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周敬王三十六年春天,越王勾踐派大夫諸稽郢率領三千士兵,協助吳國攻打齊國。吳王夫差於是征集了九郡的兵力,大規模地討伐齊國。他事先派人在句曲修建了一座彆館,館內遍植秋梧,命名為梧宮。夫差讓西施搬到那裡避暑,打算等戰勝齊國回來,就在梧宮度過夏天後再回都城。
吳國軍隊即將出發,伍子胥又來勸諫:“越國才是我們的心腹大患,而齊國不過是疥癬之疾。如今大王出動十萬大軍,行軍千裡運送糧草,去對付疥癬之疾,卻忘了心腹的大毒,我擔心齊國未必能戰勝,而越國的災禍卻已經降臨了。”夫差生氣地說:“我發兵的日期已定,你這老賊故意說出這不吉利的話,阻撓我的大計,該當何罪?”說著就想殺了伍子胥。伯嚭悄悄上奏說:“這是先王的老臣,不能輕易誅殺。大王不如派他去齊國約戰,借齊國人的手除掉他。”夫差說:“太宰這個計策很好。”於是寫了一封信,曆數齊國攻打魯國、輕視吳國的罪行,命令伍子胥去見齊國國君,希望能激怒齊國人,讓他們殺掉伍子胥。
伍子胥料到吳國必定會滅亡,就私下帶著兒子伍封一同前往。到了臨淄,伍子胥傳達了吳王的命令。齊簡公大怒,想要殺了伍子胥,鮑息勸諫道:“伍子胥是吳國的忠臣,多次勸諫吳王都不被采納,他們之間已經勢同水火。如今派他來齊國,就是想讓齊國殺了他,來免除自己的謗議。我們應該放他回去,讓他們吳國的忠佞之人自己相互攻擊,這樣夫差就會背上惡名了。”齊簡公於是厚待伍子胥,告知了他作戰的日期,定在春末。伍子胥原本就和鮑牧相識,所以鮑息才勸諫齊侯不要殺伍子胥。鮑息私下詢問吳國的事情,伍子胥隻是流淚,什麼也不說,隻是拉著兒子伍封,讓他拜鮑息為兄長,寄住在鮑家,從今往後隻稱王孫封,不要再用伍姓。鮑息感歎道:“伍子胥大概知道自己會因勸諫而死,所以預先謀劃,要在齊國留下後代啊。”這裡暫且不說伍子胥父子分離的痛苦。
再說吳王夫差,選了個日子,從西門出兵。路過姑蘇台時,停下來吃午飯。吃完飯後,夫差忽然睡著了,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醒來後,他心裡恍恍惚惚的,就把伯嚭召來,告訴他:“我中午睡了一會兒,做了很多夢。我夢見自己走進章明宮,看到兩個釜在煮飯,卻怎麼也煮不熟;又有兩隻黑犬,一隻朝著南方叫,一隻朝著北方叫;還有兩把鋼鍬,插在宮牆上;有流水嘩嘩地流進殿堂;後房裡發出的聲音,既不像鼓也不像鐘,倒像是鍛工打鐵的聲音;前園裡沒有其他植物,隻橫著生長出梧桐樹。太宰,你給我占一占這個夢的吉凶。”
伯嚭叩首祝賀道:“太好了!大王的這個夢,預示著這次興兵伐齊一定會成功。我聽說,章明,意味著攻破敵人、大功告成,聲名響亮;兩釜炊而不熟,說明大王德行盛大,氣勢有餘;兩隻黑犬一南一北地叫,象征著四方的夷族都來歸服,諸侯都來朝拜;兩把鋼鍬插在宮牆上,代表著農工們儘心儘力,田夫們辛勤耕種;流水流入殿堂,意味著鄰國前來進貢,財物充實;後房發出像鍛工的聲音,是宮女們歡樂,聲音和諧;前園裡橫生梧桐樹,說明梧桐可以製作琴瑟,音調和諧。大王這次出征,美好得無法形容。”
夫差雖然喜歡伯嚭的阿諛奉承,但心裡還是覺得不太踏實。他又把這件事告訴了王孫駱,王孫駱回答說:“我愚昧無知,無法參透其中的微妙。城西的陽山,有一個奇人,叫公孫聖,此人見多識廣。大王心裡疑惑,為什麼不把他召來決斷呢?”夫差說:“你馬上替我把他召來。”
