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十分寵信一個內侍,名叫繆賢,官拜宦者令,在政事上也頗能插手。有一天,有個外來的客人拿著一塊白璧來售賣,繆賢見那玉色光澤溫潤,毫無瑕疵,非常喜愛,便花了五百金將其買下,還拿給玉工鑒賞。玉工一看,大為驚訝,說道:“這可是真正的和氏璧啊!楚國丞相昭陽在一次宴會上偶然丟失了這塊璧,懷疑是張儀偷走的,把張儀打得差點丟了性命,張儀也因此去了秦國。後來昭陽懸賞千金,尋找這塊璧,可偷璧的人不敢拿出來獻給他,這塊璧就這樣沒了下落。沒想到今日竟無意中落到了您的手裡,這可是無價之寶啊,您一定要小心珍藏,千萬彆輕易給人看。”繆賢問道:“話雖如此,可這美玉為何就成了無價之寶呢?”玉工解釋道:“這塊玉放在暗處,會自然發光,能驅散塵埃,辟邪驅魅,所以叫‘夜光之璧’。要是把它放在座位旁,冬天能取暖,可替代火爐,夏天能生涼,百步之內,蒼蠅蚊子都飛不進來。它有這麼多神奇之處,其他玉石都比不上,所以才是稀世珍寶。”繆賢一試,果真如此。於是,他特製了一個寶盒,把和氏璧藏在內室的箱子裡。
很快,就有人把繆賢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報告給了趙王。趙王便向繆賢索要這塊璧,可繆賢太喜歡這塊璧了,沒有馬上獻上。趙王很生氣,借著外出打獵的機會,突然闖進繆賢家中,搜查他的屋子,找到了裝璧的寶盒,拿走了和氏璧。繆賢擔心趙王治他的罪,甚至殺了他,就想逃走。他的門客藺相如拉住他的衣服問道:“您這是要去哪兒啊?”繆賢說:“我打算逃到燕國去。”藺相如又問:“您憑什麼認為燕王會接納您,而輕易地前往燕國呢?”繆賢回答:“我以前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拉著我的手說:‘希望能和您結交。’因為有這段交情,所以我想去投奔他。”藺相如勸諫道:“您錯了!趙國強大,燕國弱小,而您又受趙王寵信,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結交。這並非是看重您,而是想通過您來討好趙王。如今您得罪了趙王,逃亡到燕國,燕國害怕趙王興師問罪,必定會把您捆綁起來,獻給趙王以表忠心,您可就危險了。”繆賢焦急地問:“那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您並沒有犯下什麼大罪,隻不過是沒有早點獻上和氏璧罷了。您要是袒露上身,背著斧锧,前去向趙王叩頭請罪,大王一定會赦免您的。”繆賢聽從了藺相如的計策,趙王果然赦免了他,沒有治罪。繆賢十分看重藺相如的智謀,把他奉為上賓。
後來,那個玉工偶然到了秦國,秦昭襄王讓他雕琢玉器,玉工便說起了和氏璧如今在趙國的事。秦王問道:“這塊璧有什麼特彆之處呢?”玉工就像之前對繆賢說的那樣,誇讚了一番和氏璧。秦王聽後,十分向往,很想見識一下這塊璧。當時,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擔任丞相,他進言說:“大王要是想見和氏璧,為什麼不用酉陽的十五座城去交換呢?”秦王驚訝地說:“十五座城,那可是我很看重的,怎麼能用來換一塊璧呢?”魏冉解釋道:“趙國畏懼秦國已經很久了!大王要是用城去換璧,趙國不敢不把璧送來,等璧到了,就把它留下。這樣,用城交換隻是個名義,得到璧才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大王何必擔心失去城池呢?”秦王聽了,十分高興,馬上寫信給趙王,派客卿胡傷為使者。信中大致寫道:
寡人對和氏璧傾慕已久,卻一直未能親眼一見。聽聞君王得到了它,寡人不敢貿然索要,願用酉陽的十五座城作為酬謝。希望君王能夠答應。
趙王收到信後,召集大臣廉頗等人商議。大家都在糾結,要是把璧給秦國,怕被秦國欺騙,到時候璧給了,城卻得不到;要是不給,又怕惹怒秦國。大臣們有的說不該給,有的說應該給,眾說紛紜,拿不定主意。李克說:“派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帶著璧前往秦國。如果秦國給了城,就把璧交給他們;要是不給城,就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這樣才是兩全之策。”趙王看著廉頗,廉頗卻低頭不語。這時,宦者令繆賢進言說:“我有個門客叫藺相如,此人勇敢且有智謀。