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翦退軍十裡後,下令深挖戰壕、高築壁壘,分兵把守險要之處,嚴禁出戰。同時,他派出兩萬軍隊,前去支援桓齮和王賁,催促他們儘快建功。樊於期連日來都派出精銳部隊出戰,可秦兵始終不應戰。樊於期認為王翦膽怯,正打算商議分兵去救援長子、壺關兩處,這時,偵察騎兵突然來報:“長子、壺關二城已被秦兵攻下!”樊於期大驚失色,隻好在城外紮營,以此安撫長安君成嶠。
再說桓齮和王賁得知王翦移營到伏龍山,便率軍前來拜見,說:“兩座城池都已收複,我們分兵設防,諸事都已安排妥當。”王翦十分高興,說道:“屯留如今孤立無援了!隻要擒獲樊於期,此事便可了結。”話還沒說完,守營的士兵前來報告:“將軍辛勝奉秦王之命前來,已經在營外等候。”王翦將辛勝迎入帳中,詢問他的來意。辛勝說:“一來,秦王念軍士們作戰辛苦,命我送來犒賞之物;二來,秦王對樊於期恨之入骨,傳話給將軍,必須將樊於期活捉,親手用劍砍下他的頭顱,以解心頭之恨!”王翦說:“將軍此次前來,正好派上用場。”於是,王翦用帶來的物品犒賞三軍。之後,他下達命令,讓桓齮、王賁各率一軍,分彆在左右設下埋伏,又讓辛勝帶領五千人馬前去挑戰,自己則率領大軍準備攻城。
再說成嶠得知長子、壺關二城失守,急忙派人召樊於期入城商議。樊於期說:“就在這一兩天內,我們與秦軍決一死戰。如果戰敗,我就與王子您向北逃往燕、趙兩國,聯合諸侯,共同誅殺偽主,以安定社稷。”成嶠說:“將軍務必小心行事。”樊於期回到本營,偵察騎兵來報:“秦王新派將軍辛勝前來挑戰。”樊於期說:“無名小卒,我先除掉他。”於是,他率軍開營迎戰。雙方剛交戰幾個回合,辛勝便佯裝敗退。樊於期仗著自己勇猛,一路追擊,大約前行了五裡地,桓齮、王賁兩路伏兵突然殺出,樊於期大敗。他急忙收兵回撤,卻發現王翦的軍隊已經布滿城下。樊於期奮起神威,殺開一條血路,城中士兵打開城門,接應他入城。王翦合兵將城圍住,攻勢十分猛烈。樊於期親自巡查城牆,日夜不倦。
楊端和在城中,見局勢危急,便趁著夜色求見長安君成嶠,聲稱有機密要事相告。成嶠見是舊日門下的賓客,便欣然將他喚入。楊端和請成嶠屏退左右,然後說道:“秦國的強大,您是知道的。即便是六國聯合,也難以取勝。您卻想用一座孤城與之抗衡,這必然沒有勝算。”成嶠說:“是樊於期說當今秦王並非先王親生,才誘導我做出此舉,這並非我的本意。”楊端和說:“樊於期不過是逞匹夫之勇,不顧成敗,想讓您做這僥幸之事。如今他發布檄文到各郡縣,卻無人響應。而王將軍攻城又如此急迫,城破之後,您將如何保全自己呢?”成嶠說:“我想逃往燕、趙兩國,聯合各國,您覺得可行嗎?”楊端和說:“聯合各國之事,趙肅侯、齊湣王、魏信陵君、楚春申君都曾嘗試過,可剛聯合就解散了,顯然此事難以成功。六國之中,誰不畏懼秦國?您所在的國家,秦國隻要派一個使者去問責,他們就會將您捆綁起來獻給秦國,您還能指望活命嗎?”成嶠說:“那您為我出出主意,該怎麼辦呢?”楊端和說:“王將軍也知道您是受樊於期引誘,他有一封密信,托我轉交給您。”於是,他將信呈上。
成嶠打開信,隻見上麵大致寫道:您是秦王的親弟弟,身份尊貴,受封侯爵。為何要聽信毫無根據的話,去做這危險的事,自取滅亡呢?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挑起事端的是樊於期,您若能斬下他的首級,到軍前獻上,主動認罪,我定會保奏,秦王必定會饒恕您。倘若遲疑不決,後悔就來不及了!
