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國大夫陳忠死後,前來進諫的大臣接連不斷,秦王嬴政總是將他們誅殺,把屍體陳列在宮闕之下。前前後後一共誅殺了二十七人,屍體堆積如山。當時,齊王建前來秦國朝見,趙悼襄王也一同抵達,眾人在鹹陽宮設宴歡聚。然而,當他們看到宮闕下的死屍,詢問緣由後,無不暗自歎息,私下議論秦王的不孝。
此時,滄州人茅焦恰好遊曆到鹹陽,住在旅店裡。同屋的人偶然談及此事,茅焦憤怒地說:“兒子囚禁母親,這簡直是天地顛倒啊!”他讓旅店主人準備熱水,說道:“我要沐浴,明天一早去宮門向秦王進諫。”同屋的人笑著說:“那二十七個人,可都是秦王平日裡親近信任的大臣,他們進言都不被聽從,轉眼間就丟了性命,難道還缺你一個平民百姓嗎?”茅焦說:“如果進諫的人到二十七人就停止了,那秦王可能就真的不會再聽了;但要是二十七人之後還有人繼續進諫,秦王聽不聽可就不一定了。”同屋的人都笑話他愚蠢。
第二天清晨五更,茅焦向旅店主人要了飯,飽餐一頓。主人拉著他的衣服勸阻,茅焦掙脫衣服就離開了。一同住宿的人料想他必死無疑,便商量著瓜分他的衣物行囊。
茅焦來到宮闕之下,伏在屍體上大聲呼喊:“我是齊國的客人茅焦,希望向大王進諫!”秦王派內侍出來詢問:“客人要進諫的是什麼事?該不會是和王太後的事有關吧?”茅焦說:“我正是為此事而來。”內侍回去報告說:“客人果然是為太後的事來進諫的。”秦王說:“你可以指著宮闕下堆積的屍體告訴他。”內侍對茅焦說:“客人沒看到宮闕下累累的死屍嗎?為何如此不怕死!”茅焦說:“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降臨到人間就是正直的人。如今已經死了二十七人,還缺一個,我來就是為了湊齊這個數。古代的聖賢哪個不死,我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內侍再次回去報告。
秦王大怒道:“這狂妄之徒故意觸犯我的禁令!”他對左右侍從說:“在庭院裡架起大鍋燒開水,把他活活煮了。他怎麼能在宮闕下留下全屍,湊齊那二十七人的數呢?”於是,秦王手按寶劍坐在那裡,龍眉倒豎,口中唾沫橫飛,怒氣衝衝,難以遏製,連聲呼喊:“把這狂妄之徒叫來受烹刑!”內侍前去召喚茅焦,茅焦故意慢慢地邁著小步,不肯快走。內侍催促他趕緊走,茅焦說:“我見到大王就會死了!讓我多緩一會兒又有什麼害處呢?”內侍可憐他,便攙扶著他向前走去。
茅焦走到台階下,再次叩拜後上奏說:“我聽說:‘活著的人不忌諱談論死亡,擁有國家的人不忌諱談論亡國;忌諱亡國的人無法讓國家長存,忌諱死亡的人無法存活。’生死存亡的大計,是英明的君主所關注的。不知道大王是否願意聽聽呢?”秦王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問道:“你有什麼計策,可以試著說一說。”茅焦回答說:“忠臣不會進獻阿諛奉承的話,英明的君主不會做出狂妄荒謬的行為。君主有荒謬的行為而臣子不進言,這是臣子辜負了君主;臣子有忠誠的言論而君主不聽從,這是君主辜負了臣子。大王有違背天理的荒謬行為,卻不自知,我有逆耳的忠言,而大王又不想聽,我擔心秦國從此就危險了。”
