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說乾就乾。
在這位老炭翁的指點下。
羅長生便組織河頭村的兵戶們入山燒炭。
這燒炭有很多講究。
選用的木料,最好是那種密度高的硬木為佳。
上好的炭一般是用榆木,棗木燒製,這兩種木材並不容易獲得。
好在河頭村的附近山中,樺木,楊木與柳木也不少。
這些也都是燒炭的好材料。
此外就是如何燒炭,一般來說有堆燒法和炭窯兩種。
堆燒法燒製簡單,但出炭率很低而且很容易失敗,所以並不適合大規模生產。
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修一座炭窯。
但修造炭窯所費頗多,眼下的同袍社可沒這個財力。
結果老炭翁帶著他們到山中,找到了一座半廢棄的炭窯,隻要稍加修繕就可使用。
據那老炭翁講,這處炭窯是他父親當年帶人修建的。
他本想將這處炭窯傳給自己的兒子。
但兒子戰死在了赤水河前線。
他本以為自己再無人贍養,結果羅百長組織的同袍社。給他送來了糧米柴薪。
老炭翁無以為報,便將這座炭窯送給同袍社,也算是儘一份心力。
羅長生一聽自然是大喜。
心說果然是好人有好報啊。
有老炭翁的指點,燒炭進行的很是順利。
第一窯便燒製出了上好的木炭數千斤。
有了木炭,羅百長便組織兵戶走了一天的山路到縣城去賣炭。
此時剛剛入冬天氣驟冷,城中對木炭的需求很大。
一秤十五斤左右的木炭,就能賣上一百文左右。
而這一窯炭,刨去成本,同袍社便能得錢三十餘貫。
有了這燒製木炭的收入,河頭村的同袍社總算是能維持下去了。
李原一聽,也是頻頻的點頭。
心說這位羅百長,確實有些本事。
他記得羅長生因功升任百長也不過是月餘時間,能做到這一步實屬不易。
此外,李原對羅百長組織的同袍社也非常感興趣。
刨除去守田這一部分,兵戶互助的這個想法非常好。
李原決定在河頭村,好好的觀察一番。
如果這同袍社,真的如羅長生所說的那般有效果。
李原倒是有心將這種互助組織,在北川各個兵戶村寨中推廣。
如此一來,像權三利那種人,再想殘害兵戶便找不到機會。
當然,像同袍社這種組織也不是沒有隱患。
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反倒容易釀成禍事。
所以這同袍社,必須由自己的青原伯府直接管理才好。
而這位羅百長也確實是個人才,自己不妨看看能不能大用。
正在這時,李原又想起了一事出言問道。
“你們村這次出征傷亡幾何?”
“傷患都是如何安置的?”
“為何我沒在村中看到有受傷的兵戶?”
羅長生連忙回道。
“啟稟伯爺。”
“此次北岸四城大戰。”
“我河頭村出兵八十九人,其中陣亡三人,重傷者八人。”
“陣亡者我已安排統一安葬。”
“家中遺孤,我們同袍社也出資救濟。”
“而傷者的話。”
“伯爺請隨我來。”
說著,那羅百長便在前麵引路,似乎要帶眾人去什麼地方。
李原與幾名陪同官員都有些好奇,互相看了一眼便跟在了羅百長的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