成嶠看完信,流著淚說:“樊將軍是忠直之士,我怎麼忍心殺他呢?”楊端和歎息道:“您這就是婦人之仁啊!如果您不聽從,我就隻能告辭了。”成嶠說:“您暫且留下來陪我,不要遠離,您說的事,容我再慢慢考慮。”楊端和說:“希望您不要泄露我的話。”
第二天,樊於期駕車來見成嶠,說:“秦兵勢力強盛,人心惶惶,這城早晚都會失守。希望能與王子您出城,前往燕、趙兩國避難,再做長遠打算。”成嶠說:“我的宗族都在鹹陽,如今遠避他國,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接納我們?”樊於期說:“各國都深受秦國殘暴之苦,怎麼會不接納我們呢?”正說著,外麵傳來報告:“秦兵在南門挑戰。”樊於期多次催促道:“王子,您現在不走,以後就出不去了。”成嶠猶豫不決。樊於期無奈,隻得手持長刀登上戰車,駛出南門,再次與秦兵交戰。楊端和勸說成嶠登上城樓觀戰。隻見樊於期苦戰許久,秦兵卻越來越多,他漸漸抵擋不住,隻得奔回城下,高聲呼喊:“開門!”這時,楊端和手持寶劍,站在成嶠身旁,厲聲說道:“長安君已經決定全城歸降了!樊將軍請自便。有誰敢開門,格殺勿論!”說著,他從袖中拿出一麵旗幟,上麵寫著一個“降”字。左右的人都是楊端和的親戚,便將降旗升起,此事已不由成嶠做主,成嶠隻能暗自垂淚。樊於期歎口氣說:“這小子不值得輔佐!”秦兵將樊於期重重包圍,因為秦王有令,要將他活捉,所以不敢放冷箭。樊於期再次殺開一條血路,朝著燕國的方向逃去。王翦追趕不及。楊端和讓成嶠打開城門,迎接秦兵入城。之後,成嶠被幽禁在公館,楊端和派辛勝前往鹹陽報捷,同時請示如何處置長安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秦太後摘掉簪子,為長安君請罪,請求免他一死,還轉而求呂不韋幫忙說情。秦王政憤怒地說:“反賊不殺,其他骨肉都會謀反!”於是,他派遣使者傳令給王翦,讓他在屯留將成嶠斬首示眾。凡是跟隨成嶠的軍吏,全部處斬。城中百姓也全部被遷徙到臨洮。同時,秦王政還懸賞捉拿樊於期:“有能將他擒獲獻上的,賞賜五座城池。”使者來到屯留,宣讀秦王的命令。成嶠得知自己未被赦免,便在館舍中自縊身亡。王翦仍然砍下他的首級,懸掛在城門上。軍吏中被處死的有好幾萬人。百姓被遷徙後,城中變得空無一人。這是秦王政七年發生的事。)髯翁為此賦詩:
非種侵苗理合鋤,萬全須看勢何如?
屯留困守終無濟,罪狀空傳一紙書。
此時,秦王政已經長大成人,身高八尺五寸,英偉不凡,資質聰慧,誌氣高遠,凡事都能自己做主,不再完全聽從太後和呂不韋的安排。平定長安君之亂後,他便謀劃著為蒙驁報仇,召集眾臣商議攻打趙國。剛成君蔡澤進言說:“趙國是燕國的世仇,燕國依附趙國並非本意。我請求出使燕國,讓燕王派太子來秦國做人質,向秦國稱臣,以此孤立趙國。然後,我們與燕國一同攻打趙國,這樣就能擴大河間之地,這可是莫大的利益。”秦王覺得有道理,便派蔡澤前往燕國。
蔡澤對燕王說:“燕、趙都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與趙國一戰,栗腹戰死,再戰,劇辛身亡。大王您忘記這兩次戰敗的仇恨,卻與趙國合作,向西對抗強大的秦國。若戰勝,利益歸趙國;若戰敗,災禍卻由燕國承擔。這麼為燕國考慮,實在是失策啊。”燕王說:“我並非甘心與趙國合作,隻是實力不敵,無奈之舉啊。”蔡澤說:“如今秦王想要報複五國合縱攻秦之仇,我私下認為,燕國與趙國是世仇,燕國參與合縱,恐怕也是身不由己。大王若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以此表明您對我的信任,再請求秦國派一位大臣來做燕國的相國,那麼燕、秦兩國的交情,就會像膠漆一樣牢固。兩國合力,要向趙國報仇雪恨就不難了。”燕王聽從了他的建議,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並請求秦國派一位大臣來擔任燕國相國。
