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和孔明告彆了劉備、劉琦後,登上船朝著柴桑郡駛去。在船上,二人一起商議事情,魯肅對孔明說:“先生見到孫將軍的時候,千萬不能如實說出曹操兵多將廣的情況。”孔明說:“不用子敬你叮囑,我自有應對的話語。”等船靠岸後,魯肅請孔明在館驛中暫時休息,自己先去拜見孫權。
此時孫權正召集文武官員在堂上商議事情,聽說魯肅回來了,急忙召他進來問道:“子敬你去江夏,打探到的虛實情況怎麼樣了?”魯肅說:“已經了解了大概情況,還請容我慢慢稟告。”孫權把曹操的檄文拿給魯肅看,說:“曹操昨天派使者送來這封信,我先把使者打發走了,現在正和大家商議還沒有定論。”魯肅接過檄文一看,上麵大致寫著:
我最近承蒙皇帝的命令,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之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就投降了;荊襄的百姓,也望風歸順。如今我統領著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想和將軍在江夏一起打獵實際是想一同作戰),共同討伐劉備,瓜分土地,永遠結盟友好。希望你不要猶豫觀望,趕緊給我回音。
魯肅看完後問:“主公您的想法是什麼呢?”孫權說:“還沒有定論。”張昭說:“曹操擁有百萬大軍,還借著天子的名義去征討四方,抗拒他是不順從的。而且主公您能夠用來抗拒曹操的,主要是長江天險。現在曹操已經得到了荊州,長江的險要已經和我們共享了,我們的形勢敵不過他。依我愚見,不如投降,這才是萬全之策。”眾多謀士都附和說:“子布說的話,正合天意。”孫權聽了隻是沉吟,沒有說話。張昭又說:“主公不必多疑。如果投降曹操,那麼東吳的百姓能安寧,江南六郡也可以保住。”孫權低下頭,還是沒有說話。
過了一會兒,孫權起身去換衣服,魯肅跟在孫權後麵。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就拉著魯肅的手問:“你有什麼想法呢?”魯肅說:“剛才眾人說的話,對將軍您有很大的誤導。眾人都可以投降曹操,隻有將軍您不可以投降曹操。”孫權問:“為什麼這麼說呢?”魯肅說:“像我魯肅等人投降曹操,還可以回到家鄉,憑借積累的資曆,至少還能做個州郡的官員;但將軍您投降曹操,您能得到什麼呢?您的地位不過是封侯,出行的車不過一輛,騎的馬不過一匹,跟隨的人不過幾個,怎麼能像現在這樣南麵稱王呢!眾人的想法,都是為了自己,不能聽他們的。將軍您應該早日定下大計。”孫權感歎說:“眾人的議論,太讓我失望了。子敬你給我分析的大計,正和我的想法相同。這是上天把你賜給我啊!但是曹操剛收編了袁紹的軍隊,最近又得到了荊州的兵馬,恐怕勢力太強大,很難抵擋。”魯肅說:“我到江夏,把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帶來了,主公您可以問問他,就知道虛實了。”孫權問:“臥龍先生在這裡嗎?”魯肅說:“現在在館驛中休息。”孫權說:“今天天色晚了,暫且不見他。明天召集文武官員到帳下,先讓他見見我們江東的才俊,然後再升堂議事。”
魯肅領命離開。第二天,魯肅到館驛中見孔明,又叮囑說:“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不能說曹操兵多。”孔明笑著說:“我會根據情況隨機應變的,絕對不會出錯。”於是魯肅帶著孔明來到幕下。孔明一到,就看到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個文武官員,他們頭戴高冠,腰係寬帶,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孔明一一和他們見麵,詢問各自的姓名。行完禮後,孔明坐在了客位上。
