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行者侍奉著唐僧向西進發,走了好些日子,正值臘月寒冬時節,北風凜冽,大地冰封,道路濕滑。他們所行之處,皆是懸崖峭壁,崎嶇難行,山巒重疊,險峻異常。三藏騎在馬上,遠遠地聽到呼呼啦啦的水聲震耳,便回頭對行者說:“悟空,是哪裡的水響?”行者回答:“我記得這裡叫蛇盤山鷹愁澗,想必是澗裡的水在作響。”話還沒說完,馬已經走到了澗邊,三藏拉緊韁繩,仔細觀看。隻見:
涓涓細流如寒脈,穿過雲霧潺潺流淌,清澈的水波在陽光映照下泛著紅光。夜晚,水流聲在幽穀中回蕩,仿佛伴隨著夜雨淅淅瀝瀝;清晨,水波閃耀著霞光,絢麗奪目,幾乎要眩暈人的雙眼。千仞高的浪濤飛濺,好似噴濺的碎玉,一泓澗水潺潺作響,伴著清風呼嘯。澗水最終流入萬頃煙波浩渺的地方,鷗鷺自由自在,忘卻了釣鉤的存在。
師徒二人正看著,突然澗中一聲巨響,鑽出一條巨龍。它推著波浪,躍出崖山,直衝向長老。行者見狀,急忙扔下行李,一把將師父從馬上抱下來,轉身就跑。那條龍追趕不及,一口將白馬連帶著鞍轡吞進了肚子裡,然後又潛入水中,沒了蹤影。行者把師父安置在高地上坐下,這才回來牽馬挑擔,卻發現隻剩下一擔行李,馬匹不見了。他把行李擔送到師父麵前說:“師父,那條孽龍也不見了,隻是把我的馬驚跑了。”三藏說:“徒弟啊,這可怎麼找回馬呢?”行者說:“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
他打了個呼哨,跳到空中。睜開火眼金睛,用手搭起涼篷,四下張望,卻根本看不到馬的影子。他按下雲頭,回來報告說:“師父,我們的馬肯定是被那條龍吃了,四處都找不到。”三藏說:“徒弟呀,那家夥能有多大的嘴,竟然把那麼大的一匹馬連鞍轡都吞了?說不定是受了驚嚇,掙脫韁繩,跑到山坳裡去了。你再仔細找找。”行者說:“你不知道我的本事。我這雙眼,白天能看穿一千裡路的吉凶。就是一千裡之內,蜻蜓展翅我都能看見,何況那麼大的一匹馬,我怎麼會看不見!”三藏說:“既然是它吃了,我還怎麼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可怎麼才能走完!”說著,眼淚像雨一樣落下來。行者見他哭了起來,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暴躁,大聲喊道:“師父,你彆這麼軟弱!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找到那家夥,讓它還我馬匹就是了!”三藏趕忙拉住他說:“徒弟呀,你去哪裡找它?隻怕它暗地裡竄出來,又把我也害了?到那時人馬都沒了,可怎麼辦!”行者聽了這話,更加惱怒,大聲吼道:“你太沒用了!沒用!又要騎馬,又不讓我去,照這樣看著行李,坐到老死算了!”
行者正怒氣衝衝地大聲吆喝,難以平息怒火,忽然聽到空中有人說話:“孫大聖彆惱,唐禦弟彆哭。我們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一路神隻,特地來暗中保護取經的人。”長老聽了,急忙行禮。行者說:“你們是哪幾位,報上名來,我好點名。”眾神說:“我們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各自輪流值日聽候差遣。”行者問:“今天先從誰開始?”眾揭諦說:“丁甲、功曹、伽藍輪流當值。我們五方揭諦中,隻有金頭揭諦晝夜不離左右。”行者說:“既然這樣,不當值的先退下,留下六丁神將與日值功曹和眾揭諦保護我師父。等老孫去尋找澗中的孽龍,讓它還我馬來。”眾神遵命。三藏這才放下心來,坐在石崖上,叮囑行者小心。行者說:“隻管放寬心。”好個猴王,整理了一下棉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握緊金箍鐵棒,抖擻精神,徑直來到澗邊,在半雲半霧中,站在水麵上高聲喊道:“你這條潑泥鰍,還我馬來!還我馬來!”
