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孔明率領大軍班師回蜀,孟獲帶領大小洞主、酋長及各部落的人,排列跪拜,送彆孔明。前軍行至瀘水,當時正是九月深秋,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軍隊無法渡江,回報給孔明。孔明便問孟獲緣由,孟獲說:“這瀘水中有猖神作禍,往來的人必須祭祀它才行。”孔明問:“用什麼東西祭祀?”孟獲答道:“以前我國因為猖神作祟,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再加上黑牛白羊作為祭品,祭祀後自然會風平浪靜,還能連年豐收。”孔明說:“我如今戰事已經平定,怎能隨便殺人呢?”於是親自到瀘水岸邊察看,果然見陰風陣陣,波濤洶湧,人馬都驚恐不已。
孔明十分疑惑,立刻找來當地人詢問。當地人告知:“自從丞相路過這裡之後,夜夜都能聽到水邊有鬼魂哭泣、神靈號叫的聲音,從黃昏一直持續到天亮,哭聲不斷。瘴氣之中,有無數陰鬼。因此才興風作浪,沒人敢渡江。”孔明說:“這是我的罪過啊。之前馬岱帶領的一千多蜀兵,都死在了這水中;再加上殺死的南人,屍體都丟棄在這裡。這些亡魂怨鬼得不到安撫,才導致這般景象。我今晚要親自去祭祀。”當地人說:“必須按照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祭祀,那些怨鬼自然就會散去。”孔明說:“本來就是因為有人死去才變成怨鬼,怎能再殺活人呢?我自有辦法。”於是叫來廚師宰殺牛馬,又和麵做成劑子,捏成人頭的形狀,裡麵用牛羊肉等代替,取名叫饅頭。
當天夜裡,在瀘水岸邊設置香案,擺上祭品,點燃四十九盞燈,掛起幡旗招魂,將饅頭等祭品擺放在地上。三更時分,孔明頭戴金冠,身披鶴氅,親自前來祭祀,讓董厥宣讀祭文。祭文寫道:“大漢建興三年秋九月一日,武鄉侯、領益州牧、丞相諸葛亮,恭敬地陳列祭祀禮儀,祭祀那些為國捐軀的蜀中將校以及南人死者的陰魂:我大漢皇帝,威嚴勝過春秋五霸,聖明繼承夏商周三代君王。昔日遠方異族侵犯邊境,不同習俗的人起兵作亂,像毒蟲般施展妖法,懷著狼子野心作亂。我奉君王之命,到這偏遠之地討伐有罪之人,率領大軍,掃除這些螻蟻般的狂寇。雄師聚集,狂寇如冰消融,剛聽到勢如破竹的進軍聲,敵人就已像猿猴失去依托般潰敗。
“隻是士兵們,都是九州的豪傑;官吏將校,都是四海的英雄。他們學習武藝,投身軍旅,投靠明主,侍奉君主,沒有不共同遵守軍令,一起施展七擒之計的;都堅定著報效國家的忠誠,懷著效忠君主的誌向。怎料你們偶然錯失戰機,落入敵人奸計:有的被流箭射中,魂魄墜入黃泉;有的被刀劍所傷,魂靈歸於長夜。活著時有勇氣,死了也成就英名。如今凱歌將要奏響,獻上俘虜的時刻將至。你們的英靈還在,祈禱一定能聽到:跟隨我的旌旗,追隨著我的隊伍,一同回到中原,各自回到故鄉,接受親人的祭祀,領取家人的祭奠,不要做他鄉的鬼魂,白白成為異域的孤魂。我會奏請天子,讓你們各家都能得到朝廷的恩惠,每年供給衣糧,每月賜予俸祿。用這些來酬謝你們,以安慰你們的心靈。
“至於本地的土神,南方的亡鬼,都有固定的祭祀,不會離此地太遠。活著的人既然敬畏天子的威嚴,死去的人也應歸順君王的教化,想來應該安寧,不要再來哭嚎。姑且表達我真誠的心意,恭敬地獻上祭祀。唉,悲哀啊!希望能被享用!”