張昭等人見孔明風度翩翩,氣質不凡,料想此人一定是來遊說的。張昭就先開口試探說:“我張昭是江東微不足道的人,早就聽說先生您高臥在隆中,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這話真有嗎?”孔明說:“這隻是我平常隨便做的一個小比喻罷了。”張昭說:“最近聽說劉豫州劉備)三次到草廬中拜訪先生,有幸得到了先生的輔佐,說‘如魚得水’,本想著能席卷荊襄之地。可如今一下子荊襄就歸屬曹操了,不知道先生您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呢?”孔明心裡想,張昭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如果不先難倒他,怎麼能說服孫權呢,於是回答說:“在我看來,奪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的主公劉豫州,親身踐行仁義,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所以才堅決推辭。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信了奸臣的話,暗自投降,才讓曹操如此猖獗。現在我的主公屯兵在江夏,另有良策,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張昭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先生您言行不一致了。您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樂毅扶持弱小的燕國,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兩個人,才是真正的濟世之才。先生您以前在草廬中,隻是笑傲風月,抱膝危坐。現在既然輔佐了劉豫州,就應當為百姓謀利除害,剿滅亂賊。而且劉豫州在沒有得到先生您的時候,還能在天下縱橫,割據城池。現在得到了先生您,大家都滿懷期望,就算是三尺高的孩童,也認為是猛虎添翼,覺得漢室複興、曹氏覆滅指日可待了。朝廷的舊臣、山林的隱士,無不拭目以待,認為您能撥開高天的陰雲,讓大家仰望日月的光輝,把百姓從水火中拯救出來,讓天下太平,就在此時了。可是為什麼先生您輔佐劉豫州之後,曹兵一來,就丟盔棄甲,望風而逃;對上不能報答劉表來安撫百姓,對下不能輔佐劉表的兒子守住疆土;還放棄了新野,逃離樊城,在當陽戰敗,逃到夏口,連個容身之地都沒有。這說明劉豫州得到先生您之後,反而不如從前了。管仲、樂毅,真的是這樣的嗎?我這是直爽的話,希望您不要見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明聽完,啞然失笑,說:“大鵬飛翔萬裡,它的誌向豈是群鳥能理解的呢?就好比一個人得了重病,應當先用稀粥調養,再用藥治療;等他臟腑調和,身體逐漸安穩,然後再用肉食滋補,用猛藥根治:這樣病根才能去除,人才能保全生命。如果不等氣脈和緩,就直接用猛藥和厚味的食物,想要確保安全,實在是太難了。我的主公劉豫州,以前在汝南戰敗,寄身於劉表那裡,士兵不到一千,將領隻有關羽、張飛、趙雲罷了:這就好比病得非常嚴重的時候。新野是個偏僻的小縣,人口稀少,糧食匱乏,劉豫州不過是暫時借那裡容身,難道真的打算一直坐守在那裡嗎?在兵力不足、城郭不堅固、軍隊未經訓練、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還能在博望坡火燒曹營,在白河用水攻,讓夏侯惇、曹仁等人膽戰心驚:我認為管仲、樂毅用兵,也未必能超過這些。至於劉琮投降曹操,劉豫州確實不知情,而且他又不忍心趁著混亂奪取同宗的基業,這是真正的大仁大義啊。當陽戰敗的時候,劉豫州看到有數十萬追隨他的百姓,扶老攜幼跟著他,不忍心拋棄他們,每天隻走十裡路,不考慮進取江陵,甘願和百姓一起失敗,這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是常有的事。以前漢高祖劉邦多次被項羽打敗,但在垓下一戰成功,這難道不是韓信的良謀嗎?韓信長期輔佐漢高祖,也不是每次都勝利。因為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要有主謀的。不像那些隻會誇誇其談的人,空有虛名欺騙世人:坐著談論的時候,無人能及;但到了隨機應變的時候,卻百無一能。這樣的人,真的會被天下人恥笑!”孔明這一番話,說得張昭無話可說。
