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破城第十日,秋霧籠罩著皇城,將太明宮的琉璃瓦染成一片灰蒙蒙的色調。
燭火被穿堂風卷得忽明忽暗,映著階下文武百官緊繃的臉龐——殿門兩側的玄甲親兵持劍而立,甲胄上未刮淨的血痂在光線下泛著冷光,無聲地宣告著權力的更迭。
郭子儀拄著一柄纏著布條的長槍,站在殿角的陰影裡。
他左肩的箭傷剛拆了藥布,露出的皮肉仍紅腫不堪,每一次呼吸都牽扯著鑽心的疼。
他望著殿中那道明黃色身影,昔日端坐在龍椅上的李亨,此刻發髻散亂。
“陛下倒是沉得住氣,城破這十日,在偏殿裡還能讓太監伺候著喝茶,卻把當年洛陽的血債,忘得一乾二淨了?”
齊先生身著玄色朝服,緩步走上丹陛。
他在李亨麵前站定。
那張曾寫滿威儀的臉,此刻布滿了淚痕與驚恐,唯有那雙眼睛裡,仍藏著一絲不甘的怨毒。
“血債?”李亨的聲音沙啞得像被砂紙磨過,卻仍倔強地掙紮,“當年安祿山叛軍占我長安、毀我宗廟,若不借回紇、契丹之力,怎能收複失地?朕那是權宜之計,是為了大唐的存續!”
“權宜之計?”齊先生猛地鬆開手,李亨的頭重重磕在丹陛的金磚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他轉身,從內侍手中接過一卷泛黃的聖旨,揚手擲在百官麵前,“諸位不妨看看,這就是陛下口中的‘權宜之計’!”
聖旨展開,墨跡淋漓的字句在燭火下格外刺眼:“回紇、契丹聯軍助朕收複長安後,可入洛陽城劫掠十日,城中財物、女子、糧草,任憑取奪,朝廷官吏不得阻攔,違者以通敵論處。”
落款處,是李亨的親筆簽名,蓋著鮮紅的傳國玉璽,連印泥的紋路都清晰可見。
“轟——”百官瞬間嘩然。
當年長安光複,朝野上下都稱頌李亨“臨危受命,光複大唐”,誰也沒想到,這“功績”背後,竟藏著如此屈辱的交易。
戶部尚書蘇振顫巍巍地拾起聖旨,手指撫過“任憑取奪”四字,老淚縱橫:“陛下!洛陽乃東都,自隋以來便是天下富庶之地,數十萬百姓在此安居!”
“您這一道聖旨,讓異族鐵騎踏破城門,男子被屠戮,女子被擄走,府庫被洗劫一空,街頭屍橫遍野,連洛水都被鮮血染紅——這哪裡是權宜之計,這是屠城之令啊!”
“屠城之令?”齊先生的聲音陡然拔高,目光如刀,掃過階下百官,“諸位可知,自洛陽之劫後,關東百姓如何看待大唐?他們說‘寧為胡虜奴,不做唐室民’!去年我率軍路過汴州,見街邊孩童唱著‘天子賣洛陽,百姓遭禍殃’的童謠,那稚嫩的聲音,比刀子還紮心!”
他猛地轉向李亨,字字如泣血:“陛下口口聲聲說為了大唐,可你眼裡的大唐,從來都隻是你屁股底下的龍椅,不是洛陽街頭餓死的孩童,不是被擄走的女子,不是為了守土戰死的士兵!”
李亨趴在地上,渾身發抖,卻仍嘴硬:“朕……朕也是無奈!叛軍勢大,朝廷兵力空虛,若不借異族之力,長安永遠收不回來,大唐早就亡了!”
“亡了?”齊先生冷笑一聲,示意親兵押上一個五花大綁的太監。
那太監麵色慘白,正是李亨的心腹魚朝恩——當年鄴城之戰,正是他以監軍身份胡亂指揮,導致唐軍大敗,十萬將士葬身沙場。
“魚公公,你且說說,當年鄴城之戰,你為何要在兩軍對峙時,強行下令撤軍?”齊先生的聲音冰冷,不帶一絲感情。
魚朝恩嚇得魂飛魄散,磕頭如搗蒜:“是……是陛下讓奴才這麼做的!陛下說郭子儀將軍功高震主,若讓他大破叛軍,恐日後難以節製,所以……所以讓奴才在陣前掣肘,哪怕戰敗,也要削他兵權!”
“你胡說!”李亨猛地掙紮起來,鐵鏈摩擦著皮肉,滲出鮮血,“朕沒有!是你貪生怕死,擅自撤軍,還敢汙蔑朕!”
“汙蔑?”齊先生抬手,讓親兵呈上一封密信,“這是從你寢宮暗格裡搜出的書信,上麵寫著‘子儀若勝,必成心腹之患,可令朝恩阻其功’——陛下的筆跡,諸位大人都認得吧?”
密信被傳看開來,字跡與當年的聖旨彆無二致。
郭子儀看著信上的字句,隻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直竄頭頂——他當年在鄴城浴血奮戰,身後卻藏著帝王的冷箭,十萬將士的鮮血,竟是為了帝王的猜忌而流。
“陛下不僅學先帝猜忌忠良,還把他寵信太監的毛病學了個十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