呂不韋打算派張唐前往燕國,讓太史占卜,結果大吉。可張唐卻托病不肯前往。呂不韋親自駕車去請,張唐推辭說:“我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我恨之入骨。如今前往燕國,必定要經過趙國,我不能去。”呂不韋再三強求,張唐卻堅決不從。
呂不韋回到府中,獨自坐在堂上,滿心鬱悶。他的門下有個叫甘羅的門客,是甘茂的孫子,當時年僅十二歲。甘羅見呂不韋臉色不悅,便上前問道:“您心中有什麼事?”呂不韋說:“小孩子懂什麼,也來問我?”甘羅說:“作為門下的門客,就是要為您分憂解難。您有心事卻不讓我知道,我就算想為您效力,也無從下手啊。”呂不韋說:“我之前派剛成君出使燕國,燕太子丹已經來做人質了。現在想讓張唐去燕國做相國,占卜結果很吉利,可他卻堅決不肯去,我就是為這事煩惱。”甘羅說:“這是小事,您怎麼不早說?我去勸說他。”呂不韋生氣地連連嗬斥:“去去去!我親自去請都請不動,你一個小孩子能說得動他?”甘羅說:“從前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今年十二歲,比項橐還大五歲。您讓我去試試,若不成功,再嗬斥我也不遲。您怎麼能輕視天下的賢能之士,這麼輕易就給人臉色看呢?”呂不韋覺得他的話很奇特,便改變臉色,向他道歉說:“小孩子,你若能讓張唐前往,事情辦成後,我就把我的職位讓給你。”甘羅高興地告辭,前往拜見張唐。
張唐雖然知道甘羅是文信侯的門客,但見他年紀小,便輕視他,問道:“你找我有什麼事?”甘羅說:“我是來吊唁您的!”張唐說:“我有什麼事值得你吊唁?”甘羅說:“您覺得自己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如何?”張唐說:“武安君向南挫敗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震燕、趙兩國,攻城略地,不計其數,我的功勞不及他的十分之一。”甘羅又問:“那麼,應侯範雎在秦國掌權時,與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張唐說:“應侯不如文信侯權力大。”甘羅說:“您明知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張唐說:“這我怎麼會不知道。”甘羅說:“從前應侯想派武安君攻打趙國,武安君不肯去,應侯一怒之下,武安君就被趕出鹹陽,死在了杜郵。如今文信侯親自請您去燕國做相國,您卻不肯去。武安君因為不聽應侯的話而不容於應侯,您覺得文信侯會容得下您嗎?您的死期不遠了。”張唐聽後,驚恐萬分,連忙道謝說:“小孩子,多虧你提醒我!”於是,他通過甘羅向呂不韋請罪,當天就開始收拾行裝。
張唐即將出發時,甘羅對呂不韋說:“張唐聽了我的話,不得已才前往燕國,但他心裡肯定害怕趙國。希望您能借給我五輛馬車,讓我為張唐先去通報趙國。”呂不韋已經見識到甘羅的才能,便進宮對秦王說:“甘茂的孫子甘羅,年紀雖小,但他是名家之後,非常聰慧善辯。之前張唐稱病不肯去燕國做相國,甘羅一番勸說,他就同意了。現在甘羅又請求先去通報趙王,希望大王能派他去!”秦王宣甘羅入宮覲見,隻見甘羅身高才五尺,眉目清秀如畫,秦王頓時心生歡喜,問道:“小孩子,你見了趙王打算怎麼說?”甘羅回答說:“觀察他的喜怒,見機行事。言語就像波浪一樣,隨風而變,不能事先確定。”秦王便賜給他十輛好車,一百名仆從,讓他們跟隨甘羅出使趙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悼襄王已經聽說燕、秦兩國交好,正擔心兩國合謀攻打趙國,忽然聽說秦國使者到來,喜出望外,便親自出城二十裡迎接甘羅。