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眼前這幾位大佬。
在京城的人對他們知道的不算多,但是方言前世可是聽過他們的鼎鼎大名的。
按照之前鄧鐵濤鄧老的介紹順序來說。
黃耀燊教授,今年應該是六十七歲。
他出生於順德,是GD省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嶺南黃氏外科流派代表性傳承人,著名中醫雜病專家。
早年個體行醫時,常贈醫送藥給無錢求醫的患者。
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成立,即調該院任教,曆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屬醫院院長、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擅長診治急腹症、瘡瘍、蛇咬傷、燒傷、破傷風、骨質增生及其它外科雜病,研製出“雙柏散”“骨仙片”“舒膽膠囊”等製劑。
廣州這邊的三年製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教材《外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外科學》是他編撰,還作為副主編編寫了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外科學》和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外科學》等書籍。
劉仕昌教授,今年六十五歲。
他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出生於GD省HZ市中醫世家。
主編《溫病選讀》,參編《中醫大辭典》,臨床長於治療溫病、中醫內兒科疾病,尤對高熱、昏譫、厥脫等危重症及疑難症。
梁乃津教授,今年七十一歲了,看起來也就六十出頭的樣子。
他是中醫學臨床學家、中醫內科專家,廣東南海人。
幼時熟讀四書五經,天資聰穎。13歲開始學習中醫,20歲左右通曉中醫理論並獨立行醫。
抗日戰爭時期,輾轉於上海,韶關、廣州等地。
解放後,曆任惠行善院內科醫席、廣州醫協副主席、中醫學會理事長等職。
1953年任GD省中醫院院長,是的,這位梁老還有這個身份。
接著是司徒鈴教授,今年六十八歲,這位是GD省開平縣人,是著名的“GD省名老中醫”。
1956年至1984年任廣州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主任。
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針灸針麻專題委員會委員,衛生部中醫藥部級成果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專業教材編審委員,《針灸學辭典》編審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附屬全國針灸學會第一屆理事,GD省針灸學會主任委員。
然後同樣是用針的靳瑞教授。
今天這會兒他是教授裡最年輕的人,今年應該才四十出頭。
不過方言上輩子,這位名氣可就大了。
他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嶺南著名針灸學家,生於中醫藥世家,自幼受中醫熏陶。
發明“顳三針”“智三針”“啟閉針”“定神針”“老呆針”等“靳三針”療法。
在《針灸醫經類編》基礎上主編全國統編五版教材《針灸醫籍選》。
方言他們都得看他的書學習針灸。
接著是最後一位,趙思兢教授,這位更是重量級。
他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證與教學,是醫院的奠基者之一。
同時他還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學術經驗被整理研究,成果收載入《嶺南中醫藥文庫》。
聽剛才鄧老對他的評價,嶺南草藥活字典。
就知道他的分量了。
總之,這裡的人沒有一個是方言沒聽過的人。
怪不得有人說:
“不出意外,大學老師就是你最容易接觸到的社會頂層。”
這裡就是嶺南中醫的一部分天花板了。
眾人倒是很親切,辦公室內的氛圍瞬間變得熱烈而務實。
這些嶺南中醫界的權威教授放下手頭工作,紛紛圍攏到鄧鐵濤和方言身邊,目光聚焦在方言展開的那份空白提綱上。
然後開始了討論。
核心討論點是目標共識。
眾人一致認同方言“戰場速查手冊”的緊迫性,強調簡潔性也就是三分鐘辨症、五分鐘開方,以及實用性也就是就地取材、常見草藥應急。
接著大家開始各抒己見,將方言的提綱框架細化。
方言作為早就有想法的人,提出手冊的核心框架:
“看症識人”:用圖表標示發熱、浮腫、關節痛等戰場常見症狀的典型體征。
“就地取材”:按功效分類南方常見草藥,附野外識彆特征(如葉、花、根形態)。
