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躲不開呂布的窺視,為何還要潛行呢?
就是為了讓呂布知道,征南軍團已經對豫州方向增加了兵力。
當然,山地師出動,也是為了圍殲華雄的五千兵馬。
華雄剛剛轉向,改道向豫州方向而去之時,就已經被征南軍團斥候發現了。
管篤本來就要向轘轅關方向派出一個山地師,正好可以去圍殲或追殺華雄。
可以放呂布經兗州去徐州,但不能放華雄去禍害豫州。
等白繞趕到轘轅關後,華雄軍已經提前一天撤走了。
按曹洪的說法,華雄朝東而去。
華雄去哪兒了?
轘轅關過不去,李儒就建議華雄繞路而行。
從哪兒繞?
走大伾山肯定不行。大伾山極為險峻,山間峽穀縱橫,極難通行。
李儒給華雄獻的計策是:過旋門關,走虎牢道,繞路滎陽,下新鄭,入豫州,然後直趨豫州治所譙縣。
既然聯軍已入河南尹,那旋門關應該已無人把守了。
華雄本就佩服李儒的計謀。
在京都中,如果沒有李儒出謀劃策,哪有呂布歸降?又哪有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從而一舉掌控整個朝堂?
華雄率軍抵達旋門關時,便看到關門大開,關上卻不見守軍。
華雄大喜,對李儒更是敬佩有加。直接揚言要拜李儒為軍師。
然而,意外出現了。
他們剛剛進到達旋門關的關下,關上一聲呐喊,瞬間樹起了無數戰旗,旗上字號“公孫”二字。
而旋門關的關門,也緊急地關閉了進來。
哪個公孫?
當然是公孫瓚。
公孫瓚自管子城被救之後,就帶著自己手下萬餘殘兵,跟隨孟益返回京都。
誰知道,剛剛走到旋門關,就得到了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殺害、十常侍又被袁紹率兵誅殺,隨之董卓、丁原率兵入京的消息。
他們不想返回京都,想在此停留一段時間,觀看一下京都的風頭再說。
等他們得到呂布刺殺丁原並投靠董卓,董卓專權,三個月內,不僅廢少帝、立獻帝,還毒殺了何太後和少帝,且把自己從司空直封為太師,孟益大怒,就想起兵勤王。
公孫瓚知道,亂世已至。
亂世中什麼最重要?
當然是兵馬。
沒有兵馬,就是亂世中的草芥,任人踐踏。
所以,他才不會允許孟益把一萬餘兵馬帶回京都呢。
京都洛陽城高牆厚,根本就不是他這一萬多兵馬能夠攻得下來的。
可孟益堅持要去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