話說那條龍吞下了三藏的白馬後,伏在澗底,調養精神。突然聽到有人叫罵著索要馬匹,它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躍出水麵,掀起波浪,跳了上來,說道:“是哪個敢在這裡口出狂言,傷害我?”行者見了它,大聲喝道:“休走!還我馬來!”掄起金箍棒,劈頭就打。那條龍也張牙舞爪地來抓行者。他們兩個在澗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鬥,確實都很勇猛。隻見:
龍伸出鋒利的爪子,猴舉起金箍鐵棒。龍的胡須如同白玉絲線垂下,猴的眼睛像赤金燈一樣閃耀。龍的須下明珠噴吐著彩霧,猴手中的鐵棒舞動著狂風。一個是迷失本性的孽畜,一個是敢欺天將的妖精。他們兩個都因為遭受磨難,如今為了成功,各自施展本領。
他們來來往往,爭鬥了許久,盤旋了好長時間,那條龍漸漸力軟筋麻,抵擋不住,轉身又鑽進了水裡,深深地潛藏在澗底,再也不出來了。猴王不停地罵著,它也隻裝作沒聽見。
行者無可奈何,隻得回去見三藏,說:“師父,這個妖怪被老孫罵了出來,它和我爭鬥了好久,因為害怕戰敗,就逃走了,現在隻躲在水中間,再也不出來了。”三藏問:“真的是它吃了我的馬嗎?”行者說:“你看你說的什麼話!不是它吃的,它怎麼會出來回應,和老孫作對?”三藏說:“你前幾天打虎的時候,曾說有降龍伏虎的本事,今天怎麼就降不住它了?”原來這猴子最受不了彆人逼問。聽到三藏這麼搶白了他一句,他立刻發起神威,說道:“彆說了!彆說了!等我再去和它較量一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猴王邁開大步,跳到澗邊,使出那翻江攪海的神通,把鷹愁陡澗原本清澈見底的水,攪得如同九曲黃河泛濫的波濤。那條孽龍在深澗中,坐立不安,心裡想道:“這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我剛擺脫天條的懲罰還不到一年,在這裡隨緣度日,又碰上這麼個潑皮魔,他來害我!”你看它越想越氣,受不了這委屈,咬著牙,跳了出去,罵道:“你是從哪裡來的潑魔,竟敢這樣欺負我!”行者說:“你彆管我從哪裡來,你隻要還了我的馬,我就饒你性命!”那條龍說:“你的馬被我吞進肚子裡了,怎麼吐得出來!不還你,你能把我怎麼樣!”行者說:“不還馬,看棍!我打死你,抵償我馬的性命!”他們兩個又在山崖下苦苦爭鬥起來。沒鬥幾個回合,小龍實在難以抵擋,身子一晃,變成一條水蛇,鑽進草叢裡去了。
猴王拿著金箍棒,追了上去,撥開草叢尋找水蛇,卻一點蹤跡都沒有。這可把他急得三屍神暴跳,七竅生煙,念了一聲“唵”字咒語,立刻喚出當地的土地神和山神,他們一齊跪下說:“山神、土地前來拜見。”行者說:“把腿伸過來,每人打五棍,給老孫解解氣!”二神叩頭哀求道:“希望大聖手下留情,讓小神把話說清楚。”行者問:“你想說什麼?”二神說:“大聖被壓了很久,小神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出來的,所以沒有前來迎接,還望恕罪。”行者說:“既然這樣,我暫且不打你們。我問你們:鷹愁澗裡的那條怪龍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搶了我師父的白馬吃了?”二神說:“大聖您向來沒有師父,原本是不伏天不伏地的混元上真,怎麼會有師父的馬呢?”行者說:“你們不知道:我因為犯了欺君的事,整整受了五百年的苦難。如今承蒙觀音菩薩勸我向善,讓唐朝的真僧把我救了出來,讓我做他的徒弟,去西天拜佛求經。因為路過這裡,我師父的白馬丟了。”二神說:“原來是這樣。這澗中向來沒有妖怪,隻是又深又陡又寬闊,水清澈見底,連鴉鵲都不敢飛過;因為水太清澈,能照見自己的影子,鴉鵲就以為是同類的鳥,常常自己跳進水裡,所以才叫‘鷹愁陡澗’。