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昭王返國_古典白話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典白話合集 > 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昭王返國(1 / 1)

話說伍員將軍隊駐紮在隨國的南部邊境,派人給隨侯送去一封信。信中大致寫道:“周朝的子孫分封在漢川一帶的,幾乎都被楚國吞並了。如今上天庇佑吳國,讓我們前來聲討楚國國君的罪行。如果貴國交出楚國的珍寶,與吳國交好,那麼漢陽的土地將全部歸屬於您,我們國君願與您世代結為兄弟,共同侍奉周王室。”隨侯看完信後,召集眾大臣商議對策。楚國臣子期,長相與昭王頗為相似,他對隨侯說:“情況危急!我假扮成楚王,把我交出去,大王就能免遭一劫了。”隨侯讓太史占卜吉凶,太史獻上繇辭:“平必陂,往必複。故勿棄,新勿欲。西鄰為虎,東鄰為肉。”隨侯解讀道:“楚國是舊交,吳國是新敵,鬼神已經給我們示警了。”於是,隨侯派人回複伍員:“敝國一向以楚國為依靠,世代訂有盟誓。楚國國君若來避難,我們不敢不接納。但如今他已經逃到彆處去了,還望將軍明察!”伍員因囊瓦逃到了鄭國,懷疑昭王也逃到了那裡,況且鄭國人曾殺害太子建,此仇未報,便將軍隊轉移去攻打鄭國,包圍了鄭國的城郊。當時,鄭國的賢臣遊吉剛剛去世,鄭定公十分驚恐,將罪責歸咎於囊瓦,囊瓦無奈自殺。鄭伯把囊瓦的屍體獻給吳軍,表明楚王確實沒有逃到鄭國。但吳軍仍然不肯退兵,一心要滅掉鄭國,以報太子之仇。鄭國的大夫們請求背城一戰,決定鄭國的存亡。鄭伯說:“鄭國的兵馬怎能與楚國相比?楚國都被攻破了,更何況鄭國呢?”於是,他在國內發布命令:“有能讓吳軍退兵的人,我願與他平分鄭國,共治國家。”命令懸掛了三天。

當時,鄂渚漁丈人的兒子因躲避戰亂,也逃到了鄭城之中。他聽說吳國的主將是伍員,便求見鄭君,自稱能讓吳軍退兵。鄭定公問:“你要退吳兵,需要多少車馬和士兵?”他回答:“我不用一兵一卒,一鬥糧食,隻要給我一根船槳,我在道路上唱歌,吳兵便會退去。”鄭伯不太相信,但一時又無計可施,隻好讓左右侍從給了他一根船槳,並說:“如果你真能退吳兵,定當重賞。”漁丈人的兒子從城牆上縋下去,徑直進入吳軍營地,在營前敲著船槳唱歌:“蘆中人!蘆中人!腰間寶劍七星文,不記渡江時,麥飯鮑魚羹?”吳軍士兵將他抓住,帶去見伍員。他依舊唱著“蘆中人”。伍員走下座席,驚訝地問道:“你是什麼人?”他舉起船槳回答:“將軍難道沒看到我手中拿的東西嗎?我是鄂渚漁丈人的兒子。”伍員心中一陣悲痛,說道:“你父親因我而死,我一直想報恩,卻苦無門路。今日有幸相遇,你唱歌來見我,有什麼請求?”他回答:“彆無他求。鄭國懼怕將軍的兵威,在國內下令:‘有能退吳軍者,與之分國而治。’我想到先父與將軍有過救命之恩,如今想懇請將軍赦免鄭國。”伍員仰天長歎:“唉!我能有今日,全是漁丈人所賜,上天在上,我怎敢忘記!”當天便下令解除對鄭國的包圍,撤兵而去。漁丈人的兒子回去向鄭伯複命。鄭伯大喜,封給他百裡土地,國人稱他為“漁大夫”。至今溱洧之間,還有丈人村,便是他受封的地方。髯翁寫詩讚道:“密語蘆洲隔死生,橈歌強似楚歌聲;三軍既散分茅土,不負當時江上情。”