秦王聽後,驚恐了許久,臉色愈發緩和,說道:“你所說的是什麼事?我願意聽聽。”茅焦說:“大王如今不把統一天下的大業放在心上嗎?”秦王說:“當然放在心上。”茅焦說:“當今天下之所以尊崇秦國,不僅僅是因為秦國的威力,還因為大王是天下的雄主,忠臣烈士都聚集在秦國朝廷。如今大王車裂假父嫪毐,有不仁之心;用袋子摔死兩個弟弟,有不友愛之名;把母親遷到棫陽宮,有不孝之行;誅殺進諫的大臣,將屍體陳列在宮闕之下,有像夏桀、商紂一樣的統治。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卻做出這樣的行為,如何能讓天下人信服呢?從前舜儘心侍奉頑劣的母親,最終被提拔為帝王;夏桀殺死龍逢,商紂殺害比乾,導致天下人背叛。我自知必死無疑,隻是擔心我死後,就再沒有人能繼那二十七人之後,繼續向大王進言了。到那時,怨恨和誹謗日益高漲,忠臣謀士都不敢說話,朝廷內外離心離德,諸侯將會反叛。可惜啊,秦國即將成就的帝業,就要毀在大王手中了。我的話說完了,請讓我受烹刑吧!”於是,茅焦站起身來,解開衣服,朝著大鍋走去。
秦王急忙走下殿來,左手扶住茅焦,右手揮手讓左右侍從說:“把大鍋撤掉!”茅焦說:“大王已經張貼告示拒絕進諫,不烹殺我,就無法樹立威信。”秦王又命令左右侍從收起告示。接著,他讓內侍給茅焦穿上衣服,請他坐下,道歉說:“之前進諫的人,隻是數落我的罪過,卻沒有清楚地說明生死存亡的大計。上天派先生來開啟我的心智,我怎敢不恭敬地聽從呢!”茅焦再次叩拜後說:“大王既然願意聽從我的話,請趕緊準備車駕,去迎接太後;宮闕下的屍體,都是忠臣的屍骨,懇請大王賜以安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秦王立即命令司裡,收殮二十七人的屍體,準備好棺木,一同埋葬在龍首山,並立碑稱為“會忠墓”。當天,秦王親自駕車,前往迎接太後,還讓茅焦為他駕車,朝著雍州進發。南屏先生讀史詩寫道:
二十七人屍累累,解衣趨鑊有茅焦;
命中不死終須活,落得忠名萬古標。
車駕即將到達棫陽宮時,秦王先派使者前去通報。秦王跪著前行,見到太後後,叩頭大哭,太後也淚流不止。秦王帶著茅焦拜見太後,指著茅焦說:“這就是我的穎考叔啊。”當晚,秦王就在棫陽宮留宿。第二天,秦王請太後登上輦車前行,自己跟在後麵,千乘萬騎簇擁著,浩浩蕩蕩。路上圍觀的人無不稱讚秦王的孝道。回到鹹陽後,秦王在甘泉宮設宴,母子二人歡樂暢飲。太後另外設宴款待茅焦,感謝他說:“能讓我們母子再次相聚,都是茅先生的功勞啊。”秦王於是任命茅焦為太傅,封上卿爵位。
秦王又擔心呂不韋再次與宮廷有往來,便將他遣出都城,讓他回到河南的封國居住。各國聽說文信侯呂不韋回到封國,紛紛派使者前去問安,都爭著聘請他,想讓他擔任相國,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秦王擔心呂不韋被其他國家任用,成為秦國的禍害,於是親自寫了一封信賜給呂不韋,大致內容如下:
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戶十萬?你與秦國有什麼親屬關係,卻號稱尚父?秦國對你的恩賜已經夠豐厚了!嫪毐的叛亂,是由你引發的,我不忍心殺你,讓你回到封國。你不但不後悔自己的過錯,還與諸侯的使者往來,這可不是我寬容你的本意。你帶著家屬遷徙到蜀郡,以郫地的一座城作為你養老的地方。
呂不韋接到信讀完後,憤怒地說:“我傾家蕩產扶持先王,功勞誰能比得上我?太後先與我在一起而後懷孕,當今秦王是我所生,誰比我更親近?秦王為何如此辜負我!”過了一會兒,他又歎息道:“我本是商人之子,用陰謀介入他國之事,與他人的妻子有染,殺害他國的君主,滅掉他國的祭祀,上天怎麼會容忍我呢?如今死已經晚了!”於是,他在酒裡下了毒,服毒自儘。門下那些平日裡受他恩惠的賓客,一起偷偷地用車載著他的屍體,將他偷葬在北邙山下,與他的妻子合葬。如今北邙道西邊有一座大墳墓,民間傳說是呂母塚,這是賓客們忌諱說出呂不韋埋葬的地方。
