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教授說:“對的,我們XB大學的風洞試驗數據表明,在機翼尖端加裝15°上反角高度200mm,弦長300mm的小翼,可降低誘導阻力12%,同時在翼根處安裝4組鈦合金渦流發生器,可使氣流分離點後移15%弦長,提升低空穩定性。這個翼尖用沈州飛機廠的LC4鋁合金的小翼就可以。鈦合金渦流發生器,我看表上也有國產的。所以都可以放心用上。”
馬常勝很興奮:“啊哈,這麼說起來。我們的J7戰機的襟翼控製邏輯是分級下放,所以可以將靶機的單級襟翼改為三級下放,進場階段下放15°,拉平階段下放30°,接地前下放45°,配合先城飛行自動控製研究所研發的JF1型襟翼伺服作動器,CL還能再1.3,理論接地速度降至200km/h以下。JF1作動器,嗯......就采用金陵液壓件廠生產的Y2係列液壓泵。”
主任:“好。非常好。專家們都提出了非常多且可行性較強的措施。下麵討論第三點,著陸係統的優化。”
大家像是被點燃了希望,搶著發言。
“要引入飛行控製計算機,優化著陸算法,不能再光靠人手來操作了。國產DJS154計算機幾年前年就用在J8Ⅱ戰機的數字飛控係統上了。用在這個靶機上絕對沒有問題。”那個專家低頭看了一眼資料,“啊,不過651所研發了JK1型數字飛控計算機,運算速度10萬次/秒,可能更好。隻要植入基於最小能量原理的著陸軌跡優化算法,通過機身6個國產靜壓傳感器實時解算氣流擾動參數,提前0.3s輸出舵麵修正指令,就能把湍流引起的姿態偏差角度降低。”
蘇總工:“升級起落架緩衝係統與刹車裝置很重要。根據我們最近改進J10起落架的經驗。用油氣緩衝器會比彈簧起落架的效果要更好。國產YHQ2型油氣緩衝器,行程200mm,阻尼係數0.65,可使著陸衝擊載荷降低40%。液壓油采用我們廠的分廠製造的航空液壓油就行。如果能把主起落架的單腔油氣緩衝器改為雙腔結構同時加裝自動刹車裝置就更好了。”
“自動刹車裝置,蘭城的飛控儀器總廠的ZKS1型可以用。雙腔結構緩衝器可以用我們廠的飛機工業公司最近新出產品。”
西北軍區空軍的技術人員說:“根據我們的經驗。想提高著陸成功率,不僅僅要對著陸係統的優化,還要優化著陸場地麵處理,減少氣流擾動。比如鋪設混凝土導流板降低地麵湍流強度;在跑道兩端種植高8m行距3m的楊樹防風帶。風速波動大幅降低。”
周安宇:“除了這兩項,還可以增設地麵激光引導、雷達與攔阻係統。在著陸跑道兩邊鋪設激光引導裝置和雷達,儘頭安裝攔阻網。當雷達發現氣流擾動超過閾值(風速8m/s)時,自動切換至激光引導模式,接地速度220km/h時強製攔停,避免滑跑損傷。將著陸精度提升至30m內,將**速條件下的回收成功率從65%提升至92%。京城遙感設備研究所的381型雷達與JL1型激光引導裝置構成的複合引導係統就可以。”
大家討論得很激烈,興奮得直罵娘:總覺得被卡脖子卡得透不過氣,結果低頭看看自己的衣服穿反了。
好多國產零部件再發展幾年,肯定能趕超歐美日。
主任等大家停下來,看了一眼程時:“程時同誌有什麼要補充的麼?”
其實他覺得說了那麼多,很全麵了,程時應該沒什麼好說的了。
不過出於禮貌問問。
程時:“我就對一個技術很感興趣,增設微波高度計與速度閉環控製。”
在場的人基本沒聽過什麼“微波高度計”,都轉向他。
主任:“程時同誌講講。”
程時:“微波高度計屬於雷達高度計的一種,就是通過靶機上的天線向地麵發射高頻微波脈衝,微波遇地麵後反射,被接收機捕獲,測量出飛行器與地麵的垂直距離,和垂直速度分量,即接近地麵的速度),這對實現著陸階段的速度控製很重要。”
有人說:“現在已經有氣壓計測高,無線電測高、超聲波測高和GPS測高。還要微波測高嗎?”
程時:“是的,以後還會有激光測高。但是這幾種高度儀各有各的優缺點。氣壓計會因為局部地區氣流導致高度跳變達8米,我們早期轟炸機使用的氣壓高度表,在低空突防時誤差率高達15%,後來裝了無線電測高儀才克服了這個問題。”
“超聲波傳播受空氣密度、濕度和溫度影響,且有效探測距離通常小於10米,發動機噪聲和機身振動會導致回波信號失真明顯不適合。”
“GPS垂直定位誤差通常在510米。低空飛行時易受地麵反射和多徑效應影響。如果在金屬建築群中,GPS高度測量失敗率超過20%。而且易受電子乾擾,比如敵軍的欺騙式攻擊。明顯也滿足不了靶機對抗環境中的生存需求。”
“現在靶機上安裝了無線電測高儀器,但是在低空環境下還是有它的缺陷。它會受到頻段乾擾,而且在如山區、海麵粗糙或傾斜地表反射時,回波信號易產生多路徑乾擾,導致高度測量誤差增大。”
“反觀微波信號,可穿透霧、煙、灰塵,在低能見度條件下保持穩定測量,這是激光或超聲波測高儀無法比擬的。通過數字信號處理(DSP)和卡爾曼濾波算法,微波測高儀可有效抑製電磁乾擾,其抗乾擾能力比傳統脈衝體製無線電高度表提升3倍以上。”
“低空實時測量精度優勢,在高度小於1000米時,微波測高儀的準確度顯著優於氣壓式高度計,且不受氣流擾動影響,實時反饋高度變化,為姿態控製提供關鍵數據,完全滿足著陸階段精確控製需求。”
“所以氣壓高度計提供絕對高度參考,微波高度計提供相對高度,是我們暫時能獲取的最佳高度測量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