“方隨症走”:為每個病症配置23個加減方,確保藥材易得、炮製簡易(如搗碎外敷)。
主打就是一個“土”,怎麼“土”怎麼來,越是方便越是好。
甚至大家認為方言這本手冊是打算拿給偵察兵深入敵後,長距離長時間潛伏偵查用的野外自救手冊。
他自己就提出了一些方案後,也算是拋磚引玉,大家的討論就緊貼著他的這個方案開始了。
黃耀燊教授作為外科方麵和雜病方麵的專家,立即建議加入他之前寫過的嶺南外傷急救驗方,並且當場修改一些步驟,強調簡化操作如駁骨丹、七葉一枝花搗碎敷傷口比西藥紗布更實用。
劉仕昌教授作為溫病學者,認同圖表辨症,但力主突出“鑒彆濕與熱主次”,提醒南方表麵熱症可能根在脾虛濕困,需清晰標注誤判風險。
鄧鐵濤主持並指導,用筆在他們提出的條目下重重畫圈,強調“關鍵”,要求手冊必須寫清“輕重緩急”方法,儘量傻瓜式。
其他教授也是各抒己見,最後趙思兢教授作為“嶺南草藥活字典”,自然承擔起完善“就地取材”章節中草藥識彆的重任,現場氣氛積極。
這場由鄧鐵濤發起的臨時討論,彙聚了涵蓋外科學、溫病學、脾胃病、針灸學、草藥學等領域的頂尖專家。
他們圍繞方言的提綱展開高效協作,將個人專長融入手冊編纂,目標直指創造一本真正符合南方熱帶需求的速查指南。
因為之前本來就有人準備了這方麵的資料,所以討論給方言省下了不少的功夫,好多東西都隻需要大家討論過後改一下,然後就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出來了。
這幫人各種書也看得多,加上好些人都是在基層乾過好多年,也知道一些地方會有什麼樣的藥材,所以不光是植物,就連一些蟲怎麼找怎麼快速的做成藥,都被他們想到了,方言都沒想到這本書能搞的這麼花。
討論始終緊扣“熱帶山地叢林應急”核心,摒棄理論空談。
教授們基於方言提綱快速分工補充,關注點落在症狀辨識、簡易藥方、草藥識彆等實操環節。
討論大量引入嶺南地區特有草藥和濕熱病防治經驗。
這就是鄧鐵濤召集的代表嶺南中醫界最頂尖力量,這涵蓋多領域專家們一上午的時間,就逐步將方言需要的手冊弄成了。
就連他們自己都震驚於自己的速度。
想不到大家的工作效率居然這麼高。
當然了這裡麵也有方言的功勞,他的記性實在太好了,隻要是大家拿出來的資料,或者是誰說過的什麼話,他都會記下來,然後討論的時候合適的拿出來,然後補齊。
看起來他像是沒有貢獻主要力量,但是作為團隊的潤滑劑一點都少不了他。
接著時間很快就到了午飯時間,方言這才想起自己本來答應要回去吃飯的,這時候很顯然是有點晚了。
這邊的鄧鐵濤鄧老,也邀請方言去學校食堂吃飯。
方言就給司機打了個招呼,讓他回去報告一聲:
“就給廖主任說,昨天晚上說的那個手冊已經在廣州中醫藥學院教授們的幫助下完成了。”
“下午再彙總修改一下細節,晚飯前我會回去的。”
司機同誌點頭答應下來:
“好!”
接著他就去開車離開了學校,直接回迎賓館去了。
這邊方言才和鄧鐵濤他們一起去學校的食堂。
這邊的食堂是一棟紅磚砌成的平房,屋頂鋪著灰黑色的瓦片,牆麵上還留著“節約糧食”“為人民服務”的標語,年齡基本上和方言一樣大,被歲月和油煙熏得有些斑駁。
門口支著一口直徑近一米的大鐵鍋,正咕嘟咕嘟煮著免費的木棉花祛濕粥,蒸汽裹著淡淡的藥材味飄向排隊的人群。
屋內擺放著長條木桌和長凳,桌麵被無數師生的碗筷磨得發亮,牆角堆著曬乾的草藥捆,那是學生們實習時采回來的五指毛桃和雞骨草,順便充當了天然的空氣清新劑。
食堂彌漫著嶺南特有的煙火氣與草藥清香交織的味道。
這個時候正值改革開放前夕,物資雖不算充裕,但食堂的餐食卻帶著濃鬱的地域特色和院校的樸素氣息。
一排排學生在排隊,方言跟著鄧鐵濤來到這邊教授的隊伍。
鄧鐵濤熟稔地拍了拍打飯窗口的玻璃,喊道:“老王,照舊!”
掌勺的師傅抬頭,咧嘴一笑:“鄧教授,今日有你鐘意食嘅欖角蒸鯪魚!”說罷,從冒著熱氣的蒸籠裡端出一碟鯪魚,魚身上鋪著黑亮的欖角,湯汁浸潤著魚肉,泛著誘人的油光。
“今日我帶咗人過嚟,係首都嘅同誌。”他對著食堂打菜的老王指了指方言。
師傅聞言連連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飯盒也不用方言拿了,老王直接拿了兩個新飯盒出來,一個放飯一個放菜,並且方言看他特意多舀了一勺涼瓜炒蛋,金黃的雞蛋與翠綠的涼瓜堆得冒尖。
“首都過嚟嘅同誌,唔夠食再過嚟添!”說完感覺自己說的話可能方言聽不懂,趕忙又一字一句的用普通話說道:
“首都來的同誌,不夠再打!”
方言笑著點點頭。
接著他正要掏錢,鄧鐵濤卻攔住他,“在這兒吃飯哪能讓你掏錢?”說著,從口袋裡摸出幾張飯票遞給師傅。
接著方言跟著鄧鐵濤來到教授們坐的位置。
和他們上午討論的幾位教授圍坐在角落的木桌旁,桌上除了食堂的飯菜,還多了幾樣“私貨”。
梁乃津教授小心翼翼地從布包裡掏出一個陶瓷罐子,掀開蓋子,濃鬱的醬香撲鼻而來,“自家醃製的梅菜,嘗嘗?”
說著,用筷子夾了幾縷梅菜放在方言碗裡。梅菜鹹香軟糯,遇到米飯的熱氣後,瞬間香氣四溢,勾起了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