如果要選使者去秦國,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趙王立刻讓繆賢把藺相如召來。藺相如拜見趙王之後,趙王問道:“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換我的和氏璧,先生覺得可以答應他嗎?”藺相如回答:“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璧給了秦國,城卻得不到,該怎麼辦呢?”藺相如答道:“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璧,出價很高了。如果趙國不答應交換,那理虧的就是趙國。趙國不等秦國交割城池就獻上璧,禮數已經很恭敬了。要是秦國拿了璧卻不給城,那理虧的就是秦國。”趙王接著問:“寡人想找一個人出使秦國,保護這塊璧。先生能為寡人走一趟嗎?”藺相如說:“大王要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我願意帶著璧前往。如果秦國把城給了趙國,我就把璧留在秦國;不然,我一定把璧完整地帶回趙國。”趙王聽了,十分高興,當即封藺相如為大夫,把和氏璧交給他。藺相如帶著璧,向西前往鹹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璧到了,非常高興,坐在章台之上,召集眾多大臣,宣藺相如進見。藺相如把裝璧的寶盒留下,隻用錦袱把璧包裹起來,雙手捧著,再次叩拜後,把璧獻給秦王。秦王展開錦袱,仔細觀看,隻見那璧潔白無瑕,寶光閃爍,上麵的雕鏤如同天成,毫無痕跡,果真是稀世珍寶。秦王看了許久,不停地嘖嘖讚歎。隨後,他把璧交給左右大臣,讓他們依次傳看。大臣們看完後,都紛紛下拜,高呼“萬歲”。秦王又讓內侍用錦袱重新包好璧,傳給後宮的美人把玩。過了很久,璧才被送出來,放回秦王的案幾上。藺相如在一旁等候多時,卻始終不見秦王提及用城交換的事。他心生一計,上前奏道:“這塊璧有個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便讓左右把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後,連退幾步,靠在殿柱上,瞪大眼睛,滿臉怒容,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最珍貴的寶物。大王想要得到它,寫信到趙國,我們國君召集所有大臣商議,大臣們都說:‘秦國仗著自己強大,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恐怕璧給了秦國,城卻得不到,不如不答應。’我卻認為:‘即使是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會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的君主呢?怎麼能用小人之心去揣測彆人,從而得罪大王呢?’於是,我們國君齋戒了五天,然後派我捧著璧,在朝廷上恭敬地拜送。這是對大王的敬重啊!如今大王接見我,禮節卻十分傲慢,坐著接受和氏璧,還讓左右大臣傳看,又讓後宮美人把玩,這實在是太不尊重和氏璧了。由此我知道大王沒有用城交換的誠意,所以我才把璧拿了回來。大王要是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今天就和這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我寧死也不會讓秦國得到這塊璧!”說著,藺相如拿著璧,斜眼看著柱子,做出要撞柱的樣子。秦王舍不得璧,擔心它被撞碎,連忙道歉說:“大夫彆這樣,寡人怎麼敢對趙國失信呢?”隨即召來掌管地圖的官員,拿來地圖。秦王指著地圖,從某處到某處,一共十五座城,說要劃給趙國。藺相如心裡明白,這是秦王想騙走和氏璧,並非真心實意。於是,他對秦王說:“我們國君不敢吝惜這稀世珍寶,以免得罪大王,所以在派我來時,齋戒了五天,召集所有大臣,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後才送我出發。如今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天,安排好車馬、禮器,具備相應的威嚴儀仗,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說:“好。”於是下令齋戒五天,把藺相如送到公館休息。
