李三卻忽然睜開眼,目光轉向田立才,緩緩點了點頭——雖未說話,卻已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趙國強將這一幕看在眼裡,心中暗暗讚許
:田立才的提議,不僅拓寬了警察部門的職能範圍,更細化了基層部署,恰好解決了前朝“衙門遠在縣城,百姓辦事難”的弊病。清朝時,縣級以下幾乎無正式政府機構,百姓若要告狀或辦理手續,需翻山越嶺趕往縣城,耗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滋生地方豪強欺壓百姓的問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將警察所設立到鄉鎮級彆,既能讓百姓遇事有處可尋,也能讓政府的管控力真正滲透到基層,實乃長遠之計。
可李發卻依舊堅持己見,他對著趙國強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