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_大唐天將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唐天將軍 > 第四百一十二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

第四百一十二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1 / 2)

聖人下詔,天寶十五載十一月十八日,於太極宮太極殿,舉行冊封太子大典。

李隆基詔書的意思,簡單明了,似是“他”的心聲。

先表讚李瑄的出身,太宗皇帝嫡長子李承乾的曾孫,血脈尊貴。

然後敘述李瑄的平生,年少慕輕俠之風,浪子回頭的經典永不過時。

年僅十六,年少英才,詩名滿天下。

一首“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名動長安;再一句“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聞名天下。

然後就是聖人召見,考核於興慶宮中,禦場射毬,技驚四座,被聖人以門蔭入仕,拜豐安軍副使。

接下來是赫赫軍功的開始!

對普通士卒來說,陷陣、先登、斬將、拔旗,為最高軍功。

這些李瑄除了先登,全部做到。

特彆是斬將,李瑄不僅擒斬敵軍主將,元帥數以百計,還擒大可汗、讚普。

對一軍統帥來說,封狼居胥,覆滅敵國,勤王保駕,剿滅叛軍這四大耀眼的功績李瑄也全部做到。

這是李瑄的武功,古今未有。

福蒼生之祗,憂萬民之事。

李瑄用行徑表明他是要變革蒼生的人。

濟生堂、慈幼堂等,都是李瑄心中的善舉。

李隆基又在詔書上提到諸子不器,難堪大任。

秦王欲效仿周公故事,被聖人喝止。強行收秦王為義子,視若己出,相親相愛。

今民心思變,亂世當用重典,為團結天下,能在亂中求治的人,唯有秦王。

有百姓對李隆基的詔書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有的揣著明白裝糊塗。

上層的權力鬥爭,百姓已經不怎麼感冒,他希望“天降猛人”,家人生活更好。

因為李唐建立以來,什麼破事都發生過,屢屢創造曆史。

玄武門事變、太子謀反、二聖臨朝、女主天下、神龍政變、景龍政變、韋氏權傾朝野、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一日殺三子、楊氏霍亂朝綱……

精彩絕倫!

因此,李瑄麵對道德上的壓力反而是最小的。

李瑄需要的是興天下之事,而非糾結於身後之事。

麾下將領,文武官吏,也都盼望著明君再次出現。

李瑄的思想與觀念,已經紮根到許多人的心中。

……

“我即將成為太子,靈溪以後多召見長安文武官吏的妻子,彰顯關懷與威德。”

秦王府,裴靈溪在為李瑄整理官服的時候,李瑄突然向裴靈溪說道。

要麼不變,要麼大變。

終究走讓這條路,給予妻兒榮華富貴。

他知道裴靈溪一直沒有與貴婦、士女們交集。

以前在長安的時候,李瑄身份敏感,裴靈溪不合適與大臣們都妻女友好,後來裴靈溪去西域,更無機會。

今日非比往日,裴靈溪要有母儀天下的準備。

像以前的楊玉環,還時不時地召貴婦名媛們踏春遊玩,或在宮中相聚。

特彆是朝廷封的命婦,皇帝一般是不會見的。

這些肯定需要皇後去安撫。

還有公主、郡主、縣主之事,多求於皇後。

“靈溪謹記!”

裴靈溪邊為李瑄整理衣角,邊輕聲回道。

她不太懂政治,她也不知道夫君是怎麼操作的。

一眨眼就從秦王躍升為太子。

太子和秦王,一君一臣。

似曾相識的路途。

裴靈溪終於確定傳言非虛,像父親裴度所言一樣,她即將母儀天下。

幾年前,她隻是一名小女子,祖父雖是裴耀卿,但家境已敗。

少女時期,她一直仰慕文武雙全的大英雄李瑄,會背誦李瑄的每一首詩。

在嫁給李瑄後,她就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子,不敢想會有今日,一點準備都沒有。

她確實有對皇宮高牆的憂慮。

“我與靈溪的前三次相遇,一直記得。宗聖觀的靈溪旁,驪山下的梨園內,長安城的東市中。雖有長離、月瑤、霜兒她們,但故劍情深,終不敢忘記!”

李瑄似乎看到裴靈溪眉宇間的憂慮,他將裴靈溪眼簾下的一縷青絲帶過,撫摸她光滑的臉蛋,動情地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我們周公之禮時的誓言,不論何時,我們都一樣。哪怕是在皇城之內,也不要有拘束,如前夕,如昨日,如今晨。”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是因為他有一套自己的處事風格。

他不會因為似此星辰非昨夜而感歎。

“夫君……”

裴靈溪梨花帶雨,情不自禁在李瑄懷中。

這一刻,她也決心幫助李瑄處理好命婦等事宜。

縱然很想在夫君懷中,但裴靈溪克製住自己。

她知道夫君要前往中書省了。

……

短短兩三天時間,隨著李瑄被立太子之日愈近,長安的談論越是激烈。

當然,也不免沽名釣譽的老臣上書痛罵李瑄。

這是吃定李瑄不會殺他。

比如苗晉卿就引用漢代蓋勳罵董卓的話,向李瑄上書:

“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結局猶可寒心。足下小醜,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