王孫駱領命後,駕車疾馳去迎接公孫聖。公孫聖得知緣由後,趴在地上痛哭。他的妻子在一旁笑著說:“你性子太拘謹了,很少見到君主,突然聽到被宣召,就哭得像下雨一樣。”公孫聖仰天長歎道:“可悲啊!這不是你能理解的。我曾經推算過自己的壽命,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馬上就要和你永彆了,所以才悲傷。”
王孫駱催促公孫聖上車,兩人一同疾馳到姑蘇台。夫差召見公孫聖,把自己夢到的詳細情形告訴了他。公孫聖說:“我知道說了這些話一定會死,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敢不說。奇怪啊!大王的這個夢,預示著這次興兵伐齊的結果很不好。我聽說,章,意味著作戰不能取勝,落荒而逃;明,意味著離開光明,走向黑暗。兩釜炊而不熟,是說大王會戰敗逃走,連飯都吃不上。黑犬一南一北地叫,黑屬於陰類,預示著要走向陰方。兩把鋼鍬插在宮牆上,是說越國的軍隊會攻入吳國,挖掘我們的社稷。流水流入殿堂,意味著波濤會淹沒一切,後宮將變得空蕩蕩。後房發出像鍛工的聲音,是說宮女們會成為俘虜,隻能長歎。前園裡橫生梧桐樹,梧桐會被製作成冥器,用來殉葬。希望大王能停止伐齊的軍事行動,再派太宰伯嚭解下帽子,袒露上身,向勾踐叩頭謝罪,這樣國家或許還能安寧,大王的性命也能保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伯嚭在一旁上奏說:“這個鄉野匹夫,竟敢肆意妖言惑眾,應該殺了他!”公孫聖瞪大眼睛大罵道:“太宰身居高位,享受著豐厚的俸祿,卻不考慮儘忠報國,隻知道諂媚奉承。日後越國軍隊滅掉吳國,太宰你難道能保住自己的腦袋嗎?”夫差大怒道:“這個山野村夫,毫無見識,一味胡說八道,不殺了他,必然會蠱惑眾人!”他回頭對力士石番說:“拿鐵錘來,把這個賊子給我打死!”
公孫聖仰天大呼道:“皇天,皇天!你要知道我的冤屈。我忠心耿耿卻獲罪,死得毫無罪過。我死後不願被埋葬,希望把我的屍體扔在陽山之下,日後化作聲響,來報答大王。”夫差已經命人打死了公孫聖,又讓人把他的屍體扔到陽山之下,還數落他說:“讓豺狼吃掉你的肉,讓野火燒掉你的骨頭,讓風吹散你的殘骸,讓你形銷影滅,看你還怎麼發出聲響!”
伯嚭端著酒杯快步上前說:“祝賀大王,妖孽已經除掉了。請大王喝一杯酒,然後就可以發兵了。”史臣有詩歎道:“妖夢先機已兆凶,驕君尚戀伐齊功;吳庭多少文和武,誰似公孫肯儘忠!”
夫差親自率領中軍,太宰伯嚭為副將,胥門巢率領上軍,王子姑曹率領下軍,出動十萬大軍,再加上越國的三千士兵,浩浩蕩蕩地向山東方向進發。他們先派人去約魯哀公聯合出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在半路上複命,稱自己生病,先行返回,不肯隨軍出征。
再說齊國將領國書,把軍隊駐紮在汶上,聽說吳國和魯國聯合出兵來攻打,就召集各位將領商議迎敵的策略。忽然有人來報告:“陳相國派他的弟弟陳逆來了。”國書和各位將領把陳逆迎進中軍大帳,詢問:“子行,你這次來有什麼事?”陳逆說:“吳國軍隊長驅直入,已經過了嬴博,國家的安危就在這瞬息之間。相國擔心各位將領不肯全力作戰,所以派我來督戰。今日之戰,隻能前進,不能後退,隻能拚死一戰,不能苟且偷生。軍中隻許擊鼓進軍,不許鳴金收兵。”各位將領都說:“我們發誓要拚死一戰!”