隻是前些年,觀音菩薩去尋訪取經人的時候,救了一條玉龍,把它送到這裡,讓它等候取經人,不許為非作歹。它隻是餓了的時候,上岸抓些鳥鵲吃,或者捉些獐鹿來吃。不知道它今天怎麼這麼糊塗,衝撞了大聖?”行者說:“第一次,它還和老孫交手,周旋了幾個回合。第二次,是老孫叫罵,它就再也不出來了。因此我使了個翻江攪海的法術,攪混了澗水,它就跳了上來,還要爭鬥。它不知道老孫的金箍棒重,招架不住,就變成一條水蛇,鑽進草裡了。我追來尋找,卻找不到它的蹤跡。”土地神說:“大聖有所不知。這條澗有千萬個孔竅相通,所以波瀾深遠。想必這裡也有一個孔竅,它鑽進去了。大聖也不必在這裡發怒尋找,要擒住這個東西,隻需要請觀世音菩薩來,它自然就會降服。”
行者聽土地神這麼一說,便招呼山神、土地,一同來到三藏麵前,把剛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三藏發愁道:“要是去請菩薩,得多久才能回來?我這和尚又餓又冷,怎麼受得了!”話還沒說完,隻聽見暗空中金頭揭諦大聲說道:“大聖,您不用親自去,小神這就去請菩薩來。”行者一聽,非常高興,連忙說道:“有勞了,有勞了!快去快去!”那揭諦迅速駕起雲頭,徑直朝著南海飛去。行者叮囑山神、土地守護好師父,讓日值功曹去尋找齋飯,自己則又到澗邊巡視去了。
話說金頭揭諦駕著雲,很快就到了南海。他按落祥光,徑直來到落伽山紫竹林中,拜托金甲諸天和木叉惠岸通報,得以見到菩薩。菩薩問道:“你來有什麼事?”揭諦說:“唐僧在蛇盤山鷹愁陡澗丟了馬,孫大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詢問當地的土地神,說是菩薩您送在這裡的孽龍把馬給吞了。大聖讓小神來,請菩薩您去降伏這條孽龍,歸還他馬匹。”菩薩聽了,說道:“這孽畜本是西海敖閏的兒子。他因為縱火燒了殿上的明珠,他父親告他忤逆,在天庭犯了死罪。是我親自去見玉帝,把他討了下來,讓他給唐僧做個腳力。他怎麼反倒吃了唐僧的馬?既然這樣,我這就去看看。”菩薩走下蓮台,離開仙洞,和揭諦駕著祥光,越過南海而來。有詩為證:
佛說蜜多三藏經,菩薩揚善滿長城。
摩訶妙語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靈。
致死金蟬重脫殼,故令玄奘再修行。
隻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
菩薩和揭諦沒過多久就到了蛇盤山,在半空中停住祥雲,低頭查看,隻見孫行者正在澗邊叫罵。菩薩讓揭諦去叫他過來。揭諦按落雲頭,沒經過三藏,直接來到澗邊對行者說:“菩薩來了。”行者一聽,急忙跳到空中,對著菩薩大聲喊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麼想出辦法來害我!”菩薩說:“你這個大膽的潑猴,愚蠢的赤尻馬猴!我費儘心思,好不容易找來一個取經人,還叮囑他救你性命,你怎麼不感謝我救命之恩,反倒來跟我吵鬨?”行者說:“你可把我害苦了!你既然放我出來,就該讓我自由自在地玩耍;你前幾天在海上碰到我,囑咐我幾句,讓我儘心儘力侍奉唐僧也就罷了;你為什麼送他一頂花帽,哄我戴在頭上受苦?這個金箍長在老孫頭上,又教他念什麼‘緊箍兒咒’,讓那老和尚念了又念,疼得我頭上一次又一次地劇痛——這不是你害我是什麼?”菩薩笑著說:“你這猴子!你不遵守教令,不接受正果,如果不用這個辦法約束你,你又要欺天誑上,哪裡知道好歹!再像從前那樣闖出大禍來,有誰能管得住你?隻有戴上這個緊箍,你才肯走上我佛教的修行之路!”行者說:“這事兒就算是我的劫數吧;可你為什麼又把那條有罪的孽龍,送到這裡成精,讓它吃了我師父的馬匹?這又是縱容壞人作惡,太不善良了!”