此影射李瑄為弑君的董卓,祝賀的人在門前,吊喪的人在墳前,預示李瑄不得好死。

李瑄也不生氣,看完以後還給尚書省的官吏看。

這樣談笑風生、榮辱不驚的氣度,讓大臣們動容。

大臣們問為什麼不處置苗晉卿。

李瑄回答:如果有罪,就會處置他。

大臣們更佩服李瑄的心胸。

苗晉卿是半截黃土埋到脖子大臣,沒必要和他計較。

軍政要是,皆決於秦王,且民心所向。

如苗晉卿這樣反對的聲音雖有,但都被支持李瑄的聲音壓製。

在這期間,第一批一千份“大唐月報”到達長安。

即便一份大唐月報一百文錢,也很快被爭購一空。

雖然大唐月報上記錄的大事,對長安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但這種下達民間的報紙,和空前的報紙模式,讓文人士子十分新奇。

在觀看報紙的時候,人們不免被上麵的英雄事跡所影響。

有崇拜李瑄的寒素文人,還自發在大街小巷,向平民百姓念報紙上的內容。

有的事情,百姓們聽不懂,但能歸結出一句話:秦王天命所歸!

果不其然,秦王親自連載的《西遊記》,即便隻有一回,但描述的世界觀,使百姓們忍不住期待下一回即將發生的故事。

這更增添李瑄的呼聲。

輿論一片嘩然的時候,李瑄照常出入行省,處理軍政事務。

現如今,李瑄了解最多的就是地方郡縣事宜。

那些外出擔任郡縣歸來的官吏,都被李瑄一一召見,讓他們如實回答地方上的情況,李瑄對症下藥。

在封太子大典的前一天,太極宮已經在準備祭典事宜。

而李瑄則仍舊穿著官袍,在政事堂召見京兆尹盧奐。

盧奐是一名六十多歲的老臣,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

他的父親是開元名相盧懷慎。

時人譏笑盧懷慎為伴食宰相,實際上是對其地位的不肯定。

在搭配姚崇的時候,盧懷慎為團結,不與其爭,萬事儘心儘力,一絲不苟。

盧懷慎清謹儉素,不營資產,雖貴為卿相,所得俸賜,隨散親舊,妻子不免饑寒,所居不蔽風雨。

在盧懷慎去世後,家無餘蓄,惟一老蒼頭,請自鬻以辦喪事。

這種清廉為開元官吏帶來榜樣,也完全符合李隆基在開元初年所提倡的節儉。

盧奐不是依仗盧懷慎的厚德才有威望,而是繼承父親的事業,清廉為官,為百姓做實事。連李隆基都親自為盧奐題字:斯為國寶,不墜家風。

在盧奐治理過的陝郡,百姓一直流傳有歌謠:不須賽神明,不必求巫祝。爾莫犯盧公,立便有大福。

在佛道巫卜盛行的時代,不去祈求神明,隻要堂堂正正,便有福報,可見百姓為盧奐的崇敬。

所以李瑄在京兆尹空缺的時候,優先提拔盧奐。

另外李瑄也想讓盧奐肅清京兆的風氣。

李瑄和盧奐走的是同一條道路,隻是相比於盧奐,李瑄的方法更加激進。

此次召見盧奐,是因為他剛從嶺南的南海太守(今廣州)任上卸任。

“大尹在南海的時候,懲治貪官汙吏,處置豪強,改變風氣,使南海大治,實為能臣啊!”

李瑄最先讚揚盧奐一句。

南海郡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隨著海運的開發,已經成為大唐與中南半島、海外諸國的貿易之所,地兼水陸都會,非常富庶,並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賦稅。

特彆是經過盧奐整頓南海郡以後。

李隆基一直有派遣宦官到南海為他物色奇珍異寶,以自取樂。

但宦官往往是貪婪無度的代名詞,每個地方隻要有宦官出現,準沒有好事。

他們在南海郡的時候連吃帶拿,橫行無忌。

但盧奐到來後,宦官們也懾於盧奐清白、不循私情的威名而不敢亂伸觸角。

“這隻是下官分內之事!”

盧奐回複李瑄,能看出他年事已高,又長途跋涉,精氣神都不太好。

他和一些中立的老臣一樣,沒有去摻和皇權鬥爭。

李瑄現在是秋風掃落葉,誰冒頭削誰。

主要是李瑄以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牢牢把持住權柄。

小宗代大宗已成定局。

“南海郡的豪強勢力、大族勢力還有幾何?”

李瑄步入正題,雖盧奐鏟除貪官汙吏,但豪強一定除之不儘。

即便一時間全定,不久後也會如雨後春筍般重新冒出。

或許盧奐前腳剛走,就又有豪貴在興風作浪。

“回秦王,南海豪貴滋生,下官殺一儆百後,他們隻是關閉門戶,收斂行跡。”

盧奐向李瑄回答道。

如李瑄所想,盧奐不可能用激烈的手段去應對。

“南海郡的百姓,相比於關中百姓,生活如何?”

李瑄又問盧奐。

“關中大雨時,鬥米四百錢。雨停有所回落,安祿山叛亂之時,鬥米暴漲八百錢,最高的時候一千二百錢,秦王勤王保駕入長安後,米價逐漸到達如今的鬥米五十錢,相比以往,仍居高不下。而南海郡在天寶十四載時,鬥米六十錢,比江南地區貴三十錢,比淮南貴四十錢。”

盧奐用米價向李瑄表示嶺南百姓生活並不如意。


最新小说: 大齡軍官會疼人,八零嬌媳又三胎 鬥羅:穿成雪清河姐姐,我欲成神 嫁給賀先生 共感後,師兄們被瘋批師妹拿捏了 靈魂交易所 入夜淪陷 情陷囍帖街 信鴿觀察守則 春風得意,馬蹄疾 開局契約一隻金翅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