國書傳令,拔營起寨,全軍出動,去迎戰吳軍。到了艾陵,吳國將領胥門巢率領的上軍先到了。國書問:“誰願意衝頭陣?”公孫揮欣然表示願意前往,他率領本部的車馬,迅速衝了出去。胥門巢急忙迎戰,雙方交鋒,大約打了三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國書一股銳氣按捺不住,親自率領中軍夾攻。軍中鼓聲如雷,胥門巢抵擋不住,大敗而逃。
國書打了一場勝仗,意氣更加高昂,他命令軍士們在戰場上每人帶一條長繩,說:“吳國人習俗是斷發,我們要用繩子串起他們的腦袋。”全軍都狂熱起來,以為很快就能把吳兵一掃而光。胥門巢帶著敗兵來見吳王,吳王大怒,要斬殺胥門巢以明軍法。胥門巢上奏說:“我剛到這裡,不了解敵軍的虛實,所以才偶然受挫。如果再戰還不能取勝,我甘願接受軍法處置!”伯嚭也極力為他求情。夫差這才叱退胥門巢,讓大將展如代替他統領軍隊。
恰好魯將叔孫州仇率領軍隊前來會合,夫差賜給他一副劍甲,讓他作為向導,在離艾陵五裡的地方紮下營寨。國書派人送來戰書,吳王批複:“明日決戰。”
第二天早上,雙方各自擺開陣勢。夫差命令叔孫州仇打第一陣,展如打第二陣,王子姑曹打第三陣。讓胥門巢率領三千越國士兵,往來誘敵。他自己和伯嚭率領大軍駐紮在高地上,相機救援。還讓越國將領諸稽郢在身邊觀戰。
再說齊國軍隊列陣完畢,陳逆讓各位將領都口含玉石,說:“如果戰死,就直接入殮。”公孫夏和公孫揮讓軍中士兵都唱起送葬的歌謠,發誓說:“不能活著回來的,就不算大丈夫!”國書說:“各位以必死的決心激勵自己,還怕不能取勝嗎?”
雙方陣勢相對,胥門巢先來挑戰。國書對公孫揮說:“這是你手下的敗將,你可以直接把他擒獲。”公孫揮手持長戟衝了出去,胥門巢轉身就跑,叔孫州仇引兵接住公孫揮廝殺。胥門巢又轉身回來,國書擔心他們夾攻,又讓公孫夏出戰。胥門巢又跑,公孫夏追擊,吳國陣地上的大將展如,引兵接住公孫夏廝殺。胥門巢又回車助戰,這可把齊將高無平、宗樓惹惱了,他們一齊出陣,王子姑曹挺身而出,獨自迎戰這兩位齊將,毫無懼色。兩軍各自奮力拚殺,死傷相當。
國書見吳兵不退,親自擊鼓,發動全部大軍,前來助戰。吳王在高地上看得真切,見齊兵十分奮勇,吳兵漸漸處於劣勢,就命令伯嚭率領一萬士兵,先去接應。國書見吳兵又到,正想分兵迎敵,忽然聽到金聲大作,鉦鐸齊鳴。齊國人以為吳兵要撤退,沒想到吳王夫差親自率領三萬精兵,分成三股,反而以鳴金為號,從側麵直衝齊陣,把齊兵隔絕成三處。展如、姑曹等人,聽說吳王親自臨陣,勇氣倍增,殺得齊軍七零八落。展如在陣上擒獲了公孫夏,胥門巢在車中刺殺了公孫揮,夫差親自用箭射中了宗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閭邱明對國書說:“齊兵快全軍覆沒了!元帥你可以換上便服逃走,再做打算。”國書歎息道:“我帶領十萬強兵,卻敗在吳國人手裡,有什麼臉麵回朝?”於是解下盔甲,衝入吳軍,被亂軍殺死。閭邱明躲在草叢中,也被魯將叔孫州仇搜了出來。
