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過了七天,集市上行人來來往往,像螞蟻一樣密集,卻始終沒有人能認出聶政。這件事一直傳到了魏國的軹邑,聶政的姐姐聶罃聽說後,悲痛大哭道:“這一定是我的弟弟!”她立刻用白色的布帛裹頭,徑直前往韓國。在集市上看到聶政的屍體後,聶罃撫摸著屍體放聲痛哭,十分哀傷。
集市的官吏將她拘捕,問道:“你和死者是什麼關係?”聶罃回答說:“死者是我的弟弟聶政,我是他的姐姐聶罃。聶政住在軹地的深井裡,以勇猛聞名。他知道刺殺相國是重罪,擔心連累我,所以才毀掉自己的麵容,挖出雙眼,想要隱藏自己的身份。我怎麼能因為怕死,就忍心讓弟弟永遠埋沒在人世間呢?”
集市官吏又說:“死者既然是你的弟弟,那你一定知道他行刺的原因。是誰指使他的?你如果如實說出來,我可以向主上求情,饒你不死。”聶罃說:“我要是貪生怕死,就不會來了。我弟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誅殺擁有千乘之尊的相國,替人報仇。我如果不說出他的名字,就是埋沒了他的名聲;我要是再泄露出行刺的緣由,那就是埋沒了他的義舉。”說完,聶罃便撞向集市中井亭的石柱,自殺身亡。集市官吏將此事報告給韓烈侯,韓烈侯歎息不已,下令將聶政和聶罃姐弟倆安葬。之後,韓烈侯任命韓山堅為相國,接替俠累的職位。
韓烈侯傳位給兒子韓文侯,韓文侯又傳位給韓哀侯。韓山堅向來與韓哀侯不和,趁機刺殺了韓哀侯。眾大臣一起誅殺了韓山堅,擁立韓哀侯的兒子韓若山為國君,即韓懿侯。韓懿侯的兒子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國。申不害精通刑名之學,在他的治理下,韓國國力強盛,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這都是後話了。
再說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魏斯病重,便把在中山國的太子魏擊召回。趙國得知魏太子離開了中山國,便趁機出兵襲擊並奪取了中山國。從此,魏國和趙國之間結下了仇怨。太子魏擊回到魏國時,魏文侯已經去世,於是他主持喪事,繼承了王位,即魏武侯。魏武侯任命田文為相國。
吳起從西河趕來朝見魏武侯,他自認為功勞很大,滿心期待能被任命為相國。可當他聽說相國之位已經給了田文時,心中十分憤怒,很不高興。退朝後,吳起在門口遇到田文,迎上去對他說:“你知道我的功勞嗎?今天我要和你好好說一說。”田文拱手行禮,說道:“願聞其詳。”
吳起說:“率領三軍將士,讓士兵們聽到戰鼓就勇往直前,不惜犧牲生命為國家立功,在這方麵,你和我相比怎麼樣?”田文回答:“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治理百官,親近百姓,使國庫充實,在這方麵,你和我相比怎麼樣?”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接著問:“鎮守西河,使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都來歸附,在這方麵,你和我相比怎麼樣?”田文再次回答:“我不如你。”
吳起說:“這三個方麵,你都不如我,可你的職位卻在我之上,這是為什麼?”田文說:“我占據這個高位,確實心中有愧。然而如今新君剛剛繼位,君主年少,國家局勢不穩,百姓尚未歸附,大臣們也還沒有完全心向王室。我隻是憑借著先世的功勳和與王室的親近關係,暫時擔任這個重要職位,或許現在還不是論功行賞的時候。”
吳起低下頭,沉思了許久,然後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但這個職位最終還是應該屬於我。”有內侍聽到了兩人談論功勞的這番話,報告給了魏武侯。魏武侯因此懷疑吳起心懷不滿,於是把吳起留在朝中,不再讓他返回西河,還打算另外挑選人去擔任西河郡守。吳起害怕被魏武侯誅殺,便逃離魏國,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熊疑早就聽聞吳起的才能,一見到他,就立即將相國大印授予了他。吳起感激不儘,慷慨地以富國強兵為己任。他向楚悼王請求說:“楚國地域廣闊,方圓數千裡,擁有百萬披甲之士,本應在諸侯中稱雄,世代成為盟主。然而之所以不能超越其他國家,是因為養兵的方法不當。養兵的方法,首先要使國家的財富充足,然後才能讓士兵們發揮出力量。如今朝廷中充斥著許多無關緊要的官員,疏遠的王族子弟耗費著國家的錢糧,而戰士們隻能吃到微薄的口糧。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讓他們為國捐軀,太難了。大王如果真的聽從我的計策,就裁減多餘的官員,疏遠那些王族子弟,把節省下來的錢糧都儲存起來,用來供養敢於作戰的士兵。如果這樣做了國家的威望還不能提升,那我願意接受妄言之罪!”