祭文讀罷,孔明放聲大哭,極其悲痛,情感打動了三軍將士,沒有不落淚的。孟獲等人也都哭泣起來。隻見愁雲怨霧之中,隱約有數千鬼魂,都隨著風散去了。於是孔明命令左右將祭品全部投到瀘水中。
第二天,孔明率領大軍來到瀘水南岸,隻見雲散霧消,風平浪靜。蜀兵安然渡過瀘水,果然是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行進到永昌,孔明留下王伉、呂凱鎮守四郡;打發孟獲帶領部眾回去,囑咐他要勤於政務,治理部下,好好安撫百姓,不要耽誤農務。孟獲痛哭流涕,拜彆孔明離去。
孔明親自率領大軍返回成都。後主安排鑾駕,到城外三十裡迎接,下了車輦站在路邊,等候孔明。孔明急忙下車,伏在地上說:“臣沒能迅速平定南方,讓主上擔憂,這是臣的罪過。”後主扶起孔明,和他同乘一車返回,設置太平筵會,重賞三軍。從此,遠方的邦國前來進貢朝拜的有二百多處。孔明奏請後主,對那些為國捐軀的人的家屬,一一給予優厚的撫恤。於是人心歡悅,朝廷內外清平穩定。
卻說魏主曹丕,在位七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四年。曹丕先前娶了夫人甄氏,她是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是從前攻破鄴城時得到的。後來甄氏生下一子,名叫曹睿,字元仲,自幼聰明,但曹丕不太喜歡他。後來曹丕又娶了安平廣宗人郭永的女兒為貴妃,郭貴妃長得十分美麗,她的父親曾經說:“我的女兒是女子中的君王。”所以郭貴妃被稱作“女王”。自從曹丕娶了郭貴妃,甄夫人就失了寵,郭貴妃想要謀奪皇後之位,就和寵臣張韜商議。當時曹丕生病,張韜就謊稱在甄夫人宮中掘出桐木做的偶人,上麵寫著天子的年月日時,是用來魘鎮曹丕的。曹丕大怒,於是賜死甄夫人,立郭貴妃為皇後。郭皇後沒有子嗣,就收養曹睿為自己的兒子。雖然很喜歡他,卻不立他為繼承人。
曹睿長到十五歲時,弓馬嫻熟。這年春天二月,曹丕帶著曹睿出去打獵。行進到山塢之間,趕出一對母子鹿,曹丕一箭射倒母鹿,回頭看見小鹿跑到曹睿的馬前。曹丕大喊道:“我的兒子為什麼不射它?”曹睿在馬上哭著稟告:“陛下已經殺了它的母親,臣怎忍心再殺它的兒子呢?”曹丕聽了,把弓扔到地上說:“我的兒子真是仁德的君主啊!”於是就封曹睿為平原王。
夏天五月,曹丕感染風寒,醫治無效,於是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三人進入寢宮。曹丕叫曹睿到跟前,指著他對曹真等人說:“如今朕的病已經很重,不能再活了。這個孩子還年幼,你們三人要好好輔佐他,不要辜負朕的心意。”三人都稟告說:“陛下怎麼說這種話?臣等願意竭力侍奉陛下,直到千秋萬歲。”曹丕說:“今年許昌城門無故自己崩塌,這是不祥的征兆,朕因此知道自己必定會死。”正說著,內侍奏報征東大將軍曹休入宮問安。曹丕召他進來,對他說:“你們都是國家的柱石之臣,如果能同心輔佐朕的兒子,朕死也能瞑目了!”說完,落淚而亡。時年四十歲,在位七年。
於是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等人,一邊舉辦喪事,一邊擁立曹睿為大魏皇帝。追諡父親曹丕為文皇帝,追諡母親甄氏為文昭皇後。封鐘繇為太傅,曹真為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其餘文武官員,各自都有封賞。大赦天下。當時雍、涼二州缺少官員鎮守,司馬懿上表請求鎮守西涼等地。曹睿同意了,於是封司馬懿為提督雍、涼等處兵馬,司馬懿領詔前去赴任。
早有細作把消息飛快地報告到川中。孔明大驚道:“曹丕已死,年幼的曹睿即位,其他人都不值得憂慮,隻有司馬懿富有謀略,如今他統領雍、涼的兵馬,倘若訓練成軍隊,必定會成為蜀中的大患。不如先起兵討伐他。”參軍馬謖說:“如今丞相平定南方回來,軍馬疲憊,隻適合安撫體恤,怎麼能再遠征呢?我有一計,能讓司馬懿死在曹睿手裡,不知丞相是否同意?”孔明問是什麼計策,馬謖說:“司馬懿雖然是魏國大臣,但曹睿一向懷疑忌憚他。為什麼不秘密派人到洛陽、鄴郡等地,散布流言,說司馬懿想要謀反;再偽造司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貼滿各處。讓曹睿心生懷疑,必然會殺了他。”孔明聽從了馬謖的計策,立即派人秘密去施行。
卻說鄴城門上,忽然有一天貼出一道告示。守門的人揭下來,拿去奏報曹睿。曹睿一看,告示上寫著:“驃騎大將軍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恭敬地以信義告示天下:從前太祖武皇帝創立基業,本想立陳思王曹植為國家的君主,不幸奸邪讒佞之人聚集,使陳思王長期不得誌。皇孫曹睿,一向沒有德行,卻妄自尊大,辜負了太祖的遺願。如今我順應天命人心,近日起兵,以滿足萬民的期望。告示到達之日,各自應當歸順新君。如果不順從,就會誅滅九族!在此預先告知,希望大家知曉。”
曹睿看完,大驚失色,急忙詢問群臣。太尉華歆奏道:“司馬懿上表請求鎮守雍、涼,正是為了這個啊。從前太祖武皇帝曾經對臣說: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不能把兵權交給她,時間久了必定會成為國家的大禍。如今他謀反的跡象已經顯露,可以迅速誅殺他。”王朗奏道:“司馬懿深通韜略,熟悉兵法,一向有遠大的誌向,如果不趁早除掉他,時間久了必定會成為禍患。”曹睿於是降旨,想要起兵禦駕親征。