見到甘羅年紀這麼小,他暗暗稱奇,問道:“從前為秦國打通三川之路的也是甘氏,他是先生的什麼人?”甘羅說:“那是我的祖父。”趙王又問:“先生今年多大了?”甘羅回答說:“十二歲。”趙王說:“秦國朝廷中沒有年長的人可以出使嗎?怎麼派你這個小孩子來?”甘羅說:“秦王用人,各儘其能。年長的人承擔大事,年幼的人承擔小事。我年紀最小,所以就被派來出使趙國了。”趙王見他言辭灑脫,又暗暗稱奇,問道:“先生屈尊來到敝國,有什麼指教?”甘羅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了嗎?”趙王說:“聽說了。”甘羅又問:“大王聽說張唐要去燕國做相國了嗎?”趙王說:“也聽說了。”甘羅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張唐去燕國做相國,說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兩國相互信任,趙國就危險了!”趙王問:“秦國為什麼要親近燕國?”甘羅說:“秦國親近燕國,是想一起攻打趙國,擴大河間之地。大王不如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以擴大河間之地,我會向我們國君進言,阻止張唐前往燕國,斷絕與燕國的友好關係,轉而與趙國交好。以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秦國又不救援,這樣趙國得到的,難道僅僅是五座城池嗎?”趙王聽後十分高興,賞賜給甘羅黃金百鎰,白璧二雙,並將五座城池的地圖交給他,讓他回去向秦王複命。
秦王高興地說:“河間之地,多虧了這小孩子才得以擴大!這小孩子的智慧,遠超他的年齡。”於是,秦王下令停止派張唐前往燕國,張唐也十分感激甘羅。趙國聽說張唐不去燕國了,知道秦國不會幫助燕國,便命令龐暖、李牧合兵攻打燕國,奪取了上穀三十座城池,趙國得到十九座,將其中十一座送給了秦國。秦王封甘羅為上卿,還將之前封給甘茂的田宅賞賜給他。如今民間傳說甘羅十二歲做丞相,說的就是這件事。有詩為證:
片言納地廣河間,上穀封疆又割燕;
許大功勞出童子,天生智慧豈因年?
又有詩寫道:
甘羅早達子牙遲,遲早窮通各有時;
請看春花與秋菊,時來自發不愆期。
燕太子丹在秦國,聽說秦國背叛燕國與趙國交好,如坐針氈,想要逃回燕國,又擔心出不了函穀關,於是便與甘羅結交為朋友,希望借助他的智謀,謀劃回燕國的計策。忽然有一天晚上,甘羅夢見一個身穿紫衣的官吏拿著天符前來,說:“奉上帝之命,召你回歸天上。”於是,甘羅無疾而終。如此高才卻英年早逝,實在可惜!燕太子丹也隻能繼續留在秦國了。
話分兩頭。呂不韋曾憑借某些手段,在莊襄王去世後,深受太後寵信,得以自由出入宮廷,行事向來毫無顧忌。然而,隨著秦王嬴政逐漸長大,展現出英明過人的特質,呂不韋開始心生畏懼。但太後的情感需求愈發強烈,時常宣召他前往甘泉宮。呂不韋擔心有朝一日事情敗露,災禍殃及自身,便想找個人替代自己。他思索著能令太後滿意的人選,卻一時難以尋得。後來聽聞市井中有個叫嫪毐的人,有某些方麵的特殊聲名,當地一些行為不檢點的女子爭著與他往來。秦地習俗,將沒有操守的人稱作“毐”,所以大家都叫他嫪毐。嫪毐曾犯過與男女之事相關的罪行,呂不韋設法赦免了他,將他留在府中做舍人。
秦地有個風俗,農事結束後,國內會舉辦三天娛樂活動,以緩解民眾勞作的辛苦。這期間,各種表演節目任由人們安排,隻要有一技之長,都能在此展示。呂不韋讓人用桐木製作了一個車輪,讓嫪毐以其特殊之處穿過桐輪,車輪轉動而他的身體並無損傷,街市上的人見了都忍不住掩口偷笑。太後聽聞此事,私下向呂不韋詢問,言語間似乎流露出羨慕之意。呂不韋見狀說:“太後想見見這個人嗎?我可以把他引薦給您。”太後微笑著沒有回答,過了許久才說:“你是在開玩笑吧?他是外臣,怎麼能進入內宮呢?”呂不韋說:“我有個辦法。讓人揭發他過去的罪行,判他腐刑。太後給行刑者送上厚禮,讓他們假裝閹割,之後以宦官的身份進宮侍奉,這樣就能長久相伴了。”太後聽後十分高興,說道:“這個計策妙極了!”隨後拿出百金交給呂不韋。呂不韋秘密召見嫪毐,把計劃告訴了他。嫪毐生性風流,欣然覺得這是難得的機遇。
