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萬記倒台了,西城不能一日無主啊!”陳皓開門見山地說道,“如今百姓受難,咱們也不能袖手旁觀。不如這樣,我們十二家酒坊,共同出資,為百姓修繕房屋,也算是為西城做一件好事。”
“掌櫃的,這主意不錯!”王老板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隻是,這修房子的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錢的事情,好說。”陳皓神秘一笑,“我們十二家酒坊,每家捐出五石米,作為修繕房屋的工料。然後,我們再發行一種‘修屋憑證’,百姓可以用憑證在秋收後抵扣酒稅。”
眾人聽了,頓時恍然大悟。
這陳皓,真是好算計!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修繕房屋的資金問題,又能夠拉攏人心,真是一舉兩得。
百姓們得知消息後,無不歡欣鼓舞。
他們原本對官府已經失去了信心,如今看到民間力量率先行動起來,頓時看到了希望。
一時間,西城百姓紛紛響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短短三天之內,瓦木齊備,村村都開始了熱火朝天的修繕工作。
與此同時,薛烈也奉命清查萬記酒坊的餘黨。
他發現,萬記酒坊的護院,大多都是城中的貧苦子弟,他們為了能夠吃飽飯,才會被萬老爺以“包吃住、月銀二兩”的條件誘惑進來。
薛烈本想從輕發落,但又擔心朝廷會責怪他徇私舞弊,一時間左右為難。
陳皓得知此事後,主動邀請薛烈夜飲。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陳皓並沒有談及案情,而是拿出了一份《護院名錄》。
這份名錄,詳細地記錄了每一位護院的姓名、年齡、籍貫、家庭情況、生計來源等信息。
甚至連他們在村中的親屬,都標注得一清二楚。
“薛大人,這些人,不是惡奴,是餓漢啊!”陳皓指著名錄上的一個個名字,歎息著說道,“他們也是為了活命,才會走上這條路。如果你把他們全都關起來,他們家裡的三十多口人,就得跟著一起挨餓。”
薛烈聽了,沉默不語。
他仔細地翻看著名錄,看到那些貧苦百姓的名字,心中百感交集。
第二天,薛烈上書朝廷,奏請“拆幫不拆家”。
他建議,凡是主動交出萬記酒坊的密信,並且願意改過自新的護院,可以免除牢獄之災,但必須罰役修橋三個月。
同時,他們的親屬,可以進入官辦的粥棚做工,以維持生計。
朝廷批準了薛烈的奏請。
一時間,西城百姓無不感恩戴德,紛紛稱讚薛烈和陳皓是青天大老爺。
與此同時,小李子也奉命北上,追查“醉心膏”的源頭。
他一路風塵仆仆,趕到了鄰州。
在鄰州的一個驛站裡,小李子發現一個老藥農正被差役扣押。
老藥農名叫李時珍化名),他被指控“私藏禁藥”,要被押往府衙問罪。
小李子覺得此事蹊蹺,便上前詢問。
原來,這個老藥農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藥材鑒定師。
他在給一個藥商鑒定一批藥材的時候,發現其中摻雜了一些“醉心膏”。
他知道“醉心膏”是朝廷嚴禁的藥物,便偷偷地將半塊“醉心膏”截留了下來,想要送到官府舉報。
沒想到,他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差役抓了個正著。
小李子聽了老藥農的敘述,心中更加疑惑。
他仔細地檢查了老藥農的藥箱,發現藥箱的封蠟有些異常。
他斷定,這其中一定有問題。
小李子亮出了陳皓的親筆信物,將老藥農救了下來。
然後,他向老藥農詳細地詢問了“醉心膏”的來源。
老藥農告訴小李子,他手繪了一份《藥材流向圖》,上麵詳細地記錄了“醉心膏”的來源和流向。
小李子接過《藥材流向圖》,仔細地端詳著,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
《藥材流向圖》顯示,“醉心膏”的原料,竟然是由邊關的軍需庫流出的,然後經過三清觀的中轉,再偽裝成“安神散”,流入了王府之中。
小李子知道,此事非同小可。
如果將這份《藥材流向圖》直接交給官府,恐怕會被王府的人截殺。
他思索了片刻,決定兵分三路,將這份《藥材流向圖》送往不同的地方。
他將《藥材流向圖》拓印了三份,一份藏在了一個琴匣之中,然後交給了一個南下的說書人,讓他將琴匣帶到京城,交給都察院的禦史。
喜歡三國:結拜關張,開局滅黃巾請大家收藏:()三國:結拜關張,開局滅黃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