藺相如抱著璧回到公館,又心想:“我在趙王麵前誇下海口,說‘秦國要是不給城,我就把璧完整地帶回趙國’。如今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等他拿到璧後,要是仍然不給城,我還有什麼臉麵回去見趙王呢?”於是,他讓隨從穿上粗布衣服,扮成窮人的模樣,用布袋把璧纏在腰間,從小路偷偷逃走了。藺相如還讓人給趙王捎信說:“我擔心秦國欺騙趙國,沒有誠意給城,所以特地派隨從帶著璧從小路回到大王身邊。我甘願在秦國領罪,絕不負使命!”趙王說:“藺相如果然沒有辜負他的諾言。”
再說秦王隻是假裝齋戒,實際上並沒有真的那樣做。五天過後,秦王登上大殿,擺好禮物,讓各國使者都來參加,一同觀看接受和氏璧的儀式,想借此向各國炫耀。他讓讚禮官引領趙國使臣上殿。藺相如不慌不忙,穩步走上殿去。見過秦王後,秦王見藺相如手中沒有和氏璧,便問道:“寡人已經齋戒了五天,誠心接受和氏璧,如今使者卻沒帶著璧來,這是為何?”藺相如上奏說:“秦國從穆公以來,曆經二十多位君主,都慣用欺詐手段。從前,秦國人欺騙鄭國,孟明視欺騙晉國,近代商鞅欺騙魏國,張儀欺騙楚國,這些往事曆曆在目,秦國從來都不講信義。我今天就怕被大王欺騙,辜負了我們國君,所以已經讓隨從帶著璧從小路回趙國了。我甘願領受死罪!”秦王大怒,說:“使者說寡人不恭敬,所以寡人齋戒接受和氏璧。使者卻把璧送回趙國,這分明是在欺騙寡人!”他喝令左右上前捆綁藺相如。藺相如麵不改色,上奏道:“大王請息怒,容我一言。如今的形勢是秦國強,趙國弱,隻有秦國對不起趙國的事,絕沒有趙國對不起秦國的道理。大王要是真的想要和氏璧,就先割讓十五座城給趙國,再派一名使者,和我一起去趙國取璧,趙國怎麼敢得了城卻留下璧,背負不講信用的名聲,從而得罪大王呢?我自知欺騙大王的罪過,罪該萬死,我已經把奏書寄給我們國君了,也沒指望能活著回去。請大王用鼎鑊把我烹了吧,讓各國諸侯都知道秦國因為想要和氏璧,就誅殺趙國使者,這樣是非曲直就一目了然了。”秦王和群臣麵麵相覷,說不出話來。各國使者在一旁觀看,都為藺相如感到擔憂害怕。左右的人想要拉藺相如下去,秦王喝住他們,對群臣說:“就算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還白白背負不義的名聲,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於是,秦王厚待藺相如,以禮相送,讓他回國了。有學者讀到這裡,評論說秦人攻城略地,列國拿他們沒辦法,一塊和氏璧又何足為惜呢?藺相如的想法,隻是怕被秦王騙走和氏璧後,趙國就會被輕視,以後難以立國。倘若秦國再索要土地、貢賦,趙國就無法再拒絕了。所以他在這裡展示出趙國的實力,讓秦王知道趙國是有人才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藺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很賢能,封他為上大夫。後來,秦國終究沒有把城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秦王心裡始終對趙國耿耿於懷,又派使者邀請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相會,共結友好。趙王說:“秦國曾經在會盟中欺騙楚懷王,把他囚禁在鹹陽,直到現在,楚國人還為此傷心不已。如今又來邀請我去會盟,會不會也像對待楚懷王那樣對我呢?”廉頗和藺相如商議後說:“大王要是不去,就顯得趙國軟弱。”於是,他們一同上奏說:“臣藺相如願意保駕前往。臣廉頗願意輔佐太子留守國內。”趙王高興地說:“藺相如連和氏璧都能完好帶回,何況是保護寡人呢?”平原君趙勝上奏說:“從前宋襄公乘坐普通車輛去赴會,被楚國劫持。魯君與齊國在夾穀相會時,配備了左右司馬隨行。如今雖然有藺相如保駕,但還是請精選五千精銳士兵跟隨,以防萬一。再安排大軍,在離澠池三十裡的地方駐紮,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趙王問:“這五千精銳士兵,讓誰來做將領呢?”趙勝回答說:“我知道有個田部吏叫李牧,他是真正的將才。”趙王問:“你怎麼知道的?”趙勝說:“李牧擔任田部吏時,負責收取租稅,我家的租稅過期未交,李牧依法處置,殺了我家九個管事的人。我很生氣,責備他,李牧卻對我說:‘國家所依靠的是法律。