忽然班部中閃出大將軍曹真奏道:“不可。文皇帝把後事托付給臣等幾人,是知道司馬懿沒有二心的。如今事情還不知道真假,就倉促興兵,是逼迫他謀反啊。或許是蜀、吳的奸細施行反間計,讓我們君臣自相殘殺,他們卻趁機來攻打,也未可知。希望陛下明察。”曹睿說:“司馬懿如果真的謀反,該怎麼辦?”曹真說:“如果陛下心裡懷疑,可以效仿漢高祖偽遊雲夢的計策。禦駕前往安邑,司馬懿必然會來迎接,觀察他的動靜,在車駕前擒住他就行了。”曹睿聽從了曹真的建議,於是命令曹真監國,親自率領十萬禦林軍,徑直前往安邑。
司馬懿不知道其中的緣故,想要讓天子知道自己的威嚴,於是整頓兵馬,率領幾萬披甲士兵前來迎接。近臣奏報說:“司馬懿果然率領十多萬兵馬,前來抗拒,確實有謀反之心。”曹睿慌忙命令曹休先領兵迎擊。司馬懿見兵馬前來,隻懷疑是車駕親至,就伏在路邊迎接。曹休出來說:“仲達受先帝托孤的重任,為什麼要謀反呢?”司馬懿大驚失色,汗流浹背,於是問其中的緣故。曹休把前麵的事情詳細說了一遍。司馬懿說:“這是吳、蜀奸細的反間計,想要讓我們君臣自相殘害,他們卻趁機偷襲。我要親自去見天子辯解。”於是急忙撤退了軍馬,到曹睿的車駕前俯伏哭泣奏道:“臣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怎敢有二心?這必然是吳、蜀的奸計。臣請求帶領一支軍隊,先攻破蜀國,再討伐吳國,報答先帝和陛下,以表明臣的心意。”
曹睿仍然疑慮不決。華歆奏道:“不能把兵權交給司馬懿。可以立即罷免他的官職,讓他回鄉。”曹睿依照華歆的話,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命令曹休總督雍、涼軍馬。曹睿起駕回洛陽。
卻說細作探知這件事,報告到川中。孔明聽說後大喜道:“我想要討伐魏國很久了,無奈有司馬懿統領雍、涼的兵馬。如今他中了計策被貶斥,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第二天,後主早朝,大會官僚,孔明出列,呈上《出師表》一道。表文寫道:
“臣諸葛亮說:先帝開創大業還沒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益州貧困衰弱,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的大臣在朝廷內不懈怠,忠誠有誌的將士在外麵舍生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給陛下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誌向的人的誌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從而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熟悉軍事,從前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量,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恰當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和我談論起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歎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氣節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有名望。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代的事情,我因此十分感動振奮,就答應先帝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難的時候奉行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歎息,擔心托付給我的事情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草木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經平定,兵器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用儘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複漢室的基業,回到舊日的都城。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儘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恢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請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詢問治國的好道理,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我受恩深重,非常感激。如今就要遠離陛下了,麵對這篇表文,我淚流滿麵,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後主看完表文說:“相父南征,長途跋涉,曆經艱難,剛回到都城,還沒坐穩,如今又想要北征,恐怕會勞神費心。”孔明說:“臣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早晚都不敢懈怠。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沒有了後顧之憂,不趁這個時候討伐奸賊,恢複中原,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忽然班部中太史譙周出列奏道:“臣夜裡觀察天象,北方的旺氣正盛,星象格外明亮,不可以圖謀啊。”又回頭對孔明說:“丞相深通天文,為什麼要強行出兵呢?”孔明說:“天道變化不定,怎麼能拘泥不變呢?我如今暫且把軍隊駐紮在漢中,觀察形勢的變化再行動。”譙周苦苦勸諫,孔明不聽。