秦王聽說呂不韋已經死了,卻找不到他的屍體,於是將他的賓客全部驅逐。接著,秦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搜捕,凡是其他地方的遊客,不許留在鹹陽,已經做官的削去官職,三天之內都要驅逐出境,容留他們的人家,一同治罪。
有個楚國上蔡人叫李斯,是著名賢士荀卿的弟子,學識淵博,此前遊曆到秦國,在呂不韋門下做舍人。呂不韋向秦王舉薦他的才能,秦王任命他為客卿。如今逐客令下達,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已經被司裡趕出鹹陽城外。李斯在途中寫了一篇表章,假稱是機密之事,讓郵差傳遞給秦王。表章大致內容如下:
我聽說:“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揀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君王不拒絕眾多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德行。”從前秦穆公稱霸時,從西戎得到繇餘,從宛地得到百裡奚,從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尋求到丕豹、公孫枝;秦孝公任用商鞅,製定了秦國的法律;秦惠王任用張儀,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秦昭王任用範雎,獲得了兼並六國的謀略。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成就了功業,客卿又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大王如果一定要驅逐客卿,客卿將會離開秦國為敵國所用,到那時,想要找到為秦國效忠出謀劃策的人,可就難了。
秦王看了他的信後,恍然大悟,於是廢除了逐客令,派人駕車疾馳去追趕李斯,在驪山腳下追上了他。李斯於是回到鹹陽,秦王恢複了他的官職,像從前一樣任用他。
李斯趁機勸說秦王:“從前秦穆公稱霸的時候,諸侯眾多,周朝的德望尚未衰落,所以還不能實行兼並的策略。從秦孝公以來,周王室衰微,諸侯相互兼並,隻剩下六國。秦國役使諸侯,已經不止一代了。憑借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掃蕩六國,就像拂去灶台上的灰塵一樣容易。如今不趁著這個時候急切地謀求功業,卻坐等諸侯再次強大,重新相聚合縱,到那時後悔可就來不及了!”秦王問:“我想要吞並六國,該用什麼計策呢?”李斯說:“韓國離秦國近且弱小,請先攻打韓國,以此震懾其他各國。”秦王聽從了他的計策,任命內史騰為將領,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韓國。
當時,韓桓惠王已經去世,太子安即位。有個公子叫韓非,擅長刑名法律之學,看到韓國日益削弱,多次上書給韓王安,韓王卻不采納他的建議。等到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韓王十分害怕。韓非自認為有才能,想要在秦國得到任用,於是向韓王請求,願意作為使者前往秦國,以謀求停戰。韓王同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子非西行去見秦王,說韓王願意獻出土地,成為秦國東邊的屬國。秦王十分高興。韓非趁機勸說秦王:“我有計策可以打破天下的合縱聯盟,實現秦國兼並六國的謀略。大王采用我的計策,如果趙國不被攻克,韓國不滅亡,楚國、魏國不稱臣,齊國、燕國不歸附,我願意獻上我的頭顱,在全國巡行示眾,作為對不忠臣子的懲戒。”接著,他獻上自己所著的《說難》《孤憤》《五蠹》《說林》等書,一共有五十多萬字。秦王讀了之後,認為非常好,想要任用他為客卿,與他商議國事。
