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開元盛世的基石_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96章 開元盛世的基石(1 / 1)

長安西市的酒肆裡,穿粗布短打的商販正與挑著貨擔的行腳僧碰杯,酒盞相擊的脆響中,滿是對新政的熱絡議論。

“聽說了嗎?今年關中的秋糧畝產竟比往年多了兩石!”

商販抹著嘴角的酒漬,聲音裡滿是難以置信的興奮,“我那在華陰縣種地的表兄托人捎信,說縣裡新修的漕渠通了水,往年靠天吃飯的旱地,如今都能灌上渠水,稻子長得比人還高呢!”

行腳僧合十頷首,念珠在指間轉得飛快:“阿彌陀佛,這都是托陛下的福。

開春時貧僧從洛陽來長安,親眼見吏部的官差在驛站外張貼告示,說凡能提出興修水利良策者,不論出身都能得賞錢。

有個老河工獻上的治水圖,竟被宰相姚崇親自召見,現在那圖紙都刻成碑立在工部衙門外了。”

鄰桌穿青衫的舉子聽見這話,忍不住插言:“何止水利?前些天我去國子監聽學,見太學博士正給諸生講新修的《開元律》。

以往官吏辦案全憑心情,如今律條寫得明明白白,連鄉間裡正都要背會‘凡欺瞞百姓者,杖二十’的條文。

我家鄉的縣太爺,上個月就因多收了農戶半匹絹,被禦史台的人摘了烏紗帽呢!”

酒肆老板端著新釀的米酒過來,插話道:“諸位說的都在理,可最讓咱百姓暖心的,還是今年的‘和糴法’。”

“往年官府買糧跟搶似的,三文錢的米硬是按一文錢強買,如今不一樣了——戶部派來的官帶著天平、鬥斛,當著裡正的麵稱糧算錢,給的還是新鑄的開元通寶,沉甸甸的壓手。”

“我那二小子在驛站當差,說今年秋收後,光長安周邊就有二十多萬石糧食入了官倉,都是百姓自願賣的,沒聽說誰家被逼著交糧。”

正說著,街麵上傳來一陣銅鑼響,幾個吏役扛著木牌走過,牌上用朱筆寫著“勸農桑詔”四個大字。

酒肆裡的人都探出頭去看,隻見為首的縣尉站在街角高聲宣讀:“陛下有旨,凡墾荒百畝以上者,免三年賦稅;家有耕牛三頭以上者,賜布帛二匹;州縣官若能勸課農桑使戶口增殖,考績列為上第……”

穿青衫的舉子眼睛一亮:“這便是陛下上個月在朝會上拍板的新政!我在吏部見過卷宗,去年全國墾田數比前年少了三十萬頃,陛下急得三天沒睡好,召來宰相和戶部官商議了整整一夜,才定下這勸農詔。”

“聽說現在連嶺南的俚人都開始學著中原人種稻了,地方官奏報說,那邊新開的梯田能從山腳盤到山頂,像給青山係了條銀帶子。”

行腳僧聞言,從行囊裡掏出一卷紙鋪開,竟是張繪製精美的《兩京驛路圖》。

“貧僧上月從揚州回來,見沿途驛站都掛著這圖。

您瞧,從長安到洛陽的官道全鋪了青石板,每隔十裡就有座茶亭,供商旅歇腳。

三十裡設一個驛馬站,公文傳遞比從前快了一半。

最奇的是江邊新造的漕船,船頭裝著‘水密艙’,就算撞了礁石也不會全船進水,運糧時損耗比往年少了三成。”

他指著圖上標注的“廣運潭”說,“聽說開春後,陛下要親自去那裡看漕運大典,到時候江南的綾羅、蜀地的錦緞、嶺南的荔枝,不僅可以用火車,還可以通過這水路運進長安呢。”

酒肆老板聽得直咂嘴:“還是官人們懂行。咱小老百姓隻知日子好過了——去年冬天,我那婆娘生娃,去藥鋪抓藥,掌櫃的竟少收了兩文錢,說‘陛下免了藥稅,咱也該讓利於民’。”

“前幾日去西市買布,見波斯商人對著新鑄的開元通寶直豎大拇指,說這錢成色足、分量準,在各國都能用。”

他往灶間喊了聲“添酒”,又道,“你們還記得景龍年間不?買鬥米要帶一筐銅錢,販子還嫌錢太濫不肯收,如今一枚開元通寶能換三升米,錢上的字跟刻的似的,誰見了都稀罕。”

穿粗布短打的商販接話道:“可不是嘛!我上月去太原販布,見那邊的鐵匠鋪都在趕造新農具,什麼‘曲轅犁’‘水轉筒車’,聽說是工部尚書親自主持改良的。”