如今要是縱容您家不奉公守法,那麼法律就會被削弱,法律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諸侯就會發兵來犯,趙國都保不住了,您又怎麼能保住自己的家呢?以您的尊貴地位,要是能奉公守法,法律得以確立,國家就會強大,您也能長久地保住富貴,這不是很好嗎?’他有這樣非凡的見識和考慮,所以我知道他可以擔任將領。”趙王於是任命李牧為中軍大夫,讓他率領五千精兵隨行護衛。平原君則率領大軍跟在後麵。廉頗把趙王送到邊境上,對趙王說:“大王前往如虎狼般的秦國,事情實在難以預料!如今我和大王約定:估算來回的路程,加上會盟的禮儀結束,最多不超過三十天。如果超過三十天您還沒回來,我就請依照楚國的先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念想。”趙王答應了。於是,趙王一行人到達澠池,秦王也到了,雙方各自住進館驛。
到了約定的日子,秦、趙兩國國君按照禮儀相見,擺下酒宴,表麵上氣氛融洽。酒喝到半醉時,秦王說道:“寡人私下聽聞趙王擅長音樂,我這裡有一把寶瑟,請趙王彈奏一曲吧。”趙王頓時漲紅了臉,但又不敢推辭。秦國的侍從將寶瑟放到趙王麵前,趙王彈奏了一曲《湘靈》,秦王不停地稱讚。彈奏結束後,秦王說:“寡人聽說趙國的始祖烈侯喜好音樂,君王您真是傳承了家族的才藝啊。”隨後,秦王回頭示意左右,召喚禦史,讓他記錄下這件事。秦國的禦史拿起筆和竹簡,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命趙王彈奏瑟。”
藺相如見狀,立刻上前說道:“趙王聽聞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我恭敬地獻上盆缶,請秦王敲擊,以此相互娛樂。”秦王一聽,頓時變了臉色,十分生氣,沒有回應。藺相如隨即拿起盛酒的瓦器,跪在秦王麵前請求,秦王還是不肯敲擊。藺相如說:“大王是仗著秦國強大嗎?如今在這五步之內,我藺相如的頸血就能濺到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喊道:“藺相如無禮!”想要上前抓住他。藺相如瞪大雙眼,大聲嗬斥,怒發衝冠,侍從們嚇得驚恐萬分,不自覺地倒退了好幾步。秦王心裡雖然不高興,但忌憚藺相如的強硬,隻好勉強敲擊了一下盆缶。藺相如這才起身,召喚趙國的禦史,也在竹簡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趙王命秦王敲擊盆缶。”
秦國的大臣們心中憤憤不平,在宴席上站出來,對趙王說:“今日趙王前來赴會,希望趙王割讓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立刻對秦王說:“禮尚往來,趙國既然進獻十五座城池給秦國,秦國也不能不回報。我們也希望秦國能把鹹陽獻給趙王,為趙王祝壽!”秦王趕忙說道:“我們兩國國君友好相會,諸位不必多言。”於是,秦王讓左右侍從繼續進酒,大家表麵上儘情歡樂,宴會這才結束。
秦國的客卿胡傷等人私下勸說秦王,要拘留趙王和藺相如。秦王卻說道:“探子來報,趙國防備十分嚴密。萬一事情不成,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秦王越發敬重趙王,與趙王相約結為兄弟,承諾永不侵犯趙國。秦王還讓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到趙國去做人質。大臣們紛紛說道:“兩國約定友好就足夠了,何必送質子呢?”秦王笑著解釋道:“趙國如今正強大,不可圖謀。不送質子,趙國就不會信任我們。趙國信任我們,兩國的友好關係才會穩固,這樣我才能專心對付韓國。”大臣們聽後,都心服口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王告彆秦王,返回趙國,剛好三十天。趙王感慨道:“我有了藺相如,就如同泰山般安穩,趙國也像九鼎般貴重。藺相如功勞最大,群臣無人能及。”於是,趙王封藺相如為上相,職位排在廉頗之上。
廉頗得知後,十分惱怒,說道:“我有攻城略地、浴血奮戰的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靠耍耍嘴皮子,就位居我之上。況且他原本隻是宦官的門客,出身低賤,我怎麼能甘心在他之下呢?要是再見到藺相如,我一定殺了他!”藺相如聽聞廉頗的這番話,每次到了上朝的時候,就借口生病不去,不願與廉頗碰麵。藺相如的門客們都覺得他膽小怕事,私下裡議論紛紛。