伍員解除鄭國之圍後,率軍回到楚國境內,在各路分兵把守,大軍駐紮在麋地。他派人四處招降楚國的附屬國,同時急切地尋找楚昭王的下落。

再說申包胥自郢都被攻破後,逃到夷陵石鼻山中躲避。他聽說子胥掘墓鞭屍,還在四處尋找楚王,便派人給子胥送去一封信,大意是:“你曾經是平王的臣子,對他行臣子之禮,如今卻侮辱他的屍體,雖說為了報仇,可也太過分了吧?物極必反,你應該速速退兵回國。不然,我申包胥定會踐行‘恢複楚國’的諾言!”伍員收到信後,沉思了許久,對使者說:“我因軍務繁忙,無法回信,借你的口,替我向申君致謝:忠孝難以兩全,我如今處境艱難,時日無多,所以才做出這倒行逆施之事。”使者回去向申包胥複命,申包胥說:“子胥一心要滅掉楚國,看來是無可挽回了。我不能坐以待斃。”他想起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兒,楚昭王是秦國的外甥,要解救楚國的危難,唯有向秦國求救。於是,他日夜向西趕路,腳底磨出了泡,鮮血直流,他撕下衣裳包裹傷口,繼續前行。抵達雍州後,申包胥拜見秦哀公,說:“吳國貪婪如同野豬,狠毒好似長蛇,長久以來一直妄圖吞並諸侯,如今先對楚國用兵。我國國君失守社稷,逃亡在草莽之中,特地派我來向貴國告急,懇請國君念及甥舅之情,發兵解救楚國的危難。”秦哀公說:“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兵少將寡,自保都成問題,怎能去幫助他國呢?”申包胥說:“楚國與秦國接壤,楚國遭受兵禍而秦國不救援,吳國若滅掉楚國,接下來就會輪到秦國。國君救援楚國,實際上也是在鞏固秦國的安全。倘若秦國能占有楚國,不是比吳國占有更好嗎?倘若秦國能安撫並保存楚國,讓楚國的祭祀得以延續,楚國情願世世代代向秦國稱臣。”秦哀公仍然猶豫不決,說:“大夫暫且到館驛休息,容我與群臣商議商議。”申包胥回答:“我國國君流亡在草莽之間,無法安居,我又怎敢到館驛貪圖安逸呢?”當時,秦哀公沉迷於酒色,不理國事。申包胥愈發急切地請求,可哀公始終不肯發兵。於是,申包胥不脫衣冠,站在秦國朝廷之中,日夜痛哭,哭聲不絕。就這樣過了七天七夜,他連一勺水都沒喝。秦哀公聽聞此事,大為震驚,說:“楚國的臣子如此為君主著急,竟到了這般地步?楚國有這樣的賢臣,吳國還想滅掉它;我秦國沒有這樣的賢臣,吳國又怎會放過我們呢?”秦哀公被感動得流下眼淚,賦《無衣》之詩來表彰申包胥。詩中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與子同仇。”申包胥磕頭稱謝,這才開始進食。秦哀公命令大將子蒲、子虎率領五百輛戰車,跟隨申包胥救援楚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申包胥說:“我國國君在隨國盼望著救援,如同大旱之望雨。我應當先行一步,告知我國國君。元帥從商穀向東進軍,五天可到達襄陽,再折向南,就是荊門。我率領楚國剩餘的軍隊,從石梁山南趕來,預計不出兩個月,便可與你們會合。吳國倚仗著勝利,必定不會防備,他們的軍士在外征戰已久,思念家鄉。如果能打敗他們的一支軍隊,吳軍自然會瓦解。”子蒲說:“我們不熟悉路徑,必須有楚國的軍隊做向導,大夫可千萬彆誤了約定的日期。”