夫差大勝齊軍,各位將領紛紛獻上戰功。此戰共斬殺齊國上將國書、公孫揮二人,生擒公孫夏、閭邱明二人,隨即斬首。隻有高無平、陳逆二人逃脫,其他被擒被殺的不計其數。齊國的八百輛戰車,全部被吳國繳獲,無一幸免。
夫差對諸稽郢說:“你看吳兵的勇猛,和越國相比怎麼樣?”諸稽郢叩首說:“吳兵的強大,天下無人能敵,更何況弱小的越國!”夫差非常高興,重重賞賜了越國士兵,讓諸稽郢先回去報捷。
齊簡公大驚,和陳恒、闞止商議後,派使者帶著大量的金幣,前來謝罪求和。夫差主張讓齊國和魯國重新修好,不再相互侵害,兩國都聽從命令,接受了盟約。夫差於是高奏凱歌,班師回朝。史臣有詩歎道:“艾陵白骨壘如山,儘道吳王奏凱還。壯氣一時吞宇宙!隱憂誰想伏吳關?”
夫差回到句曲的新宮,見到西施說:“我讓美人住在這裡,是為了能快點見到你。”西施向他拜賀,並且表示感謝。當時正值新秋,桐樹的樹蔭正茂盛,涼風徐徐吹來,夫差和西施登台飲酒,十分快樂。到了深夜,忽然聽到有一群小孩唱歌的聲音,夫差仔細聽著,他們唱道:“桐葉冷,吳王醒未醒?梧葉秋,吳王愁更愁!”
夫差聽了這群小孩唱的歌,心中十分厭惡,派人把孩子們都抓到宮中,問道:“這首歌是誰教你們的?”孩子們回答說:“有一個穿紅衣服的童子,不知道從哪裡來,教我們唱了這首歌,現在他已經不知去向了。”夫差惱怒地說:“我乃受上天眷顧、神靈護佑之人,有什麼可憂愁的?”說著便想誅殺這些小孩。西施趕忙極力勸阻,夫差這才作罷。伯嚭進言說:“春天到了萬物欣喜,秋天到了萬物悲戚,這是自然規律。大王的悲喜與天道相符,又何必憂慮呢?”夫差聽後,這才轉怒為喜。在梧宮停留了三日後,夫差便起駕返回吳國。
吳王回到朝堂升殿,百官紛紛前來祝賀。伍子胥也在其中,卻一言不發。夫差責備他說:“你勸諫我不該攻打齊國,如今我得勝歸來,你卻毫無功勞,難道不覺得羞愧嗎?”伍子胥憤怒地揮動著手臂,解下佩劍,回應道:“上天要滅亡一個國家,往往先讓它遇到一點小歡喜,隨後便降下大憂患。戰勝齊國不過是小小的歡喜,我擔心大憂患馬上就要降臨了。”夫差麵露慍色,說道:“許久不見相國,耳邊倒是清淨了不少,如今你又來嘮叨了?”說著便捂住耳朵,閉上眼睛,坐在殿上。
不一會兒,夫差忽然睜開眼睛,直直地盯著前方,許久後,突然大叫:“怪事!”群臣連忙問道:“大王看到了什麼?”夫差說:“我看見四個人背靠著背,片刻後便各自朝四方跑開了。接著又看到殿下有兩人麵對麵,麵向北的人殺了麵向南的人。各位愛卿看到了嗎?”群臣都回答:“沒看見。”伍子胥上奏道:“四個人相背而走,這是四方離散的征兆。北向之人殺南向之人,意味著臣子犯上作亂,弑殺君主。大王若不知警醒,必定會有殺身亡國之禍。”夫差生氣地說:“你說的話太不吉利了,我不想聽!”伯嚭卻說道:“四方離散之人,都投奔到吳國朝堂;吳國即將稱霸,有取代周朝的趨勢,這同樣是下犯上、臣弑君的征兆,但卻是好兆頭啊。”夫差點頭說:“太宰所言,讓我豁然開朗。相國老糊塗了,他的話已不值得采納。”