菩薩說:“那條龍,是我親自奏明玉帝,把他要來,專門給取經人做腳力的。你想想,東土來的普通馬匹,怎麼能曆經這萬水千山?怎麼能到達那靈山佛地?必須得有這匹龍馬,才能去得了。”行者問:“像它這樣害怕老孫,躲起來不出來,該怎麼辦呢?”菩薩對揭諦說:“你去澗邊喊一聲:‘敖閏龍王玉龍三太子,你出來,有南海菩薩在此。’他就會出來了。”揭諦果然到澗邊喊了兩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那小龍翻波跳浪,躍出水麵,變成人的模樣,踏著雲頭,來到空中向菩薩行禮,說道:“之前承蒙菩薩解脫我的活命之恩,我在這裡等了好久,都沒聽到取經人的消息。”菩薩指著行者說:“這不是取經人的大徒弟嗎?”小龍看到行者,說道:“菩薩,他是我的對頭。昨天我肚子餓了,真的吃了他的馬匹。他仗著有些本事,把我打得沒有力氣,隻好退回來,還罵得我不敢出門。他壓根兒就沒提過‘取經’兩個字。”行者說:“你又沒問我姓甚名誰,我怎麼會說?”小龍說:“我沒問你是從哪裡來的潑魔?你隻嚷著:‘管什麼哪裡不哪裡,隻還我馬來!’哪裡說過半個‘唐’字!”菩薩說:“那猴頭,向來逞強好勝,怎麼肯誇讚彆人?往後去,還會有歸順的人。要是遇到,先提起‘取經’這兩個字,也就不用費心思,他們自然會歸服。”
行者高興地接受了教導。菩薩走上前,摘下小龍項下的明珠,用楊柳枝蘸了甘露,在它身上輕輕拂過,吹了口仙氣,喝令道:“變!”那龍立刻變回原來馬匹的模樣。菩薩又叮囑道:“你必須用心償還罪孽,功成之後,就能超越普通的龍,修成金身正果。”小龍口中銜著橫骨,連連點頭,表示牢記。菩薩對悟空說:“帶它去見三藏吧,我回海上去了。”行者拉住菩薩不放,說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的路這麼崎嶇,保護這個凡僧,什麼時候才能到?像這樣磨難重重,老孫的性命都難保,怎麼能修成正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薩說:“你當年還未修成正果,都肯用心修行;如今擺脫了天災,怎麼反倒變得懶惰了?我佛門以寂滅為真,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才能修成正果;要是到了遭受苦難、危及生命的地方,我答應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萬一再到了難以脫身的時候,我也會親自來救你。過來,我再賜你一樣本事。”菩薩摘下三片楊柳葉,放在行者的腦後,喝聲:“變!”楊柳葉立刻變成三根救命毫毛,對他說:“要是到了毫無辦法、性命攸關的時候,可以隨機應變,救你脫離急難。”
行者聽了菩薩這許多好話,這才謝了大慈大悲的菩薩。菩薩香風環繞,彩霧飄飄,徑直返回普陀山去了。
行者按落雲頭,揪著龍馬的頂鬃,來見三藏,說道:“師父,馬有了。”三藏一看,非常高興,說道:“徒弟,這馬怎麼比之前還肥壯了些?你在哪裡找到的?”行者說:“師父,您還蒙在鼓裡呢!剛才是金頭揭諦請了菩薩來,把澗裡的龍變成了我們的白馬。毛色一樣,隻是少了鞍轡,老孫把它揪過來了。”三藏大吃一驚,問道:“菩薩在哪裡?我去拜謝她。”行者說:“菩薩這會兒已經到南海了,沒耐心等我們。”三藏於是撮土焚香,朝著南方禮拜。拜完起身,就和行者收拾東西準備上路。行者喝退山神、土地,吩咐了揭諦、功曹,然後請師父上馬。三藏說:“這沒有鞍轡的馬,怎麼騎?還是先找條船渡過澗去,再做打算。”行者說:“師父您真是不識時務!這荒郊野嶺的,哪裡來的船?這匹馬在這裡住了很久,肯定熟悉水勢,就騎著它當船過去吧。”三藏沒辦法,隻好依言跨上沒有鞍轡的馬,行者挑著行囊,來到澗邊。