申包胥辭彆秦國元帥,日夜兼程趕到隨國,拜見昭王,說:“我請求秦國出兵,秦軍已經出發,離開秦國國境了。”昭王十分高興,對隨侯說:“占卜的人說:‘西鄰為虎,東鄰為肉。’秦國在楚國西邊,吳國在東邊,這話果然應驗了。”當時,薳延、宋木等也收攏了殘餘的士兵,來到隨國與昭王會合。子西、子期發動隨國的軍隊,一同進發。秦國的軍隊駐紮在襄陽,等待楚國的軍隊。申包胥帶領子西、子期等人與秦國元帥相見。楚國軍隊在前,秦國軍隊在後,在沂水與夫概的軍隊相遇。子蒲對申包胥說:“你率領楚國軍隊先與吳軍交戰,我隨後從後麵接應。”申包胥便與夫概交鋒。夫概仗著自己勇猛,根本不把申包胥放在眼裡。兩人大約交戰了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子蒲、子虎率領秦軍大舉進攻。夫概望見秦軍的旗號,大驚失色,說:“西邊的秦軍怎麼會到這裡?”急忙收兵,此時他的軍隊已損失大半。子西、子期等人乘勝追擊了五十裡才停下。夫概逃回郢都,拜見吳王,極力聲稱秦軍勢不可擋。闔閭麵露懼色。孫武進諫說:“戰爭是凶險之事,隻能暫時使用,不能長久持續。況且楚國土地廣闊,人心尚未歸服吳國,我之前請求大王擁立羋勝安撫楚國,正是擔憂會出現如今這樣的變故。如今之計,不如派使者與秦國交好,答應恢複楚國國君的地位,割讓楚國西部邊境的土地,來擴充吳國的疆土,這樣大王也能獲利。如果長久貪戀楚國的宮殿,與楚國僵持不下,楚國人因憤怒而奮力抵抗,吳國人因驕傲而懈怠,再加上如虎狼般的秦國,我無法保證能萬無一失。”伍員知道肯定抓不到楚王了,也認為孫武的話有道理。闔閭正打算聽從孫武的建議,伯嚭卻進言說:“我們的軍隊從離開東吳起,一路勢如破竹,五戰攻下郢都,幾乎滅掉楚國。如今一遇到秦軍,就想班師回朝,為何之前那麼勇猛,現在卻如此怯懦呢?請給我一萬士兵,我必定讓秦軍片甲不留。如果不勝,甘願接受軍令處罰!”闔閭覺得他的話很有氣勢,便答應了。孫武和伍員極力勸阻,認為不可輕易改變戰略,可伯嚭不聽。他率領軍隊出城,與秦軍在軍祥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伯嚭見楚軍隊列不整齊,便下令擊鼓,駕車直衝過去,正好遇到子西,他大罵:“你這個死裡逃生的家夥,還指望死灰複燃嗎?”子西也罵道:“你這個背叛國家的家夥!今日還有何顏麵相見?”伯嚭大怒,挺起長戟直取子西,子西也揮舞著長戈迎戰。沒戰幾個回合,子西假裝戰敗逃走。伯嚭緊追不舍,還沒跑出二裡地,左邊沈諸梁的軍隊殺了過來,右邊薳延的軍隊也殺了過來,秦國將領子蒲、子虎率領生力軍,從中間直衝吳陣。三路兵馬將吳兵截成三段,伯嚭左衝右突,無法脫身。幸好伍員帶兵趕到,一陣拚殺,救出了伯嚭。他帶來的一萬軍馬,最後剩下不到兩千人。伯嚭將自己囚禁起來,進宮向吳王請罪。孫武對伍員說:“伯嚭這個人,居功自傲,日後必定會成為吳國的禍患,不如趁這次兵敗,按照軍令將他斬首。”伍員說:“他雖然有喪師的罪過,但之前也立下過不小的功勞,況且敵人就在眼前,不能斬殺一員大將。”於是,伍員奏請吳王赦免了伯嚭的罪過。

秦軍直逼郢都,闔閭命令夫概和公子山守城,自己率領大軍駐紮在紀南城,伍員和伯嚭分彆駐紮在磨城和驢城,形成犄角之勢,與秦軍對峙。同時,闔閭又派使者到唐國和蔡國征兵。楚國將領子西對子蒲說:“吳國把郢都當作巢穴,所以堅守壁壘與我們相持。如果唐國和蔡國再援助他們,我們就難以抵擋了。不如趁機攻打唐國,唐國一破,蔡國人必定恐懼而自保,我們便能集中力量對付吳國。”子蒲覺得這個計策不錯。於是,子蒲和子期分兵一路,偷襲並攻破了唐城,殺死唐成公,滅掉了唐國。蔡哀公害怕了,不敢出兵援助吳國。