過了幾天,越王勾踐率領群臣親自來到吳國朝見,同時祝賀吳國戰勝齊國,還向吳國朝廷的大臣們都贈送了禮物。伯嚭說:“這就是四方之人投奔吳國朝堂的應驗啊。”吳王在文台設下酒宴,越王在一旁陪坐,各位大夫都在旁邊侍立。夫差說:“我聽說:‘君主不會忘記有功勞的臣子,父親不會埋沒出力的兒子。’如今太宰伯嚭為我治理軍隊立下戰功,我要封他為上卿;越王一直恭敬地侍奉我,始終不懈怠,我要再增加他的國土,來酬謝他協助伐齊的功勞。各位大夫意下如何?”群臣齊聲說:“大王賞賜功臣、酬謝助力,這是霸主該做的事啊。”
這時,伍子胥卻伏地痛哭,說道:“可悲啊!忠臣被迫閉嘴,奸臣卻在一旁,他們用邪說和阿諛奉承的言辭,把歪曲的事情說成是正確的。滋養禍亂,包庇奸邪,這樣下去吳國必將滅亡,宗廟社稷會淪為廢墟,宮殿裡會長滿荊棘。”夫差大怒,吼道:“你這老賊奸詐無比,是吳國的妖孽,妄圖獨攬大權、擅作威福,顛覆我的國家。我念在先王的份上,不忍心殺你,現在你自行退下,以後不必再來見我!”伍子胥說:“如果我不忠不信,就不配做先王的臣子。就像龍逢遇到夏桀,比乾遇到商紂,我即便被誅殺,君王您也會隨之滅亡。我與大王就此永彆,再也見不到了。”說完便快步走了出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吳王的怒火仍未平息。伯嚭趁機說:“我聽說伍子胥出使齊國時,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大臣鮑氏,他有背叛吳國的心思,大王可要明察啊!”夫差聽後,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名為“屬鏤”的劍。伍子胥接過劍,長歎道:“大王這是要我自殺啊!”他赤著腳走下台階,站在庭院中央,仰天大呼:“天啊,天啊!當初先王不想立你為王,全靠我極力爭取,你才得以繼承王位。我為你攻破楚國、打敗越國,使吳國的威望震懾諸侯。如今你不聽我的勸告,反而賜我一死!我今日死去,明日越國的軍隊就會到來,他們會挖開你的社稷啊。”他又對家人說:“我死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東門,讓我看看越國的軍隊是如何攻入吳國的!”說完,便自刎而死。
使者取了劍回去複命,還講述了伍子胥臨終前的囑托。夫差前去查看伍子胥的屍體,數落道:“伍子胥,你死了之後,還能知道什麼呢?”於是砍下他的頭顱,放置在盤門的城樓上;又把他的屍體裝入皮囊,派人運走,拋入江中,還說:“讓日月炙烤你的骨頭,讓魚鱉吃掉你的肉,等你的骨頭化為灰燼,你還能看到什麼!”伍子胥的屍體落入江中,隨著水流飄蕩,隨著潮水漲落,不斷衝擊著江岸。當地的百姓心生恐懼,便偷偷將屍體打撈上來,埋在了吳山。後世因此將這座山改稱為胥山,如今山上還有伍子胥廟。隴西居士寫有一首古風:
將軍自幼稱英武,磊落雄才越千古;
一旦蒙讒殺父兄,襄流誓濟吞荊楚。
貫弓亡命欲何之?滎陽睢水空棲遲;
昭關鎖鑰愁無翼,鬢毛一夜成霜絲。
浣女沉溪漁丈死,簫聲吹入吳人耳;
魚腸作合定君臣,複為強兵進孫子。
五戰長驅據楚宮,君王含淚逃雲中;
掘墓鞭屍吐宿恨,精誠貫日生長虹。
英雄再振匡吳業,夫椒一戰棲強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