呂不韋果然派人揭發嫪毐之前的相關罪行,判了腐刑。同時,他用百金賄賂主管刑罰的官吏,用驢的生殖器及其他動物的血,偽裝成閹割的樣子,拔掉嫪毐的胡須眉毛。行刑者故意將驢的生殖器展示給周圍人看,大家都以為這就是嫪毐的。消息傳開,聽聞之人無不感到驚訝。嫪毐偽裝成宦官模樣後,便混入內侍之中被送進了宮。太後將他留在宮中侍奉。夜晚讓他侍寢,一試之下,太後十分滿意,認為他比呂不韋強了許多。第二天,太後重重賞賜了呂不韋,以酬謝他的功勞。呂不韋這才慶幸自己得以脫身。此後,太後與嫪毐相處如同夫妻一般。不久,太後懷孕了,她擔心生產時無法隱瞞,便假裝生病,讓嫪毐花錢賄賂占卜之人,讓其謊稱宮中鬨鬼,需要到西方二百裡之外躲避災禍。秦王嬴政本就對呂不韋的事情有所懷疑,也希望太後能離得遠些,斷絕他們的往來,於是說:“雍州在鹹陽西邊二百多裡,那裡從前的宮殿都還在,太後可以住在那裡。”於是,太後帶著嫪毐前往雍城。到了雍城的舊宮殿,名為大鄭宮,嫪毐與太後更加親密,無所顧忌。兩年時間裡,太後接連生下兩個兒子,他們修建密室將孩子藏起來撫養。太後還私下與嫪毐約定,日後秦王去世,就立他們的兒子為秦王。外麵漸漸有人知曉此事,但沒人敢聲張。太後上奏說嫪毐代替秦王侍奉自己有功,請求賜給他土地。秦王遵從太後的命令,封嫪毐為長信侯,把山陽之地賜給了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嫪毐驟然富貴,變得愈發肆意妄為。太後每天對他賞賜無數,宮室、車馬、田獵、遊戲等,隻要他想要的,無不滿足,宮中大小事務,都由嫪毐決定。嫪毐蓄養了數千名家仆,那些想求官顯達、願意做他舍人的賓客,又有一千多人。他還賄賂結交朝廷權貴,作為自己的黨羽,趨炎附勢之人紛紛依附於他,其聲勢反而超過了文信侯呂不韋。
秦王政九年春天,天空出現彗星,彗尾橫貫天空。太史占卜後說:“國家將有兵變發生。”當初秦襄公建立鄜畤祭祀白帝,後來秦德公遷都到雍城,便在雍城設立了祭天的祭壇,秦穆公又建立了寶夫人祠,每年都進行祭祀,這逐漸成為慣例。後來秦國雖然再次遷都到鹹陽,但這個規矩並未廢除。太後居住在雍城,秦王政每年都會在郊祀之時前往雍城朝見太後,並舉行祭祀大典,期間會在祈年宮停留。這一年春天又到了郊祀的時期,恰逢彗星出現的變故。臨行前,秦王政讓大將王翦在鹹陽炫耀兵力三天,自己則與尚父呂不韋留守都城。桓齮率領三萬士兵駐紮在岐山,之後秦王政才起駕前往雍城。當時秦王政二十六歲,還未舉行冠禮。太後下令在德公之廟為秦王政舉行冠禮,秦王政佩劍,並賞賜百官連續五天大擺宴席。太後也與秦王在大鄭故宮設宴歡慶。
或許是嫪毐享福太多,注定要生出變故。嫪毐與身邊的權貴們賭博飲酒,到了第四天,嫪毐與中大夫顏泄賭博接連失利,喝醉之後,他又要求重新開局。顏泄也喝醉了,沒有答應。嫪毐直接上前揪住顏泄,扇了他耳光。顏泄毫不示弱,也扯掉了嫪毐的冠纓。嫪毐極為憤怒,瞪大眼睛大聲嗬斥道:“我是當今秦王的假父!你這個窮小子,怎敢和我對抗?”顏泄十分害怕,趕緊跑了出去,恰好遇到秦王政從太後那裡飲酒出來。顏泄立刻伏地叩頭,哭著請求秦王賜死自己。秦王政心思縝密,沒有立刻表態,隻是讓左右侍從將顏泄扶到祈年宮,之後才詢問情況。顏泄將嫪毐扇自己耳光以及自稱假父的事情詳細說了一遍,還上奏道:“嫪毐實際上並非宦官,他是假裝受了腐刑,私下侍奉太後,如今太後已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就藏在宮中,他們不久後便打算篡奪秦國的江山。”秦王政聽後,勃然大怒,秘密派人拿著兵符去召桓齮,讓他帶兵趕往雍城。有內史肆、佐弋竭二人,平日裡收受太後和嫪毐的錢財,是嫪毐的死黨,得知此事後,急忙跑到嫪毐府中告知。