再說夫概自恃有攻破楚國的首功,因在沂水戰敗,吳王便讓他協助守衛郢都,他心中鬱悶不樂。等聽說吳王與秦國僵持不下,突然心生一計,心想:“吳國的製度是兄終弟及,我應該繼承王位。如今吳王立子波為太子,我沒有機會繼位了!趁現在大軍出征,國內空虛,我私自回國,稱王奪位,豈不比日後再爭奪更好?”於是,他率領本部軍馬,偷偷從郢都東門出城,渡過漢水回國。他謊稱:“闔閭被秦軍打敗,不知去向,我應當繼位。”便自稱吳王,派他的兒子扶臧率領全部兵力占據淮水,阻斷吳王的歸路。吳國世子波和專毅得知變故,登上城牆防守,不接納夫概。夫概於是派使者通過三江聯絡越國,勸說越國進兵,夾攻吳國,並承諾事成之後割讓五座城池作為酬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說闔閭聽說秦軍滅掉唐國,十分震驚,正打算召集眾將商議戰守之策。忽然,公子山來報,說:“夫概不知為何,率領本部兵馬私自回吳國去了。”伍員說:“夫概這一去,必定是謀反。”闔閭問:“那該怎麼辦?”伍員說:“夫概不過是一介勇夫,不足為懼。我擔心的是,越國人或許會聽聞變故,趁機而動。大王應當速速回國,先平定內亂。”於是,闔閭留下孫武和子胥退守郢都,自己與伯嚭率領水軍順流而下。渡過漢水後,闔閭收到太子波的告急信,信中說:“夫概造反稱王,還勾結越國軍隊入侵,吳都危在旦夕。”闔閭大驚,說:“果然不出子胥所料。”於是,他派使者前往郢都,召回孫武和伍員的軍隊,同時日夜兼程趕回吳國,沿江傳令將士:“離開夫概前來歸附的,恢複原來的職位;後到的一律誅殺。”淮上的士兵紛紛倒戈,前來歸附。扶臧逃回到穀陽。夫概想驅使百姓披上戰甲參戰,可百姓聽說吳王還在,都紛紛逃走躲藏起來。夫概隻好獨自率領本部兵馬出戰。闔閭質問他:“我把你當作手足信任,你為何要反叛?”夫概回答:“你弑殺王僚,難道不是反叛嗎?”闔閭大怒,命令伯嚭:“給我擒住這個逆賊!”雙方沒交戰幾個回合,闔閭便指揮大軍直衝過去。夫概雖然勇猛,但寡不敵眾,最終大敗而逃。扶臧在江邊備好船隻,接應夫概,兩人逃到宋國去了。闔閭安撫好百姓,回到吳都,太子波出城迎接他入城,眾人開始謀劃抵禦越國入侵的計策。

話說孫武收到吳王班師回朝的詔令,正與伍員商議此事,忽然有人來報:“楚軍中有人送來書信。”伍員讓人取來書信一看,原來是申包胥派人送來的。信中大致寫道:“你們君臣占據郢都已有三個季度,卻仍未能平定楚國,由此可見,天意並不想讓楚國滅亡。你踐行了‘覆滅楚國’的諾言,我也想實現‘恢複楚國’的誌向。朋友之間的情義,應是相互成全而非相互傷害。你不要將吳國的威勢全部用儘,我也不會把秦國的力量全部使出來。”

伍員把信拿給孫武看,說道:“吳國憑借數萬大軍,長驅直入楚國,焚燒了他們的宗廟,搗毀了他們的社稷,鞭笞死者的屍體,占據生者的房屋,自古以來,臣子報仇,從未有如此暢快淋漓的。況且秦軍雖然打敗了我們的部分軍隊,但對我們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失。《兵法》有雲:‘見可而進,知難則退。’所幸楚國還不知道我們此刻急於退兵,我們可以撤兵了。”孫武說:“就這樣空手退兵,會被楚國恥笑,你為何不提出讓楚國迎回羋勝的請求呢?”伍員說:“好主意。”於是,伍員寫了一封回信:“楚平王驅逐無罪的太子,殺害無罪的臣子,我實在是義憤填膺,才走到今天這一步。昔日齊桓公幫助邢國和衛國複國,秦穆公三次擁立晉國國君,他們都不貪圖彆國土地,至今仍被人們傳頌。我雖然沒有他們那樣的賢能,但也聽聞過這種道義。如今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勉強維持生計,沒有一寸土地。楚國如果能迎回勝,讓他繼承故太子的祭祀,我怎敢不撤退,以成全你的誌向。”

