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李麗質又湊了過來:“夫君,明太祖殺大臣時為啥沒人造反?”
“這可就問到點子上了,很簡單,那些大臣並不是同心的,他們也是分派係的,你看看明太祖清理大臣時是怎麼做的就知道了,說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李麗質好奇:“怎麼個事?”
“明太祖清理大臣時大致可以分三次,第一次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逆黨案,洪武二十八年的藍玉案。”
“明朝開國功臣中真正屬於明太祖的嫡係就是來自郭子興的部隊,其他的基本都是帶著兵加入明太祖陣型的。”
“這就相當於漢朝初期的朝堂和諸侯國,類似於蕭何和韓信的區彆。”
“洪武十三年清理的就是這些人,明太祖團結濠州班底乾掉這些帶兵加入的功臣。”
“這樣搞阻力不大,也不用擔心造反。”
李麗質一臉懵:“啊?還有這個說法?”
“當然了,就像大鍋飯,飯就那麼多,少一張嘴,其他人就可以多吃一點,而且明太祖的嫡係班底的戰鬥力非常強勁,完全可以壓製那些人。”
“之後是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明太祖可就不在乎嫡不嫡係了,就像李善長,唐盛宗這些人,都是在這個時候被乾掉的。”
李麗質不解:“這次團結的誰啊?”
“團結的東宮,雖然說是逆黨案,但是關聯並不大,說白了這次就是為了給太子鋪路。”
“那些功臣名義上是臣子,但實際上卻是太子叔伯級彆的,憑借功績,太子很難壓製他們。”
“那些東宮勢力的官員自然也可以獲得利益,還是那句話,嘴少了可以多吃一些。”
“最後就是洪武二十八年的藍玉案了,太子朱標暴斃後,東宮勢力也沒用了,朱允炆沒辦法壓製朱標的東宮勢力,說白了就是給朱允炆鋪路。”
李麗質不解:“這次團結的是誰?”
“到了這個地步,明太祖還需要團結嗎?當時的藩王已經分封出去了,那些藩王會背叛明太祖嗎?”
李麗質搖頭:“不會,如果大臣敢造反,那些藩王也會撕了他們。”
很簡單,就算當不成皇帝,藩王也是明朝最頂級的貴族,所以這個時期的藩王於公於私都不可能坐視不理。
“所以啊,這一次為何給朱允炆鋪路,明太祖把能帶走的都給帶走了。”
李麗質笑了笑:“所以給朱允炆留了一堆大聰明。”
“差不多,不清理也不行,朱允炆那個傻孩子不可能壓製那些人,其實這一波明太祖在大氣層。”
“就算藩王造反,那也是一家人的內戰,不管誰贏,都還是明朝的天下,但是大臣謀反就不一樣了,那是妥妥的改朝換代。”
“嗯,差不多。”李麗質能理解,就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就算砍得頭破血流,那也是唐朝的天下。
漢朝也是一樣,劉恒就算把其他兄弟都弄死,難道就不是劉邦的兒子了嗎?天下就不是漢朝的天下了嗎?
“所以啊,明太祖可不是亂砍的,那是定點清除,能當皇帝的人,就沒有簡單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跡可循的。”
李麗質又看向張彥:“夫君,我也看了明朝萬曆時期打倭國的事了,為什麼明朝隻能出動了八萬人?而倭國卻能出動十幾萬人啊?”
“多稀奇啊,倭國多小啊,而且是個島國,當時倭國基本統一了,四周都是海,能有什麼國防壓力啊?”
“所以倭國境內事少,至於倭國北部的那個島,都是一群野人,啥也乾不了。”
“實際上當時的倭國最大的威脅就是那些武士,當時的倭國階級也非常明確,你是什麼階級那就一直是什麼階級。”
“而且武士隻能通過戰爭獲得領主封賞,平時是沒有俸祿的,倭國境內的戰爭打完了,武士就失業了。”
“讓一群武德爆棚的人沒飯吃,那是什麼後果。”
李麗質撓了撓頭:“哦,知道了,所以那個豐什麼吉的就準備給他們找點事做唄。”
“沒錯,這也是他發動戰爭的原因。”
朱媺娖撇了撇嘴:“他也不想想,大明是他能碰的嗎?”
“唉,在他眼裡確實是這樣,你看看明朝那個時期的情況。”
“明朝軍力絕對不少,彆說南方,就是北方九邊就不下於五十萬人,雖然軍隊多,但用軍隊的地方也多。”
“萬曆時期,北方的蒙古動不動就南下,南方土司也不消停,所謂的抗倭戰爭比起後來的播州之役消耗少太多了。”
“仔細看看就明白,明末時期,明軍很少出動十萬人以上的軍隊了。”
“而且古代軍隊也是有水分的,十萬大軍,實際上直接上戰場的估計也就三萬多人,剩下的大多數基本都是征集來的民夫。”
“當時明朝已經和倭寇打起來了,但這個時候真正讓萬曆皇帝在乎的是西北的寧夏之亂。”
“而且這個時候距離播州之役也隻剩下六年了。”
“單單寧夏之亂,明朝就調集了浙江,貴州,遼東,山西四地的兵馬。”
“所以說不是明朝兵少,而是不夠用,當時明朝各地都有事,對於明朝來說,支援朝鮮打擊倭寇隻不過是這些戰爭中的一場微不足道的戰鬥而已。”
“根本沒辦法入明朝的眼,就算明朝沒有動用全部實力,兵力也處於劣勢,一樣能把倭國打回去。”
朱媺娖輕哼一聲:“我就說嘛,大明不是他能碰的。”
張彥點頭:“確實,豐臣秀吉的政權是新生政權,當時的明朝已經遲暮了,就算如此,打倭國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喜歡掌握天幕,行走萬朝請大家收藏:()掌握天幕,行走萬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