有一天,藺相如外出,恰好廉頗也出門了。藺相如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隊在前開道,急忙讓車夫把車駛進旁邊的小巷躲避,等廉頗的車隊過去後才出來。門客們見狀,更加氣憤,相約一起去見藺相如,勸諫道:“我們離開家鄉,拋下親人,來到您的門下,是因為您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才仰慕您、追隨您。如今您和廉將軍同朝為官,職位還在他之上,廉將軍口出惡言,您卻不予以回擊,在朝堂上躲著他,在街市上也躲著他,您為什麼這麼害怕他呢?我們都為您感到羞恥!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道:“我之所以躲避廉將軍,是有原因的,隻是諸位沒有察覺到罷了!”門客們說道:“我們見識短淺,不明白其中的緣由,請您明示。”藺相如問道:“諸位覺得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門客們都回答:“當然是秦王更厲害。”藺相如接著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嚴,天下無人敢與之抗衡,而我藺相如卻能在朝堂上大聲斥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才能平庸,難道會唯獨害怕廉將軍嗎?隻是我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如今如果我們兩人像兩隻老虎一樣爭鬥起來,勢必不能同時生存,秦國一旦得知,必定會趁機侵犯趙國。我之所以忍辱退讓,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將個人的恩怨放在次要位置啊。”門客們聽後,這才心悅誠服。
沒過多久,藺相如的門客和廉頗的門客,有一天在酒館中不期而遇,雙方為了座位發生爭執。藺相如的門客說:“我們主人因為國家的緣故,對廉將軍一再謙讓,我們也應該體諒主人的心意,讓著廉將軍的門客。”然而,廉頗的門客卻越發驕橫。
河東人虞卿遊曆到趙國,聽聞藺相如門客轉述藺相如的話,便去遊說趙王,說道:“大王如今的重臣,不就是藺相如和廉頗嗎?”趙王回答:“沒錯。”虞卿又說:“我聽說前代的大臣們,相互協作,恭敬和睦,共同治理國家。如今大王倚重的兩位重臣,卻讓他們彼此對立,這可不是國家的福氣啊。藺相如越是謙讓,廉頗卻越不能體諒他的苦心;廉頗越發驕橫,藺相如卻不敢去挫他的銳氣。在朝堂上,他們有事不共同商議;作為將領,遇到危急情況也不相救,我私下裡為大王感到擔憂!請讓我去調解廉頗和藺相如的關係,為大王分憂。”趙王說:“好。”
虞卿前去拜見廉頗,先是稱讚了他的功勞,廉頗聽後十分高興。虞卿接著說:“論功勞,沒有人能比得上將軍您。但論度量,還得推崇藺相如。”廉頗一聽,頓時生氣地說:“他不過是個靠耍嘴皮子獲取功名的懦夫,有什麼度量可言?”虞卿說:“藺相如可不是懦弱之人,他的見識非常深遠。”接著,虞卿轉述了藺相如對門客說的那番話,並且說道:“將軍您如果不想在趙國立足也就罷了,如果想在趙國立足,而兩位大臣一個謙讓,一個相爭,恐怕盛名最終不會落在將軍您身上啊。”
廉頗聽後,十分慚愧,說道:“如果沒有先生您的這番話,我都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我和藺相如相比,差得太遠了。”於是,廉頗讓虞卿先去藺相如那裡表達自己的歉意,自己則袒露上身,背著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家門口請罪,說道:“我心胸狹隘,不知道相國您能如此寬容,我就算死也無法贖罪!”說著,便長跪在庭院中。藺相如趕忙快步走出,將廉頗扶起,說道:“我們二人一同侍奉國君,都是國家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深感榮幸,何必行此大禮呢?”廉頗說:“我性情粗暴,承蒙您的寬容,真是慚愧至極!”說著,兩人激動得流下淚來。藺相如也跟著落淚。廉頗說:“從今往後,我願與您結為生死之交,就算砍頭也不會改變!”廉頗先下拜,藺相如也回拜。隨後,兩人擺下酒宴,熱情款待彼此,儘歡而散。後世所說的“刎頸之交”,指的就是他們二人。有位無名詩人曾寫詩道:
引車趨避量誠洪,肉袒將軍誌亦雄;
今日紛紛競門戶,誰將國計置胸中!