隻見上遊有一個漁翁,撐著一個枯木做成的筏子,順流而下。行者看到了,招手喊道:“老漁翁,過來,過來!我是東土去取經的。我師父在這裡過不去,你來渡他一程。”漁翁聽了,連忙把筏子撐過來。行者請師父下了馬,在一旁攙扶。三藏上了筏子,拉上馬匹,放好行李。老漁翁撐開筏子,像箭一樣快,不知不覺就過了鷹愁陡澗,上了西岸。三藏讓行者打開包袱,拿出幾文大唐的錢鈔,送給老漁翁。老漁翁把筏子一撐,說道:“不要錢,不要錢。”然後朝著中流,漸漸遠去。三藏心裡過意不去,不停地合掌稱謝。行者說:“師父,彆客氣了。您不認識他,他是這澗裡的水神。之前沒出來迎接老孫,老孫還想打他呢。現在不打他就算便宜他了,他哪裡還敢要錢!”師父將信將疑,隻好又跨上沒有鞍轡的馬,跟著行者,沿著大路向西走去。這正是:廣大真如登彼岸,誠心了性上靈山。師徒二人繼續前行,不知不覺紅日西沉,天色漸晚。隻見:
淡雲飄忽不定,山月昏暗朦朧。滿天寒霜透著寒意,四麵風聲侵襲身體。孤鳥飛去,蒼渚顯得更加遼闊,落霞映照之處,遠山顯得低矮。稀疏的樹林中千樹呼嘯,空曠的山嶺上獨猿啼叫。漫長的路途不見行人蹤跡,萬裡歸舟在夜幕降臨時前行。
三藏在馬上遠遠望去,忽然看見路旁有一座莊院。三藏說:“悟空,前麵有人家,可以去借宿,明天早上再走。”行者抬頭看了看,說:“師父,那不是普通人家的莊院。”三藏問:“怎麼不是?”行者說:“普通人家的莊院,沒有飛魚穩獸形狀的屋脊,這肯定是個廟宇庵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師徒二人說著話,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門前。三藏下了馬,隻見門上寫著三個大字——“裡社祠”,於是走進門去。祠裡有一位老者,脖子上掛著數珠,雙手合十迎了上來,說道:“師父請進,裡麵坐。”三藏趕忙回禮,走進殿內參拜聖像。老者隨即叫童子獻上茶來。喝完茶,三藏問老者:“這座廟宇為什麼叫‘裡社’呢?”老者回答:“這裡屬於西番哈泌國界。廟後的村莊裡,大家都懷著虔誠之心,修建了這座廟宇。所謂‘裡’,就是一個鄉裡的範圍;‘社’,指的是一社的土地神。每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節,大家都會準備好三牲和各種花果,到這裡祭祀土地神,以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三藏聽了,點頭稱讚道:“真是‘離家三裡遠,彆是一鄉風’啊。在我家鄉,可沒有這樣的善舉。”老者接著問:“師父的家鄉是哪裡呢?”三藏說:“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國,奉了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過貴地,天色已晚,特意到這座神聖的祠廟來借住一晚,明天天亮就出發。”老者聽了十分高興,連聲道著“失迎”,又讓童子準備飯菜。三藏吃完,向老者道謝。
行者眼尖,看到房簷下有一條晾衣服的繩子,走過去一把扯斷,用它把馬腳係住。老者笑著說:“這馬是從哪兒偷來的呀?”行者生氣地說:“你這老頭子,說話怎麼沒個分寸!我們可是拜佛的聖僧,怎麼會偷馬!”老者笑著解釋:“如果不是偷的,為什麼沒有鞍轡韁繩,還扯斷我曬衣服的繩子呢?”三藏連忙賠禮說:“這孩子頑皮,性子又急。你要拴馬,應該好好跟老人家討根繩子,怎麼能扯斷人家的晾衣繩呢?老丈,您彆見怪,彆見怪。不瞞您說,我這匹馬不是偷來的。昨天從東邊來,到了鷹愁陡澗,原本騎著一匹白馬,鞍轡都齊全。沒想到澗裡有條孽龍成精,把我的馬連鞍轡一口吞了。幸虧我徒弟有些本事,又承蒙觀音菩薩到澗邊擒住那條龍,讓它變成了我原來騎的白馬,毛色一模一樣,馱著我去西天拜佛。從過澗到現在還不到一天,就到了老丈您的祠廟,還沒來得及置辦鞍轡呢。”