楚悼王聽從了吳起的計策。許多大臣都認為吳起的話不可行,可楚悼王沒有理會。於是,楚悼王讓吳起詳細製定官製改革方案。吳起一共裁減了幾百名多餘的官員,杜絕了大臣子弟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俸祿的現象。對於王族中五代以上的旁支,讓他們自食其力,和普通百姓一樣;五代以下的,根據親疏遠近,依次進行裁減。這樣一來,國家節省了數萬錢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吳起還挑選國內精銳的士兵,日夜進行訓練,考察他們的才能,根據能力高低來發放不同等級的口糧,有的士兵口糧增加了好幾倍。士兵們無不相互激勵,奮勇向前。楚國因此變得兵力強盛,稱雄於天下。三晉、齊國、秦國都十分畏懼楚國,在楚悼王在位期間,都不敢輕易對楚國用兵。
等到楚悼王去世,還沒來得及入殮,楚國那些失去俸祿的貴族、大臣子弟,趁著國喪發動叛亂,想要殺掉吳起。吳起逃到王宮寢室,眾人手持弓箭在後麵追趕。吳起知道自己無法抵擋,便抱住楚悼王的屍體趴在上麵。眾人紛紛用箭射吳起,連楚悼王的屍體也被射中了好幾箭。吳起大聲喊道:“我死不足惜,可你們這些大臣痛恨的是大王,竟然連大王的屍體都要侮辱,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怎麼能逃脫楚國的法律製裁呢!”說完,吳起便斷了氣。眾人聽到吳起的話後,心生畏懼,紛紛四散逃走。
太子熊臧繼位,即楚肅王。一個多月後,楚肅王追究用箭射楚悼王屍體的罪行,派他的弟弟熊良夫率領軍隊,將參與叛亂的人逐一誅殺,一共滅掉了七十多家。髯翁寫詩感歎道:
滿望終身作大臣,殺妻叛母絕人倫;
誰知魯魏成流水,到底身軀喪楚人。
還有一首詩,說吳起伏在楚悼王屍體上,是為了讓那些人因侮辱王屍而受到懲罰,即便死後也儘顯智謀:
為國忘身死不辭,巧將賊矢集王屍;
雖然王法應誅滅,不報公仇卻報私。
話分兩頭。再說田和自封為齊侯,兩年後去世。田和傳和自封為齊侯,兩年後去世。田和傳位給兒子田午,田午又傳位給兒子田因齊。田因齊繼位的時候,正是周安王二十三年。田因齊自恃齊國國富兵強,看到吳國、越國的國君都稱王,在外交往來中也都使用王號,他不甘心居於人下,於是也僭越稱王,即齊威王。魏侯魏罃聽說齊威王稱王,心想:“魏國怎麼能不如齊國?”於是也自稱魏王,他就是孟子所見到的梁惠王。
再說齊威王繼位後,每天沉迷於酒色和音樂,不理國家政務。九年的時間裡,韓國、魏國、魯國、趙國紛紛起兵來攻打齊國,齊國的邊將屢次戰敗。突然有一天,有個讀書人來到宮門前求見,他自稱:“我姓騶名忌,是齊國人,精通琴藝。聽說大王喜歡音樂,特地前來求見。”齊威王召見了他,賜他坐下,並讓左右侍從擺好幾案,把琴放在他麵前。
騶忌撫摸著琴弦,卻不彈奏。齊威王問道:“聽說先生擅長彈琴,我想聽一聽美妙的音樂。如今你撫弦卻不彈奏,是琴不好嗎?還是對我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騶忌放下琴,神情嚴肅地回答說:“我所精通的是琴理。至於彈奏出的絲弦之聲,那是樂工的事情,我雖然也懂一些,但不值得大王一聽。”
齊威王說:“琴理是怎樣的,能說來聽聽嗎?”騶忌回答說:“琴,有禁製的意思。它的作用是禁止淫邪,使人心歸於正道。從前伏羲製作琴,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征著一年的三百六十六天;琴寬六寸,象征著天地四方;琴的前端寬,後端窄,象征著尊卑有序;琴的上麵是圓形,下麵是方形,效法天地;琴有五根弦,象征著五行。大弦代表君,小弦代表臣。琴音的清濁根據彈奏的緩急來區分,濁音寬厚而不鬆弛,這是君道;清音廉正而不亂,這是臣道。第一弦是宮音,第二弦是商音,接著依次是角音、征音、羽音。文王和武王又各增加了一根弦,文王所加的弦是少宮音,武王所加的弦是少商音,以此來象征君臣之間的恩義。君臣和諧,政令順暢,治國之道,不過如此。”