於是孔明留下郭攸之、董允、費禕等人為侍中,總管宮中事務;又留下向寵為大將,總督禦林軍馬;蔣琬為參軍;張裔為長史,掌管丞相府的事務;杜瓊為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為尚書;孟光、來敏為祭酒;尹默、李譔為博士;郤正、費詩為秘書;譙周為太史。內外文武官僚一百多人,共同治理蜀中事務。
孔明接受詔書回到府中,召集眾將聽令: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綝;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前將軍——征南將軍劉巴;前護軍——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右護軍——偏將軍劉敏;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行參軍——偏將軍爨習;行參軍——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典軍書記——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以上所有官員,都跟隨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
分撥完畢,又傳檄文給李嚴等人,讓他們鎮守川口,以抵禦東吳。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討伐魏國。
忽然帳下有一位老將,厲聲進言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有廉頗的勇猛,馬援的雄威。這兩位古人都不服老,為什麼不用我呢?”眾人一看,是趙雲。孔明說:“我自從平定南方回到都城,馬超已經病逝,我非常痛惜,如同失去了一隻手臂。如今將軍年紀已大,倘若有什麼閃失,會動搖一生的英名,削減蜀中的銳氣。”趙雲厲聲說:“我自從跟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到敵人就衝鋒在前。大丈夫能死在疆場上,是幸運的事,我有什麼可遺憾的?願做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苦勸阻,趙雲都不聽。趙雲說:“如果不讓我做先鋒,我就撞死在台階下!”孔明說:“將軍既然一定要做先鋒,必須得有一個人跟你同去。”話還沒說完,一個人應聲道:“我雖然沒什麼才能,願意輔助老將軍先帶領一支軍隊前去破敵。”孔明一看,是鄧芝。孔明大喜,立即調撥五千精兵,十員副將,跟隨趙雲、鄧芝前去。
孔明出師,後主帶領百官送到北門外十裡處。孔明辭彆後主,軍隊旌旗遮蔽原野,戈戟像樹林一樣多,率軍向漢中進發。卻說邊境的官吏探知這件事,報告到洛陽。當天曹睿上朝,近臣奏道:“邊境官員報告:諸葛亮率領三十多萬大軍,駐紮在漢中,命令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率領軍隊進入我國境內。”曹睿大驚,問群臣:“誰能擔任將領,來擊退蜀兵?”忽然一個人應聲而出說:“臣的父親死於漢中,我對蜀兵的切齒之恨,還沒能報仇。如今蜀兵侵犯邊境,臣願意帶領本部的猛將,再請求陛下賜予關西的兵馬,前去攻破蜀兵,上為國家效力,下為父親報仇,臣萬死不辭!”眾人一看,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
夏侯楙字子休,他性情最急躁,又最吝嗇,自幼過繼給夏侯惇為子。後來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曹操憐惜夏侯楙,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夏侯楙為妻,因此朝中大臣都敬重他。他雖然掌握兵權,卻從未親臨戰場。當時他自請出征,曹睿立即任命他為大都督,調動關西各路軍馬前去迎敵。司徒王朗勸諫說:“不可。夏侯駙馬一向沒有經曆過戰事,如今把重任托付給他,不合適。再加上諸葛亮足智多謀,深通謀略,不可以輕視。”夏侯楙嗬斥道:“司徒難道勾結諸葛亮,想要做內應嗎?我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韜略,深通兵法。你為什麼欺負我年輕?我如果不能生擒諸葛亮,誓不回見天子!”王朗等人都不敢再說話。夏侯楙辭彆魏主,連夜趕到長安,調動關西各路軍馬二十多萬,來抵擋孔明。正是:欲秉白旄摩將士,卻教黃吻掌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