申包胥收到回信後,將此事告知子西。子西說:“封立故太子的後代,正合我意。”隨即派遣使者前往吳國迎接羋勝。沈諸梁進諫說:“太子已被廢黜,勝是我們的仇人,怎麼能豢養仇人來危害國家呢?”子西說:“勝不過是個普通人,能有什麼危害?”最終,子西以楚王的名義召來羋勝,承諾封給他大片城邑。楚國使者出發後,孫武與伍員便率領吳軍班師回朝。他們把楚國府庫中的寶玉全部裝載上車,一並帶回吳國,還遷移了楚國境內一萬戶百姓,用以充實吳國人口稀少的地方。伍員讓孫武從水路先行,自己則從陸路經過曆陽山,想要尋找東皋公報恩,然而東皋公的房屋早已不複存在。伍員又派人到龍洞山打聽皇甫訥的消息,同樣毫無蹤跡。伍員感歎道:“真是高尚的隱士啊!”他在原地拜了又拜,然後離去。到達昭關時,已經沒有楚國士兵把守,伍員便下令毀掉昭關。又經過溧陽瀨水時,伍員感慨道:“我曾經在這裡饑寒交迫,向一位女子討飯,女子用瓦盆盛著粥和飯給我吃,隨後便投水自儘了。我曾在石頭上題字,不知道還在不在?”他讓隨從挖掘泥土,發現石頭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辨。伍員想要用千金報答那位女子,卻不知道她的家人在哪裡,於是下令將千金投入瀨水中,說道:“女子如果泉下有知,應該明白我沒有辜負她的恩情!”走了不到一裡路,路旁一位老婦人看到軍隊經過,傷心地哭泣。軍士想要抓住她,問道:“老婦人,你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傷?”老婦人說:“我女兒守身三十年未曾嫁人,往年在瀨水浣紗時,遇到一位窮困潦倒的君子,便給他飯吃。她擔心事情泄露,就投水自儘了。聽說她救濟的人,是楚國的逃亡臣子伍君。如今伍君打了勝仗歸來,卻沒能得到報答,我為女兒白白死去而傷心,所以才哭泣。”軍士對老婦人說:“我們的主將正是伍君。他想報答你女兒千金,卻不知道她的家在哪裡,已經把金子投入水中,你為什麼不去取呢?”老婦人於是取走了金子回家。直到現在,這條河還被稱為投金瀨。髯仙寫詩讚歎道:“投金瀨下水澌澌,猶憶亡臣報德時;三十年來無匹偶,芳名已共子胥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越子允常聽說孫武等人率領吳軍返回吳國,深知孫武善於用兵,料想難以取勝,也班師回朝,並說:“越國與吳國是敵對國家。”於是,他自稱為越王。這些暫且按下不表。

闔閭評定攻破楚國的功勞,認為孫武功勞最大。孫武卻不願做官,堅決請求歸隱山林。吳王讓伍員去挽留他。孫武私下對伍員說:“你知道天道嗎?暑往寒來,春去秋至,自然規律循環往複。吳王依仗國家強盛,覺得四境無憂,必然會滋生驕奢享樂之心。功成名就卻不懂得急流勇退,必將後患無窮。我這樣做,不隻是為了保全自己,也是想保全你。”伍員卻不以為然。孫武於是飄然而去。吳王贈送給他幾車金帛,孫武在沿途將這些財物都分發給了貧苦的百姓。後來,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史臣稱讚道:“孫子之才,彰於伍員;法行二嬪,威振三軍。禦眾如一,料敵若神;大伸於楚,小挫於秦。智非偏拙,謀不儘行;不受爵祿,知亡知存。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闔閭於是任命伍員為相國,效仿齊國尊管仲為仲父、楚國稱子文的做法,稱呼伍員為子胥,而不直呼其名。任命伯嚭為太宰,一同參與國家政事。將閶門改名為破楚門。又在南部邊境壘起石頭,設置關卡,派兵把守,用來抵禦越國人,這個關卡被稱為石門關。越國大夫範蠡也在浙江之口築城,用以抵禦吳國,這座城被稱為固陵,意思是可以牢固防守。這是周敬王十五年發生的事情。)