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在秦王麵前詆毀他說:“諸侯的公子,都親近自己的國家,怎麼會為彆人所用呢?秦國攻打韓國,韓王危急之下派韓非來到秦國,怎麼能知道這不是像蘇秦那樣的反間計呢?韓非不能被任用。”秦王問:“那把他趕走怎麼樣?”李斯說:“從前魏公子無忌、趙公子平原君,都曾留在秦國,秦國不任用他們,放他們回國,最終都成為秦國的禍患。韓非有才能,不如殺了他,以削弱韓國的力量。”秦王於是將韓非囚禁在雲陽,準備殺了他。
韓非說:“我有什麼罪?”獄吏說:“一個巢穴裡容不下兩隻雄鳥。在當今這個時代,有才能的人不是被任用就是被誅殺,何必問有罪無罪呢?”韓非於是慷慨地賦詩道:
《說》果難,《憤》何已?《五蠹》未除,《說林》何取!膏以香消,麝以臍死。
當天夜裡,韓非用冠纓勒住自己的喉嚨自殺了。韓王聽說韓非死了,更加害怕,請求將韓國國內附,向秦國稱臣。秦王於是詔令內史騰停止進軍。
一天,秦王與李斯商議事情,誇讚韓非的才能,可惜他已經死了。李斯於是進言說:“我舉薦一個人,名叫尉繚,是大梁人,精通兵法,他的才能勝過韓非十倍。”秦王問:“這個人在哪裡?”李斯說:“如今在鹹陽。不過這個人非常自負,不能用對待臣子的禮節讓他屈服。”秦王於是用賓客的禮節召見尉繚。
尉繚見到秦王,隻是拱手作揖,並不下拜。秦王回禮,讓他坐在上座,稱呼他為先生。尉繚於是進言說:“那些諸侯國對於強大的秦國來說,就如同郡縣一般,分散開來就容易消滅,聯合起來就難以攻打。三晉聯合起來,智伯就滅亡了;五國聯合起來,齊湣王就逃跑了。大王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秦王問:“想要讓他們分散而不再聯合,先生有什麼計策?”尉繚回答說:“如今各國的大計,都由那些權臣決定,而權臣哪裡都儘忠儘智呢,不過是想多得到財物來享樂罷了。大王不要吝惜府庫裡的財物,用豐厚的財物賄賂他們的權臣,擾亂他們的謀略,不過損失三十萬金,就可以讓諸侯全部歸服。”
秦王非常高興,尊尉繚為上賓,與他行平等的禮節,衣服飲食都與自己相同,還時常到他的住處拜訪,長跪請教。尉繚說:“我仔細觀察秦王的為人,高鼻梁,長眼睛,胸部像鶻鳥,聲音像豺狼,心中懷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殘忍刻薄,缺少恩情,用人的時候輕易向人屈尊,不用人的時候也輕易拋棄人。如今天下尚未統一,所以他不惜向平民屈身;如果他得誌了,天下人都將成為他的魚肉!”一天晚上,尉繚不辭而彆。館吏急忙報告秦王。秦王如同失去了手臂一樣著急,派出輕便的馬車四處追趕,把尉繚追了回來,與他立誓,任命他為太尉,主管軍事。尉繚的弟子們也都被任命為大夫。於是,秦王大量拿出內庫的金錢,分彆派遣賓客使者,奔走於各國,看到那些受寵掌權的大臣,就用豐厚的財物賄賂他們,刺探各國的國情。
