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聽罷心中本來已經有了決斷,但還是開口道:“田畝何來?”
聞聽此言,戲誌才當即哈哈一笑道:“明公莫不是在考驗我?”
說罷不等魏哲開口他便灑脫道:“每縣誅一豪強,足矣!”
戲誌才甚至都沒說用什麼罪名,因為到時候自然會有罪名當做動手的借口。
在這方麵,大漢的地方豪強驚人的相似。
至於最後是死是活,很多時候其實要看豪強的名聲好壞,以及是否識趣。
太過桀驁的地方豪強,基本上都活不過三代。
聽到這裡,魏哲終於哈哈大笑起來。
隨即他當即任命崔琰、貢鴻等人為幕府督軍禦史,巡視各地郡縣。
一時間,幽州、瀛洲、遼州三地頓時躁動起來。
不是沒有豪強試圖反抗,但大多都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很多時候都不用魏哲過問,各州刺史、太守便已經自行平定了。
至於一直跟隨魏哲南征北戰的萬餘遼東步騎與靖難義從,則被魏哲納入幕府。
畢竟他乃是左將軍,幕府之中亦有部曲編製。
於是魏哲索性將這兩萬名一線兵馬劃為幕府護衛,統稱府衛。
如此一來,從法理上來說幽、遼、瀛三州最強的軍隊其實是他的私兵部曲。
並且為了進一步籠絡軍心,提高部曲的忠誠程度,魏哲特意在他們於軍屯體係中的口分田之外,另行授予勳田十畝。
口分田他們隻有使用權,死後收回,但勳田卻可以世代繼承。
並且魏哲所賞賜的勳田一概免除田賦、勞役、戶稅。
府衛日後若是立有戰功,亦可積功換取勳田。
說白了就是對府衛實施“以田代俸”的模式。
當然,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責任。
除鎧甲、馬匹外,府衛需自備弓、刀等輕型武器。
天長日久,隨著府兵不斷廝殺立功,獲得勳田也就會越多。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有更多精力操練殺人技藝,置辦裝備,培養子嗣。
一旦這種專事征戰的風俗形成,那麼魏哲也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六郡良家子。
這批高質量的軍功地主,府兵階級,將成為魏哲一脈最堅實的鐵杆支持者。
相比於他們付出的,魏哲所給予的反而不算什麼了。
看似這一波賞賜下來魏哲就送去二十萬畝田,可實際也不過兩千頃地而已。
光武帝時期,漁陽太守張堪便在狐奴縣開辟稻田八千多頃,使得漁陽殷實。
當時曾有童謠歌曰:
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張堪在漁陽任職八年,匈奴始終不敢進犯邊塞。
曹魏打敗袁紹之後其實亦曾在冀州屯田,並且規模達“年入五百萬斛”。
即便按畝產三斛的標準來計算,冀州屯田的規模也高達將近兩萬頃。
也就是說冀州之糧本可養活更多的人,隻是兩漢四百年之中,大部分時候這些糧食都藏在地方豪強的糧倉裡罷了,便是爛了也沒有黔首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