話分兩頭。再說子西與子期重新進入郢城,一方麵收殮安葬楚平王的骸骨,重新修建宗廟社稷;另一方麵派遣申包胥率領水軍到隨國迎接楚昭王。楚昭王於是與隨君訂立盟約,發誓永不相互侵犯。隨君親自送楚昭王登上船隻,才轉身回去。楚昭王乘船行至大江之中,憑欄四處眺望,想起往日的苦難,如今再次渡過這條江,在江中心自由自在,心中十分歡喜。忽然,他看見水麵上有一個東西,像鬥一樣大,顏色通紅,便讓水手打撈上來。昭王遍問群臣,卻沒有人認識。於是,他拔出佩刀將其砍開,裡麵的瓤像瓜一樣,試著嘗了嘗,味道異常甘甜鮮美。昭王便將其遍賜給左右侍從,說道:“這是無名之果,大家要記住,等遇到博學多識的人,再請教這是什麼。”沒過幾天,船行至雲夢澤,楚昭王感歎道:“這裡是我遭遇盜賊的地方,不能不記住。”於是,他下令停泊在江岸,讓鬥辛監督民夫在雲夢澤之間修築一座小城,以便過往行人投宿。如今雲夢縣有個地方叫楚王城,就是當時的舊址。子西、子期等人在離郢都五十裡的地方,迎接楚昭王。君臣相互慰問。到達郢城後,隻見城外白骨堆積如山,城中的宮殿樓閣,大半已經殘破毀壞,眾人不覺淒然落淚。楚昭王於是入宮拜見母親伯嬴,母子相對而泣。楚昭王說:“國家不幸,遭遇如此大變故,致使宗廟社稷衰敗,陵墓受到侮辱,此恨何時才能雪洗?”伯嬴說:“如今你複位了,應當先明確賞罰,然後撫恤百姓,慢慢等待國力恢複,再圖謀複興國家。”楚昭王再次拜謝,接受教誨。當天,他不敢在寢宮居住,而是住在齋宮。第二天,楚昭王祭告宗廟社稷,巡視祖先墳墓,然後登上大殿,百官前來祝賀。楚昭王說:“我任用奸佞之人,幾乎導致亡國,若不是你們,我怎能重見天日。失去國家,是我的罪過;恢複國家,是你們的功勞。”眾大夫都叩頭辭謝,不敢居功。