這時,座中忽然有一人高聲問道:“現在曹公屯兵百萬,將領千員,如龍虎一般雄視天下,要吞並江夏,您認為該怎麼辦呢?”孔明一看,是虞翻。孔明說:“曹操收編的是袁紹那些如螞蟻聚集般的軍隊,還有劉表那些烏合之眾,就算有幾百萬也不足為懼。”虞翻冷笑著說:“在當陽戰敗,在夏口無計可施,隻能來求救於人,還說‘不懼’,這真是說大話騙人啊!”孔明說:“劉豫州憑借幾千仁義之師,怎麼能抵擋百萬殘暴的曹軍呢?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時機。現在江東兵精糧足,而且有長江天險,卻還想讓自己的主公屈膝投降賊人,不顧天下人的恥笑。從這一點來看,劉豫州才是真正不懼怕曹操的人啊!”虞翻聽了,無言以對。
座中又有一人問道:“孔明你是想效仿張儀、蘇秦的口才,來遊說東吳嗎?”孔明一看,是步騭。孔明說:“步子山你認為蘇秦、張儀是辯士,卻不知道蘇秦、張儀也是豪傑啊: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張儀兩次擔任秦國的相國,他們都有匡扶國家的謀略,可不是那種畏懼強者、欺淩弱者,害怕刀劍的人。你們聽到曹操虛張聲勢的假話,就害怕得請求投降,還有臉嘲笑蘇秦、張儀嗎?”步騭聽了,默默無言。
忽然又有一人問道:“孔明你認為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孔明一看,是薛綜。孔明回答說:“曹操是漢朝的賊子,這還用問嗎?”薛綜說:“您說得不對。漢朝傳承到現在,氣數將儘。現在曹公已經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人心都歸附他。劉豫州不識時務,還想和他爭鬥,就好比以卵擊石,怎麼能不失敗呢?”孔明厲聲說:“薛敬文你怎麼能說出這種無父無君的話呢!人生在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你既然身為漢朝的臣子,看到有不忠的人,就應當發誓共同討伐他,這是做臣子的道義。現在曹操的祖宗享受著漢朝的俸祿,卻不思報效,反而懷有篡逆之心,這是天下人都憤怒的事情。你卻認為這是天意,你真是個無父無君的人!不值得和你說話!請不要再說了!”薛綜滿臉羞愧,無法回答。
座席上又有一人應聲發問:“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好歹是相國曹參的後人。劉豫州雖說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裔,可這事根本無從查證,明擺著就是個編草席、賣鞋子的人罷了,怎麼能跟曹操抗衡呢!”孔明一看,說話的是陸績。孔明笑著說:“您不就是當年在袁術席間藏橘子帶給母親的陸郎嗎?請您坐好聽我講幾句: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人,那世代都是漢朝的臣子。可如今他專權跋扈,欺淩君主,這不僅是目無君主,也是對祖宗的不敬,他不但是漢室的亂臣,更是曹氏家族的逆子。劉豫州可是堂堂皇室後裔,當今皇帝按照族譜賜給他爵位,怎麼能說‘無從查證’呢?再說漢高祖劉邦出身不過是個亭長,最終卻得了天下,編草席、賣鞋子又有什麼可羞恥的呢?您這是小孩子的見識,不配和有識之士交談!”陸績被說得啞口無言。
這時,座席上又有一人突然說道:“孔明你說的這些,全是強詞奪理,都不是正當的言論,沒必要再說了。我且問你,你研究的是哪部經典著作呢?”孔明一看,是嚴畯。孔明說:“隻會尋章摘句,那是世上迂腐的儒生,怎麼能興邦立業呢?古代的伊尹在莘地耕種,薑子牙在渭水垂釣,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可沒聽說他們一生鑽研哪部經典。難道也要像那些書生一樣,隻知道在筆墨之間計較,評說是非,舞文弄墨嗎?”嚴畯聽了,低頭喪氣,答不上話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忽然又有一人高聲說:“你就愛說大話,未必真有真才實學,恐怕要被真正的儒者笑話了。”孔明一看,這人是汝陽的程德樞。孔明回答道:“儒者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堅守正道,厭惡邪惡,一定要讓自己的恩澤惠及當代,美名流傳後世。而小人之儒,隻會雕琢詞句,擅長舞文弄墨;年輕時作賦,到老了還在鑽研經典;筆下雖然能寫出千言萬語,可胸中實際上卻沒有一點謀略。就像楊雄以文章聞名於世,卻屈身侍奉王莽,最後不免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就算他每天能寫出上萬字的文章,又有什麼可取之處呢!”程德樞也無言以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都大驚失色。