老者說:“師父彆見怪,我隻是開個玩笑,沒想到您的高徒當真了。我小時候也有幾個錢,也騎過駿馬;隻是這些年接連遭遇災禍,家道敗落,到現在沒了生計,所以在這裡當廟祝,侍奉香火。多虧後莊的施主們時常救濟,才能勉強維持生活。我那兒倒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裡的心愛之物,就算這麼窮,也沒舍得賣掉。剛才聽老師父說,菩薩都救護了那條神龍,讓它變成馬馱您,我老漢也不能沒有一點表示。明天我把那副鞍轡拿來,送給老師父,給馬配上,希望您能收下。”三藏聽了,連連稱謝。這時,童子又端出了晚飯。師徒二人吃完,掌燈鋪床,各自休息。
第二天一早,行者起來說:“師父,那廟祝老頭昨晚答應給我們鞍轡,得跟他要,彆放過他。”話還沒說完,隻見那老者果然捧著一副鞍轡,還有襯屜、韁籠等所有馬上用的東西,一應俱全,放在廊下說:“師父,鞍轡給您送來了。”三藏見了,滿心歡喜地接受,讓行者拿過去給馬背上,看看是否合適。行者走上前,一件一件地拿起來仔細查看,果然都是好東西。有詩為證: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疊,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行者心裡暗自高興,把鞍轡給馬背上,就好像是量身定製的一樣。三藏向老者拜謝,老者急忙扶起說:“不敢當!不敢當!何必行此大禮呢!”老者也不再挽留,邀請三藏上馬。長老出門,跨上馬鞍。行者挑起行李。這時,老者又從袖子裡拿出一條鞭子,是用皮丁一寸一寸紮成的香藤柄,虎筋絲穿結的鞭梢,在路旁拱手遞給三藏說:“聖僧,我還有一條馬鞭,一並送給您吧。”三藏在馬上接過,說道:“多謝布施!多謝布施!”
三藏正行禮致謝,卻突然發現老者不見了。再回頭看那座社祠,隻剩下一片空地。隻聽見半空中有人說道:“聖僧,多有怠慢。我是落伽山的山神和土地,受菩薩差遣,給你們送鞍轡來了。你們要努力西行,可彆一時懈怠。”嚇得三藏趕忙從馬上滾落下來,對著天空禮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識尊神尊容,還望恕罪。煩請尊神轉告菩薩,貧僧深感菩薩的恩佑。”隻見他不停地朝天磕頭,不計其數。一旁的孫大聖笑得前仰後合,美猴王喜滋滋地走上前,拉住唐僧說:“師父,您起來吧。他已經走遠了,聽不見您的禱告,也看不見您磕頭。還拜個不停乾什麼呢?”長老說:“徒弟呀,我這麼磕頭,你也不跟著拜一拜,還站在旁邊隻管嘲笑,這是什麼道理?”行者說:“您哪裡知道!像他這樣藏頭露尾的,本該打他一頓;看在菩薩的麵子上,饒了他就已經夠了,他還敢受我老孫的拜?老孫從小就是好漢,不懂得拜人,就算見到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隻是作個揖罷了。”三藏說:“彆亂說!彆講這些不著邊際的話!快起來,彆耽誤了趕路。”師父這才起身,收拾東西,繼續向西走去。
此後兩個月,師徒二人一路平安,遇到的都是些少數民族同胞和各種野獸。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早春時節。隻見山林一片翠綠,草木長出了新芽;梅花已經落儘,柳樹開始抽芽。師徒二人一邊欣賞著春光,一邊趕路,不知不覺太陽又要落山了。三藏勒住馬,遠遠望去,山坳裡隱約有樓台殿閣的影子。三藏說:“悟空,你看那裡是什麼地方?”行者抬頭看了看說:“不是宮殿,就是寺院。我們加快點速度,到那裡借宿。”三藏欣然同意,催趕著龍馬,徑直朝那裡奔去。不知道這一去會到什麼地方,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