趙王賞賜給虞卿黃金百鎰,封他為上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秦國的大將軍白起擊敗楚軍,收複郢都,設置南郡。楚頃襄王戰敗逃走,向東退保陳地。秦國大將魏冉又攻取黔中,設置黔中郡,楚國因此更加衰弱。於是,楚國派太傅黃歇陪同太子熊完到秦國做人質,請求講和。
白起等人又攻打魏國,一直打到大梁。魏國派大將暴鳶迎戰,結果戰敗,四萬士兵被殺,魏國隻好獻上三座城池求和。秦國封白起為武安君。不久,客卿胡傷再次攻打魏國,擊敗魏國將領芒卯,奪取南陽,設置南陽郡。秦王把南陽賞賜給魏冉,封號為穰侯。之後,秦王又派胡傷率領二十萬大軍討伐韓國,圍攻閼與。韓厘王派使者向趙國求救。
趙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議:“韓國,我們該不該救?”藺相如、廉頗、樂乘都說:“閼與道路艱險又狹窄,救援不太方便。”平原君趙勝則說:“韓國和魏國就像嘴唇和牙齒一樣,相互依存,如果不救,秦軍轉頭就會攻打趙國!”趙奢則沉默不語。趙王單獨詢問他,趙奢回答說:“道路艱險狹窄,就好比兩隻老鼠在洞穴中爭鬥,勇敢的將領才能取勝。”趙王於是挑選了五萬大軍,讓趙奢率領去救援韓國。
趙奢率領軍隊出了邯鄲東門三十裡後,傳令安營紮寨。一切安排妥當後,他又發布命令:“凡是談論軍事的,一律斬首!”之後,趙奢就關閉營門,高枕無憂地躺著,軍中一片寂靜。秦軍擂鼓呐喊,整軍列陣,聲音震天動地,就連閼與城中的屋瓦都被震動了。一名軍吏前來報告秦軍的情況……趙奢認為他違反了軍令,立刻將他斬首示眾。就這樣,趙奢的軍隊停留了二十八天,沒有繼續前進,每天隻是派人加固營壘,深挖壕溝,做出堅守自保的架勢。
秦國將領胡傷聽說趙國派了救兵,卻一直不見救兵到來,便再次派間諜去打探,間諜回報說:“趙國果然派了救兵,領軍的是大將趙奢。他們出了邯鄲城三十裡後,就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了。”胡傷不太相信,又派自己親近的侍從直接進入趙軍營地,對趙奢說:“秦軍攻打閼與,很快就要拿下了,將軍要是能作戰,就趕緊過來!”趙奢說:“我們國君因為鄰國告急,派我來防備秦軍,我怎麼敢和秦軍作戰呢?”接著,趙奢準備了豐盛的酒食款待秦國使者,還讓他在營地四處查看。秦國使者回去後,向胡傷報告,胡傷聽後十分高興,說:“趙軍離開本國才三十裡,就堅守營壘不前進,還不斷加固營壘,自保之意明顯,已經沒有作戰的意圖了,閼與肯定會被我們拿下。”於是,胡傷不再防備趙國軍隊,一門心思攻打韓國。
趙奢送走秦國使者後,大約過了三天,估計使者已經回到秦軍營地,便下令挑選一萬名擅長射箭、慣於作戰的騎兵作為前鋒,大軍跟在後麵,士兵們口中銜著枚,卷起鎧甲,日夜兼程。經過兩天一夜,趙軍到達韓國境內,在距離閼與城十五裡的地方,再次安營紮寨。胡傷得知後,十分惱怒,留下一半兵力繼續圍城,調集所有老營的兵力,前來迎戰。