齊威王說:“說得好啊。先生既然知曉琴理,必定也精通琴音,希望先生彈奏一曲讓我聽聽!”騶忌回答說:“我以琴為事業,所以對琴很熟悉;大王以國家為事業,難道不應該對治國之道了如指掌嗎?如今大王治理國家卻不儘心,這和我撫琴卻不彈奏有什麼區彆呢?我撫琴不彈,無法讓大王滿意;大王治國不用心,恐怕也無法讓百姓滿意。”
齊威王驚訝地說:“先生用琴來勸諫我,我明白了!”於是把騶忌留在宮中右室。第二天,齊威王沐浴後再次召見騶忌,與他談論國事。騶忌勸說齊威王節製飲酒,遠離女色,核實事物的名稱與實際,辨彆忠臣和奸臣,讓百姓休養生息,訓練軍隊,以成就稱霸稱王的大業。齊威王聽後十分高興,當即任命騶忌為相國。
當時,有一位能言善辯的士人淳於髡,看到騶忌輕而易舉地就得到了相國的大印,心裡很不服氣,便帶著他的徒弟們前去拜見騶忌。騶忌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們。淳於髡一臉傲慢,徑直走進來,坐在上位,對騶忌說:“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想在相國麵前說一說,不知道行不行?”騶忌連忙說道:“願聞其詳。”
淳於髡說道:“兒子不能離開母親,妻子不能離開丈夫。”騶忌馬上回應:“我謹遵教誨,今後一定時刻陪伴在國君身邊,不敢遠離。”淳於髡又說:“用棘木做成車輪,再塗上豬油,那是非常光滑的了,可要是把它放到方形的孔裡,就沒法轉動了。”騶忌回答:“我明白您的意思,一定會順應人情,不敢違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淳於髡接著說:“弓乾雖然用膠粘連,但有時候也會鬆開;眾多的河流奔流入海,自然而然就彙聚在一起了。”騶忌點頭稱是:“我知道了,一定不敢不親近歸附百姓。”淳於髡繼續道:“狐皮大衣即使破舊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騶忌立刻表示:“謹遵教誨,我在選拔人才時,一定會挑選賢能之人,不會讓品行不端的人混雜其中。”
淳於髡最後說:“車輻和車轂如果尺寸不合,就無法組成車子;琴瑟如果不調整好弦的鬆緊,就奏不出和諧的音律。”騶忌鄭重回應:“多謝指教,我會修訂法令,督查那些奸猾的官吏。”淳於髡聽後,沉默不語,向騶忌行了兩次禮,便告辭離開了。
一出門,淳於髡的徒弟們就問:“先生剛開始見到相國時,態度那麼傲慢,現在卻行了兩次禮才離開,怎麼變得這麼恭敬了呢?”淳於髡感慨地說:“我用隱晦的話語試探了他五次,相國都能隨口應對,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此人確實有大才,是我比不上的!”從那以後,那些四處遊說的士人,聽到騶忌的名聲,都不敢再到齊國來謀求官職了。騶忌也采納了淳於髡的建議,儘心儘力地治理國家。
騶忌常常詢問:“各個城邑的郡守中,誰賢能,誰不稱職?”朝堂上的人,都極力稱讚阿邑大夫賢能,同時貶低即墨大夫。騶忌把這些情況報告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在不經意間,也時常向身邊的人打聽,得到的回答大致相同。於是,齊威王暗中派人去考察阿邑和即墨這兩個地方的治理情況,使者如實回報。齊威王得知實情後,便下旨召阿邑大夫和即墨大夫入朝。
即墨大夫先到了,他上朝拜見齊威王,齊威王卻一言不發。左右的人都感到十分驚訝,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沒過多久,阿邑大夫也到了。齊威王召集眾多大臣,準備進行賞罰。左右的人心裡暗自揣測,都認為:“阿邑大夫這次肯定會得到重賞,即墨大夫可要大禍臨頭了。”