嫪毐此時酒已醒,大驚失色,連夜前往大鄭宮求見太後,將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她,並說:“如今之計,隻有趁著桓齮的軍隊還未趕到,把宮中的騎兵、侍衛以及賓客、舍人全部發動起來,攻打祈年宮,殺掉當今秦王,我們夫妻二人或許還能保全。”太後說:“宮中的騎兵怎會聽我的命令呢?”嫪毐說:“希望能借用太後的玉璽,當作禦璽使用。假稱‘祈年宮有賊,秦王有令,召集宮騎前去救駕’,他們應該不會不聽從。”太後此時也沒了主意,說道:“那就按你說的做吧。”於是將玉璽交給了嫪毐。嫪毐偽造秦王的禦書,蓋上太後的璽印,四處召集宮騎、侍衛他自己府中的賓客、舍人自然不用說),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集結完畢。嫪毐與內史肆、佐弋竭分彆率領眾人,包圍了祈年宮。
秦王政登上高台,詢問各軍前來犯駕的原因。眾人回答說:“長信侯傳話說行宮有賊,特來救駕。”秦王說:“長信侯就是賊!宮中哪裡有賊?”宮騎、侍衛等人聽了,一半人散去;另一半膽子大的,便反戈與嫪毐的賓客、舍人展開戰鬥。秦王下令:“有能生擒嫪毐的,賞賜百萬錢財;殺死嫪毐並獻上首級的,賞賜五十萬錢財;得到一個逆黨首級的,賜爵一級;即便是地位低下的奴仆,賞格也相同。”於是,宦官以及馬夫等人,都拚死出戰。百姓聽說嫪毐造反,也紛紛拿著棍棒前來助力。嫪毐的賓客、舍人戰死了數百人。嫪毐兵敗,奮力殺開東門逃走,正好遇到桓齮的大軍,被當場活捉,內史肆、佐弋竭等人也一同被擒,被交給獄吏審訊。
秦王政親自前往大鄭宮搜查,在密室中找到了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命左右侍從將他們裝在布袋子裡摔死。太後心中暗自悲痛,卻不敢出麵營救,隻能閉門流淚。秦王政最終也沒有去朝見太後,直接回到了祈年宮。因為太史占星的預言應驗了,秦王政賞賜他十萬錢。獄吏獻上嫪毐的供詞,上麵寫道:“嫪毐假裝受腐刑入宮,都是文信侯呂不韋的計謀。同謀死黨有內史肆、佐弋竭等,共二十多人。”秦王下令將嫪毐在東門之外車裂,夷滅其三族。內史肆、佐弋竭等人都被斬首示眾。那些參與叛亂、與秦軍格鬥的賓客、舍人,全部被處死;即便沒有參與叛亂謀劃的,也被遠遠地遷徙到蜀地,一共遷了四千多家。太後因用玉璽幫助逆黨,不配再做國母,秦王削減了她的俸祿,將她遷到棫陽宮居住這是離宮之中最小的一座),還派三百士兵看守,凡是有人出入,必定嚴加盤查。此時的太後,如同囚犯一般,實在是顏麵掃地。
秦王政平定了嫪毐之亂後,回到鹹陽。尚父呂不韋因懼怕獲罪,假裝生病,不敢前去謁見。秦王想要一並誅殺他,便詢問群臣的意見。群臣中很多人與呂不韋有交情,都說:“呂不韋扶持先王登基,對國家有大功;況且嫪毐之事未經當麵質證,虛實難以確定,不應讓呂不韋連坐。”秦王於是赦免了呂不韋,沒有誅殺他,但免去了他的相國之位,收回了他的印綬。桓齮因擒獲反賊有功,得到加封晉級。這一年夏天四月,天氣突然變得極為寒冷,降下霜雪,很多百姓被凍死。民間紛紛議論:“秦王遷走太後,不認母親,所以才有這種異常天象。”大夫陳忠進諫說:“天下沒有不認母親的兒子,應該將太後迎回鹹陽,以儘孝道,或許這樣能讓天象恢複正常。”秦王大怒,下令剝去陳忠的衣服,將他放在蒺藜上,用棍棒打死,還把他的屍體陳列在宮闕之下,並張貼告示:“有敢因太後之事前來進諫的,就照這樣處置!”然而,秦國的大臣們仍然相繼前來進諫。不知他們能否打動秦王,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