“有個老鐵匠說,這曲轅犁比舊式犁輕了十斤,婦女都能拉動,一天能多耕兩畝地。”

“官府還派了農技官下鄉,手把手教農人用新家夥,我親眼見那水轉筒車,不用牛拉人推,靠水流就能轉著澆地,一村人圍著拍手叫好。”

正說得熱鬨,忽聞街麵上傳來孩童的歌聲:“開元天子真聖明,官吏清廉民樂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眾人都笑起來,舉子歎道:“這歌是國子監的學生編的,如今長安城裡的娃娃都會唱。前些天我去曲江池,見岸邊新蓋了幾十間書房,都是供舉子們讀書的,陛下還親筆題了‘集賢殿’三個字。”

“聽說今年科舉要加試‘時務策’,考的就是如何讓百姓更富足,這才是選官的正經路子!”

行腳僧雙手合十:“阿彌陀佛,貧僧雲遊四方,見多了亂世流離,像如今這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景象,真是難得。”

“上個月在虢州,見官府開了‘常平倉’,糧價高時就低價糶糧,糧價低時就高價收糧,百姓再不用怕豐年穀賤、災年挨餓。”

“有個老農說,他活了六十年,頭回見官府把糧倉鑰匙交給裡正保管,還說‘這糧食是百姓的,該由百姓看著’。”

酒肆外,夕陽正染紅朱雀大街的坊牆,一隊金吾衛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甲胄在餘暉裡閃著光。

街邊的貨攤上,賣胡餅的小販正用新鑄的銅錢給客人找零,穿綠袍的小吏捧著公文匆匆趕路,腰間的魚袋隨著腳步輕輕晃動——那是開元初年新製的“魚符”,憑此可出入官署,再不用像從前那樣揣著一堆蓋滿印章的文書。

穿青衫的舉子望著這景象,忽然站起身:“諸位,我明日就要赴吏部銓選了,若能得官,定要像張相公(張九齡)說的那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眾人紛紛舉杯相賀,酒盞相撞的脆響裡,滿是對未來的期許。

大明宮紫宸殿內,李隆基正對著一幅《開元九年全國稅賦圖》凝神細看。圖上用不同顏色標注著各州的賦稅增長,江南道的綠色區塊比去年擴大了近一倍,嶺南道的紅色標記旁寫著“貢荔枝三千顆”,而關中道的黃色區域裡,密密麻麻記著“新修水利五十七處”“墾荒十二萬頃”。

侍立一旁的姚崇奏道:“陛下,今年全國戶口較開元元年增長了十二萬戶,稅錢增收一百八十萬貫,粟米儲備夠支用五年。”

“昨日洛陽倉報來消息,因糧食太多,已開始往新建的含嘉倉轉運了。”

李隆基指尖劃過圖上的“河西節度使”轄區,問道:“邊軍的糧草還夠用嗎?聽說王君廓在涼州打了勝仗,要不要再調些絹帛過去犒賞?”

宋璟上前一步:“陛下放心,河西的和糴糧已備足,臣已命人將二十萬匹蜀錦運往安西,既能賞軍,又能與諸國互市,一舉兩得。倒是江南的漕運還需再加把勁,臣打算明年在揚子縣修座新船塢,造三百艘‘歇艎支江船’,讓糧運再快些。”

李隆基點頭笑道:“卿等所言極是。朕昨夜讀《貞觀政要》,見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今才算真正明白——百姓安樂,天下才能安定,”

“吏治清明,政令才能通行。”他望向窗外沉沉的暮色,又道,“傳旨下去,明日早朝議一議如何減免災區賦稅,再讓太樂署把那首‘稻米流脂’的民謠譜成樂章,讓樂府傳唱四方。”

當第一縷晨光穿過大明宮的鴟吻時,長安的西市已經熱鬨起來。

波斯商人用開元通寶買走了整船的越窯青瓷,嶺南的茶商正與北方的馬販討價還價,穿粗布衣裳的農人背著新收的粟米往官倉去。

而這一切的起點,不過是那個年輕帝王緊握皇權時,望向吏治沉屙的堅定目光。

開元盛世的畫卷,正以百姓的柴米油鹽為墨,以賢臣的勤政愛民為筆,在大唐的疆域上緩緩鋪展。

街頭巷尾的議論還在繼續,那些關於“新米畝產”“漕船速度”“科舉公平”的細碎話題。


最新小说: 惡雌不願當團寵,四個大佬修羅場 從縣委書記問鼎權力巔峰 [足球]馬爾蒂尼與主席的閨女 魯王宮成了5A景區?你膽夠肥啊 九陰九陽 替小師妹頂罪,叛宗後大師姐賊瘋賊強! 第五年重逢,馳先生再度失控 夫人要離婚,陸總想父憑子貴 開局就分家,我暴富你們哭什麼 快穿:宿主求彆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