眾文武大臣朝見完畢,齊威王把即墨大夫召到跟前,說道:“自從你到即墨任職以來,每天都有人說你的壞話。但我派人去即墨查看,發現那裡田野得到開墾,百姓生活富足,官府沒有積壓的事務,東方地區因此安寧。這是因為你一心專注於治理城邑,不願意討好我的左右近臣,所以才會遭到詆毀。你真是一位賢能的縣令啊!”於是,齊威王加封給他一萬戶的食邑。
接著,齊威王又把阿邑大夫召來,對他說:“自從你擔任阿邑的郡守,每天都能聽到對你的讚譽。然而我派人去阿邑查看,卻發現那裡田野荒蕪,百姓饑寒交迫。之前趙國的軍隊逼近邊境,你不去救援,卻用豐厚的財物、精美的黃金賄賂我的左右近臣,來換取好名聲。作為郡守,沒有比你更不稱職的了!”阿邑大夫連忙叩頭謝罪,表示願意改過。齊威王沒有理會,叫來力士,讓人準備好鼎鑊。不一會兒,爐火熊熊,鍋裡的水沸騰起來,齊威王命人把阿邑大夫捆綁起來,投入鼎中。
齊威王又把平日裡經常稱讚阿邑大夫、詆毀即墨大夫的那幾十個人召來,斥責他們說:“你們在我身邊,我把你們當作我的耳目,可你們卻私下接受賄賂,顛倒黑白,欺騙我。有你們這樣的臣子,要你們有什麼用?都給我下油鍋!”眾人都哭著跪地哀求。齊威王怒火未消,挑選出其中平日裡他最為親信的十多個人,依次把他們烹殺了。其他人見狀,都嚇得兩腿發抖。有詩為證:
權歸左右主人依,毀譽繇來倒是非;
誰似烹阿封即墨,竟將公道頌齊威。
之後,齊威王選拔賢才,更換了一批郡守,派檀子鎮守南城抵禦楚國,田肹鎮守高唐抵禦趙國,黔夫鎮守徐州抵禦燕國,種首擔任司寇,田忌擔任司馬。從此,齊國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諸侯們都敬畏順服。齊威王把下邳封給騶忌,說:“成就我誌向的,是你啊。”並封他為成侯。
騶忌謝恩之後,又上奏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五霸中最為強盛,他們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以尊崇周天子為名。如今周王室雖然衰弱,但九鼎還在。大王為何不去朝見周天子,施行朝覲之禮,借助周天子的恩寵,來號令諸侯,這樣一來,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也就不值一提了。”齊威王問道:“我已經僭越稱王了,現在又以王的身份去朝見周天子,這樣合適嗎?”騶忌回答說:“所謂稱王,是為了在諸侯中稱雄,而不是為了壓製天子。在朝見天子的時候,暫時稱自己為齊侯,天子一定會為大王的謙遜品德感到高興,從而給予更多的恩寵。”齊威王聽後十分高興。
齊威王立即下令準備車馬,前往成周朝見周天子。當時是周烈王六年。周王室已經十分微弱,諸侯們很久都沒有施行朝覲之禮了,隻有齊侯前來朝見,周王室上下都歡欣鼓舞,相互慶賀。周烈王大肆搜羅寶藏,作為禮物贈送給齊威王。齊威王從成周返回齊國的一路上,百姓們都對他稱讚不已,都誇他賢明。
再說當時的天下,大國共有七個,分彆是齊、楚、魏、趙、韓、燕、秦。這七個國家地域廣闊,兵力強盛,實力大致相當。其他的國家,比如越國,雖然也稱王,但日漸衰弱。至於宋、魯、衛、鄭等國,就更不值一提了。自從齊威王稱霸後,楚、魏、韓、趙、燕五個國家都在齊國之下,在聚會的時候,都推舉齊國為盟主。隻有秦國地處西部偏遠的戎狄之地,中原各國都排斥它,不與它交往。
秦獻公在位的時候,天上連續三天降下金子。周朝的太史儋私下歎息道:“秦國的土地,原本是周朝分封出去的,分開五百多年後將會重新合並,到那時會有稱霸天下的君主出現,以金德統治天下。如今秦國天降金子,這大概就是祥瑞之兆吧?”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位,秦孝公以秦國不能被中原各國接納為恥辱。於是,他下令招攬賢才,詔令中說:“無論是賓客還是群臣,隻要有人能獻上奇謀使秦國強大,就授予他高官,封給他大的城邑。”不知道會有哪些賢臣前來應募,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