這時,座席上的張溫、駱統二人,還想發難。忽然有個人從外麵走進來,大聲說道:“孔明是當世奇才,你們用言語刁難他,這可不是待客之道。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想著退敵的計策,卻在這裡鬥嘴!”眾人一看,這人是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在是東吳的糧官。當時黃蓋對孔明說:“我聽說多言不一定有好處,有時還不如沉默不語。您為什麼不把重要的見解說給我家主公聽,卻在這裡和眾人辯論呢?”孔明說:“諸位不了解當前局勢,不斷發問,我不得不回答。”於是黃蓋和魯肅帶著孔明進去。走到中門時,正好遇到諸葛瑾,孔明上前施禮。諸葛瑾說:“賢弟你既然到了江東,為什麼不來見我?”孔明說:“弟弟我既然侍奉劉豫州,理應先公後私。公事還沒辦完,不敢顧及私事。希望兄長能諒解。”諸葛瑾說:“賢弟見過吳侯後,再來敘話。”說完就走了。
魯肅對孔明說:“之前叮囑你的話,可彆出錯。”孔明點頭答應。他們被帶到堂上,孫權走下台階迎接,以優厚的禮節相待。行禮完畢,孫權賜孔明坐下。眾文武官員分兩行站著。魯肅站在孔明身旁,等著看他如何說話。孔明表達了劉備的來意後,偷偷看了一眼孫權:隻見孫權碧眼紫須,儀表堂堂。孔明暗自思量:“這個人相貌不凡,隻能激將,不能直言勸說。等他問的時候,用言語激他就行了。”獻茶結束後,孫權說:“常常聽魯子敬說起你的才能,今天有幸相見,還請多多指教。”孔明說:“我沒什麼才能學問,恐怕辜負了您的詢問。”孫權說:“你最近在新野,輔佐劉豫州和曹操決戰,一定很了解曹軍的虛實。”孔明說:“劉豫州兵少將寡,再加上新野城小缺糧,怎麼能和曹操對抗呢。”孫權問:“曹兵一共有多少?”孔明說:“步兵、騎兵和水軍,大概有一百多萬。”孫權說:“難道不是詐稱的嗎?”孔明說:“不是詐稱。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二十萬;平定袁紹後,又得到五六十萬;在中原新招募的士兵有三四十萬;如今又收編了荊州的二三十萬兵馬:這樣算起來,不少於一百五十萬。我隻說一百萬,是怕嚇到江東的人。”魯肅在旁邊聽了,大驚失色,用眼神示意孔明,孔明就像沒看見一樣。孫權又問:“曹操部下的戰將,還有多少?”孔明說:“足智多謀的謀士,能征善戰的將領,何止一二千人。”孫權問:“現在曹操平定了荊楚之地,還有進一步的圖謀嗎?”孔明說:“如今他沿著長江安營紮寨,準備戰船,他不圖謀江東,還能圖謀哪裡呢?”孫權問:“如果他有吞並江東的意思,是戰還是不戰,請你幫我拿個主意。”孔明說:“我有句話,就怕將軍您不肯聽從。”孫權說:“願聞高見。”孔明說:“從前天下大亂,所以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聚集人馬,和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消除了大部分禍亂,天下大致平定。最近又剛剛攻破荊州,威震天下,就算有英雄豪傑,也沒有施展才能的地方了,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裡。希望將軍您根據自身實力來決定:如果能憑借吳越之地的兵力和中原的曹操抗衡,不如早點和他斷絕關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聽從眾謀士的建議,放下武器,向北歸降侍奉他呢?”孫權還沒來得及回答,孔明又說:“將軍您表麵上有服從曹操的名聲,內心卻猶豫不決,事情緊急卻不做決斷,大禍很快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如果真像你說的,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孔明說:“從前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且堅守道義,不肯受辱。何況劉豫州是皇室後裔,英才蓋世,眾人敬仰。事情不成功,那是天意,又怎麼能屈居人下呢!”
