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悄悄對樊噲眨了眨眼,仿佛在說:姨父,乾得漂亮!這“殺豬刀”,砍得正是地方!
這場由“屠夫咆哮”引發的朝堂風暴,最終在少年天子四兩撥千斤的“分肉論”下,悄然平息,並為即將到來的科舉大潮,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未央宮的金磚上,仿佛還回蕩著樊噲的怒吼和劉盈那清朗又帶著一絲狡黠的話語,預示著大漢帝國,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
自從朝廷決定以科舉製取代察舉製後,大漢百姓可謂普天同慶。
長安城的空氣,仿佛一夜之間被墨香和紙張味浸透了。
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如同被無形的磁石吸引,潮水般湧入這座帝國的都城。
他們操著南腔北調,穿著或綾羅綢緞、或葛布麻衣,背著沉重的書箱,臉上交織著希冀、忐忑與風塵仆仆的疲憊。
長安的大小客棧人滿為患,連馬廄都被臨時改成了通鋪。
書肆掌櫃們笑得合不攏嘴,竹簡、帛書、筆墨紙硯的價格水漲船高,連帶著長安城裡的紙鳶、燈籠都印上了“金榜題名”、“獨占鼇頭”的字樣。
街邊小攤上,“狀元及第糕”、“連中三元湯”等吉利吃食應運而生,生意火爆。
太學旁、酒肆裡、甚至護城河邊的柳樹下,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士子聚在一起。
或高談闊論經史子集,或激烈辯論時政策論,唾沫橫飛,引經據典,激昂處拍案而起,引得路人側目。
空氣中彌漫著“之乎者也”的辯論聲和焦慮的歎息聲。
嗅到商機的“名師”如雨後春筍。
有號稱“押題聖手”的老學究,擺攤兜售“必考題綱”,價格不菲;
有鼓吹“速成秘法”的江湖術士,聲稱三年科舉五年模擬;
更有甚者,在城外道觀寺廟搞起了“狀元祈福法會”,香火錢收到手軟。
整個長安城,彌漫著一種亢奮而略帶荒誕的備考氛圍。
宣室殿。
劉盈看著各地彙總上來的士子名錄和初步篩選的答卷,眉頭卻微微蹙起。
熱鬨是熱鬨了,但一份不太協調的名單引起了他的注意。
“陳平!”
劉盈指著名單上幾個空白區域,“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文風亦盛。此次報名者,為何如此寥寥?”
“還有這吳越之地,魚米之鄉,文采風流,緣何上榜者亦屈指可數?”
“反觀中原、齊魯、三輔之地,幾乎包攬了所有上佳卷子?”
陳平撚須,臉上也帶著一絲凝重。
畢竟這是大漢朝廷舉辦的第一場科舉,未必要辦的多好,但一定不能出岔子,否則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可等著看笑話呢!
“陛下明察。臣亦覺蹊蹺,已派人詳查。”
調查結果很快呈上,原因卻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