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閣下,美國休斯總統發來提議,邀請各國齊聚華盛頓,商討海軍裁軍事宜。”
“該來的終於來了。”
還未等貝特曼·霍爾維格總理開口,提爾皮茨便麵色沉重地回答道。
那簡直是一張看見末日的臉。
“將軍閣下,我相信您現在不會臨陣改口吧。”
“唉......我明白,我當然明白。”
隨著一聲歎息,提爾皮茨無力地點了點頭。
看到他這個樣子,原本還擔心提爾皮茨依舊舍不得放下執念、反對裁軍的庫恩部長與副總理施特雷澤曼,終於鬆了一口氣。
他們二人不隻負責德意誌帝國財政,更是改革的重要推手,也正因如此,他們大概是如今最希望海軍裁軍成功的官員了。
預算這種東西,在場所有大臣都渴望得到更多,但永遠都不夠用。正因如此,這場裁軍談判必須成功。
當然,具體事務還得由漢斯來負責。
不過,果然把這事甩給美國真是太明智了。
當初柏林會議的時候就已經吃了那麼多苦,要是連這次海軍裁軍會議也要由他來主持,恐怕早就累死了。
“不過部長閣下,除了我們和美國,其他國家真的會參加這次海軍裁軍條約的談判嗎?”
“至少英國是百分之百會參加的。”
漢斯毫不猶豫地答複了法金漢。
因為在這場新一輪的造艦競賽中,流血最多、最痛苦的,正是英國。
如今的“日不落帝國”在愛爾蘭、印度、埃及和阿富汗等地獨立聲浪此起彼伏,內部動蕩不安;而大戰帶來的龐大戰費支出,也讓用於造艦的預算徹底乾涸。
在這種情況下還想維持原先的“1>2+3”戰略,繼續造艦,無異於往燃燒的房子裡再添一把柴火,是徹頭徹尾的自殺行為。
‘但問題是,他們又不能就這麼停下來。’
大戰前,他們還能與德國簽訂協定、鬆口氣。但現在,他們麵前的新對手是日本和美國這兩大新晉列強。
美國雖然因為威爾遜的緣故遭了點罵,但卻靠著大量出售軍需物資和戰爭債券,從大戰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並開始大規模造艦。
早在戰爭期間就擬定了建造八艘戰列艦的計劃,據說甚至在裁軍談判前還有追加二十艘的情報流出。
‘至於日本,已經提過好幾次,那家夥早在1920年就祭出了“八八艦隊計劃”。’
所謂“八八艦隊”,簡單來說就是建造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戰艦,總共十六艘主力艦的龐大計劃。
說實話,就算他們吃下了朝鮮和越南,以日本的國力來說,這個計劃依舊是極為勉強的。但日本居然真的用掉了國防預算的三分之一在推進這件事。
對連水兵薪水都發不出、海軍預算捉襟見肘的英國來說,這種消息簡直能讓人當場吐血。
所以,漢斯敢打賭,如今唐寧街聽到美國提出“大家一起來停造軍艦,裁軍吧!”的時候,不但不會反對,反而恐怕要舉辦“得救了!”的慶祝派對吧?
“相較之下,日本國內,尤其是海軍內部的反彈肯定會很激烈。但若我們、美國和英國都參加會議,他們又怎可能置身事外?”
“說得也是,隻要日本沒瘋,就不會這麼乾。”
嘛,雖說他們以後確實瘋了,但至少現在還在勉強維持理智,所以這麼說也沒錯。
更彆提現在日本的首相,是在日本極為罕見的有理智之人——原敬。
從他的立場來看,這正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借此壓製自日俄戰爭以來權力膨脹的海軍,重新與陸軍取得平衡,他絕不會輕易錯過。
‘更彆說現在的海軍大臣也還算清醒。’
順帶一提,法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國並未受邀參加此次海軍裁軍會議。
準確地說,是根本不需要邀請他們。
蘇維埃俄國在鎮壓叛亂過程中親手炸了喀琅施塔得港,不堪一擊;法國和意大利更是眾所周知,在大戰與柏林會議後海軍被直接掃地出門。
若要恢複昔日的海軍實力,至少得花費極其漫長的時間,更彆說法國和意大利因軍備限製,連建造大型軍艦的資格都沒有,暫時根本不值得關注。
哎,這樣想想還真是感慨萬千啊。
與曆史中在斯卡帕灣自沉、壯烈謝幕不同,如今的德意誌帝國海軍居然還能安然無恙地參加海軍裁軍條約的談判。
想想他剛來到德國的時候......這國家,真的是變了很多。
“咳咳,既然如此,看起來沒有異議,那就向陛下稟報並通知美方我方將出席會議。外交部長,請根據日程妥善安排準備。”
“好吧,我沒什麼彆的要求,隻求一定要保住我們帝國海軍部的小寶貝當然說的是那艘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要是它沒了,我死都閉不上眼。”
“將軍閣下,那種事絕不會發生,您儘管放心。”
自委內瑞拉危機之後,是時候再次踏上美國的土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德國和英國已經聯係說會參加會議。英國甚至還催促我們儘快召開。”
“哈哈,果然如我所料。”
聽到來自歐洲傳來的好消息,休斯仿佛早有預感一般,自信地點了點頭。
果然一切都如漢斯·馮·喬部長所言。
眼下的造艦競賽,尤其是與試圖挑戰美國在太平洋權益的日本之間的競賽,自他就任總統前就是一塊心頭大石。
就在這時,漢斯·馮·喬帶來的就任賀電中提出了一個建議——由美國主導召開一次海軍裁軍會議,簡直就是“尤裡卡!e?pηkα)”的靈光一現。
因為對美國而言,這無疑是利大於弊的提議。
若會議進展順利,不僅能牽製那個越來越目中無人的日本,還能借此提升因一戰而聲望下滑的美國地位,同時為威爾遜夢寐以求的“世界和平”貢獻一臂之力。
要知道,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之一,不正是那場圍繞“腓特烈級”戰列艦展開的戰略造艦競賽嗎?
不止是德國和英國,就連法國和俄國,也都在其中瘋狂投入,儘管結果證明毫無意義。
若這次會議真的能徹底終結造艦競賽,世界便會重新審視美國的角色。
簡直就是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當然,既然是漢斯·馮·喬提出的提案,未必沒有他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