孫權聽了孔明這番話,不禁勃然大怒,拂袖而起,退入後堂。眾人都譏笑起來,紛紛散去。魯肅責怪孔明說:“先生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幸好我們主公寬宏大量,沒有當麵責怪你。先生的話,太藐視我們主公了。”孔明仰頭大笑說:“怎麼這麼容不下話呢!我自有破曹的計策,他不問我,我所以不說。”魯肅說:“如果真有好計策,我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就像一群螞蟻罷了!隻要我一出手,他們都將化為齏粉!”魯肅聽了,就進入後堂去見孫權。孫權怒氣未消,對魯肅說:“孔明太欺負人了!”魯肅說:“我也因此責備了孔明,孔明反而笑話主公您容不下人。破曹的計策,孔明不肯輕易說,主公為什麼不去問他呢?”孫權轉怒為喜說:“原來孔明有良策,所以才用言語激我。我一時見識短淺,差點誤了大事。”於是和魯肅再次來到堂前,又請孔明來敘話。孫權見到孔明,道歉說:“剛才冒犯了先生,希望不要見怪。”孔明也道歉說:“我言語冒犯,還望您饒恕。”孫權邀請孔明進入後堂,擺酒款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酒過數巡,孫權說:“曹操平生厭惡的人,是呂布、劉表、袁紹、袁術、劉豫州和我。如今那幾個人都已被消滅,隻剩下劉豫州和我還在。我不能把整個東吳的土地,拱手受製於人,我的主意已定。除了劉豫州,沒人能和我一起抵擋曹操,可劉豫州剛吃了敗仗,怎麼能抵抗這場大難呢?”孔明說:“劉豫州雖然剛戰敗,但關雲長還率領著一萬精兵,劉琦統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於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最近追擊劉豫州,輕騎兵一天一夜就跑了三百裡,這就是所謂的‘強弩射出的箭,到最後連魯地的薄絹都穿不透’。況且北方人不熟悉水戰。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是迫於形勢,並非出自本心。現在將軍您如果能和劉豫州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軍。曹軍戰敗,必然退回北方,那麼荊州和東吳的勢力就會增強,三足鼎立的局勢也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還請將軍您定奪。”孫權非常高興,說:“先生的話,讓我茅塞頓開。我心意已決,不再有疑慮。今天就商議起兵,共同消滅曹操!”於是讓魯肅把這個意思傳達給文武官員,又送孔明到館驛休息。
張昭得知孫權想要興兵,就和眾人商議說:“這是中了孔明的計啊!”他急忙進宮去見孫權,說:“我等聽說主公您要興兵和曹操對抗。主公您自己想想,和袁紹比起來如何?曹操從前兵少將微,尚且能一舉打敗袁紹;何況如今他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怎麼能輕敵呢?如果聽諸葛亮的話,輕易出兵,這就像背著柴草去救火。”孫權隻是低頭不語。顧雍說:“劉備因為被曹操打敗,所以想借助我們江東的兵力來抵抗曹操,主公怎麼能被他利用呢?希望您聽從子布的建議。”孫權猶豫不決。張昭等人出去後,魯肅進來拜見孫權,說:“剛才張子布等人又勸主公不要興兵,極力主張投降,這些人都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臣子,隻想著自己的私利。希望主公不要聽他們的。”孫權還是猶豫不決。魯肅說:“主公如果遲疑不決,一定會被眾人耽誤大事。”孫權說:“你先暫且退下,容我再仔細考慮。”魯肅於是退了出去。當時武將中有的想要出戰,文官大多主張投降,議論紛紛,各執一詞。
再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難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孫權這樣,就問:“你心裡在想什麼事,連睡覺和吃飯都顧不上了?”孫權說:“現在曹操在江漢屯兵,有攻打江南的意思。我問文武官員,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出戰。想要迎戰,又怕寡不敵眾;想要投降,又怕曹操不容,所以我猶豫不決。”吳國太說:“你怎麼不記得你姐姐臨終時說的話了?”孫權聽了,如醉方醒,如夢初覺,想起了這句話。正是:追思國母臨終語,引得周郎立戰功。到底吳國太說的是什麼話,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