趙軍中有個軍士叫許曆,寫了一個竹簡,上麵寫著“請諫”二字,跪在營前。趙奢覺得很奇怪,下令取消之前“談論軍事者斬”的命令,召見許曆,問道:“你想說什麼?”許曆說:“秦軍沒想到趙軍會突然到來,他們來勢洶洶。元帥一定要集中兵力,加強陣勢,以防秦軍衝擊,不然必定會失敗。”趙奢說:“好。”隨即傳令列陣等待秦軍。許曆又說:“《兵法》上說:‘占據有利地形者勝。’閼與的地勢,北山最高,而秦軍將領卻不知道占據,這是留給元帥您的,應該趕緊占領北山。”趙奢又說:“好。”當即命令許曆率領一萬士兵,占領北山嶺。這樣,秦軍的一舉一動,趙軍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胡傷的軍隊趕到後,就來爭奪北山。北山山勢崎嶇,秦軍中有幾個膽大的衝上前去,都被趙軍的飛石擊傷。胡傷氣得暴跳如雷,指揮士兵四處尋找上山的路。突然,鼓聲大作,趙奢率領軍隊殺到,胡傷命令分兵抵抗。趙奢將一萬名弓箭手分成兩隊,左右各五千人,向秦軍亂箭齊發。許曆則率領一萬人從山頂上順勢殺下,喊殺聲如雷,趙軍前後夾攻。秦軍被殺得丟盔棄甲,四處逃竄,大敗而逃。胡傷的戰馬失足摔倒,他差點被趙軍俘虜,幸好遇到兵尉斯離率領軍隊及時趕到,拚死將他救出。趙奢追擊了五十裡,秦軍根本無法紮營抵抗,隻能往西逃竄,閼與之圍就這樣被解除了。
韓厘王親自犒勞趙軍,寫信向趙王致謝。趙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藺相如、廉頗相當。趙奢還舉薦許曆,稱讚他有才能,趙王便任命許曆為國尉。
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喜歡談論兵法,家中所藏的《六韜》《三略》等兵書,他看一遍就能記住。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軍事,指點江山,目中無人,就連趙奢也難不倒他。他的母親很高興,說:“有這樣的兒子,真可謂是將門出虎子啊!”然而,趙奢卻憂心忡忡,一臉嚴肅地說:“趙括不能擔任將領。趙國不任用趙括,那是國家的福氣啊!”母親不解地問:“趙括把您的兵書都讀完了,他談論軍事時,自認為天下無人能及,你卻說他‘不可為將’,這是為什麼呢?”趙奢解釋道:“趙括自認為天下無人能比,這正是他不能為將的原因。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小心翼翼,廣泛征求眾人的意見,還擔心會有疏漏;而趙括卻把戰爭說得輕而易舉!如果他掌握了兵權,必定會剛愎自用,彆人的忠言和良策根本聽不進去,他帶兵打仗,必定會失敗。”母親把趙奢的話告訴趙括,趙括卻不以為然,說:“父親年紀大了,膽子變小了,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兩年後,趙奢病重,他對趙括說:“戰爭充滿凶險,這是古人早就告誡過的。你父親我擔任將領多年,直到今天才避免了戰敗的恥辱,死也能瞑目了。你不是當將領的料,千萬不要妄居其位,敗壞家門!”接著,他又叮囑趙括的母親:“日後如果趙王征召趙括為將,你一定要把我的遺命告訴他,讓他推辭。兵敗辱國,可不是小事啊!”說完,趙奢就去世了。趙王念及趙奢的功勞,讓趙括繼承了馬服君的職位。不知道後來又會發生什麼事,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