楚昭王先設宴犒勞秦國將領,重重犒賞秦國軍隊,然後送他們回國。接著,開始論功行賞,任命子西為令尹,子期為左尹。因為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功勞巨大,楚昭王想任命他為右尹。申包胥說:“我向秦國求救,是為了國君,不是為了自己。國君已經回國,我的心願已經達成,怎麼敢借此謀利呢?”他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楚昭王強行任命,申包胥便帶著妻子兒女逃走了。申包胥的妻子說:“你不辭辛勞,向秦國求救,從而安定了楚國,接受賞賜是你應得的。為什麼還要逃走呢?”申包胥說:“我當初為了朋友情義,沒有泄露子胥的計謀,才讓子胥攻破楚國,這是我的罪過。因罪過而冒領功勞,我實在感到羞恥!”於是,他逃入深山,終身沒有再出山。楚昭王派人尋找,始終沒有找到,於是在他的鄉裡立起旌表,寫上“忠臣之門”。任命王孫繇於為右尹,說道:“在雲夢澤中,他為我擋住兵器,我不敢忘記。”其他如沈諸梁、鐘建、宋木、鬥辛、鬥巢、薳延等人,都晉升爵位,增加封邑。楚昭王也召來鬥懷,想要賞賜他。子西說:“鬥懷想要弑君叛逆,理應治罪,怎麼能賞賜呢?”楚昭王說:“他是想為父親報仇,是個孝子。能成為孝子,又何愁不能成為忠臣呢?”也任命鬥懷為大夫。藍尹亹求見楚昭王,楚昭王想起在成臼時,藍尹亹不肯載自己的怨恨,想要抓住他殺掉,派人對他說:“你在途中拋棄我,如今還敢再來,是何道理?”藍尹亹回答說:“囊瓦正是因為拋棄德行,結下怨恨,才在柏舉戰敗。大王為何要效仿他呢?成臼的船隻,怎能與郢都的宮殿相比安穩?我在成臼拋棄大王,是為了警醒大王!今日我來,是想看看大王是否悔悟。大王不反省失去國家的過錯,卻隻記著我不載你的罪過,我死不足惜,可惜的是楚國的宗廟社稷啊。”子西上奏說:“藍尹亹的話很直率,大王應該赦免他,以銘記之前的失敗。”楚昭王於是允許藍尹亹入宮拜見,讓他依舊擔任大夫。群臣見楚昭王度量寬宏,無不十分高興。楚昭王的夫人因為自己曾被闔閭侮辱,羞於見丈夫,上吊自殺了。當時,越國正與吳國交戰,聽說楚王複國,便派使者前來祝賀,並將越國宗室女子進獻給楚王,楚王立她為繼室。越姬非常賢德,深受楚王敬重。楚王念及季羋與自己共患難,想要為她挑選一位好夫婿。季羋說:“女子的道義,是不親近其他男人。鐘建曾經背過我,他就是我的丈夫。我怎敢另嫁他人呢?”楚昭王於是將季羋嫁給鐘建,任命鐘建為司樂大夫。楚昭王又懷念故相孫叔敖的英靈,派人在雲夢澤立祠祭祀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子西認為郢都已經殘破不堪,而且吳國人在這裡居住了很久,熟悉這裡的路徑,於是又選擇鄀地修築城牆,建造宮殿,設立宗廟社稷,遷都到那裡,稱為新郢。楚昭王在新宮設宴,與群臣舉行盛大宴會。酒喝到暢快時,樂師扈子擔心楚昭王沉溺於當下的歡樂,忘記過去的苦難,重蹈楚平王的覆轍,於是抱著琴來到楚王麵前,奏道:“我有一首《窮衄》之曲,願意為大王彈奏。”楚昭王說:“我願意聽聽。”扈子於是拿起琴彈奏起來,琴聲十分淒涼哀怨。歌詞是這樣的:“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顧宗廟聽讒孽!任用無忌多所殺,誅夷忠孝大綱絕。二子東奔適吳越,吳王哀痛助忉怛;垂涕舉兵將西伐,子胥、伯嚭、孫武決。五戰破郢王奔發,留兵縱騎虜荊闕;先王骸骨遭發掘,鞭辱腐屍恥難雪!幾危宗廟社稷滅,君王逃死多跋涉;卿士淒愴民泣血,吳軍雖去怖不歇。願王更事撫忠節,勿為讒口能謗褻!”楚昭王深知這首琴曲的深意,不禁流下眼淚。扈子收起琴走下台階,楚昭王於是停止宴會。

從此以後,楚昭王每天早早上朝,很晚才退朝,勤勉處理國家政事,減輕刑罰,減少賦稅,培養賢士,訓練軍隊,修複關隘,加強防守。羋勝回國後,楚昭王封他為白公勝,修築一座城,命名為白公城,於是羋勝以白為姓氏,聚集本族之人居住在這裡。夫概聽說楚王不記舊仇,便從宋國前來投奔。楚王知道他勇猛,封他為堂溪,號稱堂溪氏。子西認為楚國的災禍起源於唐國和蔡國,唐國已經滅亡,而蔡國還存在,於是請求攻打蔡國報仇。楚昭王說:“國家事務剛剛安定下來,我還不敢勞煩百姓。”按照《春秋傳》記載,楚昭王十年出逃,十一年回國,直到二十年,才出兵滅掉頓國,俘虜頓國國君牂;二十一年滅掉胡國,俘虜胡子豹,報了他們跟隨晉國侵犯楚國的仇;二十二年圍攻蔡國,質問他們跟隨吳國攻入郢都的罪行,蔡昭侯請求投降,楚國將蔡國遷移到江汝之間。在這期間,楚國休養生息將近十年,所以每次出兵都能取勝,楚國得以複興,最終應驗了“湛盧”寶劍的祥瑞預言和“萍實”的吉兆。想要知道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在無限遊戲裡撿男朋友 魅魔家訪,你的S級天賦我收下了 竊語心獵手 惟願年年君不安 主神,你家小崽子又在發瘋了 風流人生從打工開始 我的男友是西索 人性的鐵律實用寶典 符針問骨 西遊之方寸山二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