秦王又向尉繚詢問兼並六國的先後順序。尉繚說:“韓國實力弱小,容易攻打,應該先拿它開刀;其次就是趙國和魏國。三晉被消滅後,就可以揮兵攻打楚國。楚國滅亡,燕國和齊國又能逃往何處呢?”秦王說:“韓國已經稱藩,而趙王曾在鹹陽宮與我歡飲,我們沒有攻打趙國的理由,這可怎麼辦?”尉繚說:“趙國地域廣闊,兵力強盛,而且有韓國和魏國作為助力,不能一下子就將其消滅。韓國已經歸附稱藩,趙國就失去了一半的援助。大王要是擔心攻打趙國師出無名,不妨先對魏國用兵。趙王有個寵臣叫郭開,貪得無厭。我派弟子王敖去勸說魏王,讓他賄賂郭開,向趙王求救。趙國必定出兵,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借口,轉而攻打趙國。”秦王說:“好主意!”於是命令大將桓齮率領十萬大軍,出函穀關,對外宣稱要攻打魏國。同時,派遣尉繚的弟子王敖前往魏國,並交給他五萬斤黃金,任憑他支配使用。
王敖來到魏國,對魏王說:“三晉之所以能夠對抗強大的秦國,是因為它們像唇齒一樣相互庇護。如今韓國已經割地稱藩,趙王也親自前往鹹陽,與秦王歡飲。韓、趙兩國相繼歸附秦國,一旦秦兵攻打魏國,魏國就危險了。大王為何不割讓鄴城賄賂趙國,向趙國求救呢?趙國要是出兵守衛鄴城,那就等於趙國代替魏國防守了。”魏王問:“先生認為一定能說服趙王嗎?”王敖假稱說:“趙國掌權的是郭開,我與他一向交好,自然能夠說服他。”魏王聽從了他的建議,把鄴郡三城的地界圖以及國書交給王敖,讓他前往趙國求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敖先用三千斤黃金結交郭開,然後才提及三城之事。郭開收受了魏國的賄賂,便對趙悼襄王說:“秦國攻打魏國,是想要吞並魏國;魏國滅亡,就會輪到趙國。如今魏國割讓鄴郡三城求救,大王應該答應。”趙悼襄王於是派扈輒率領五萬大軍,前往接收那三城。秦王隨即命令桓齮進兵攻打鄴城。扈輒出兵抵抗,雙方在東崮山展開大戰。扈輒戰敗,桓齮乘勝追擊,一舉攻克鄴城,接連攻破九座城池。扈輒的軍隊退守宜安,派人向趙王告急。
趙王召集群臣共同商議對策,眾人都說:“當年隻有廉頗能夠抵禦秦兵,龐氏、樂氏也都是良將。如今龐暖已死,樂氏家族也沒有可用之人。隻有廉頗還在魏國,為何不把他召回來呢?”郭開與廉頗有仇,擔心他再次被任用,便在趙王麵前進讒言說:“廉將軍年近七十,體力已經衰退。況且之前他與樂乘有矛盾,如果把他召回來卻不任用,隻會增加他的怨恨。大王不妨先派人去觀察一下,倘若他還沒衰老,再召他回來也不遲。”趙王聽信了他的話,派內侍唐玖帶著一副名貴的猊皮鎧甲和四匹良馬去慰問廉頗,順便觀察他的身體狀況。郭開私下把唐玖邀請到家中,設酒為他餞行,並拿出二十鎰黃金作為禮物。唐玖驚訝於禮物如此豐厚,推辭說自己無功不敢接受。郭開說:“有件事要麻煩您,您一定要收下這些金子,我才敢開口。”唐玖收下黃金後,問道:“郭大夫有什麼吩咐?”郭開說:“廉將軍與我向來不合。您這次去,如果他體力確實衰退,那自然不用說;萬一他還健壯,也請您添上幾句,就說他老邁不堪,這樣趙王肯定不會再召他回來,這就是您的一番好意了。”唐玖領命,前往魏國見到了廉頗,傳達了趙王的旨意。廉頗問:“秦兵現在進犯趙國了嗎?”唐玖說:“將軍怎麼會這麼問?”廉頗說:“我在魏國數年,趙王沒有隻言片語提及我。如今突然賜給我名貴鎧甲和良馬,肯定是有要用我的地方,所以我才這麼猜測。”唐玖說:“將軍不怨恨趙王嗎?”廉頗說:“我日夜都想著為趙國效力,怎麼敢怨恨趙王呢?”於是留下唐玖一起吃飯,故意在他麵前展示自己的體力。廉頗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幾斤肉,狼吞虎咽,吃得飽飽的。接著披上趙王所賜的鎧甲,一躍上馬,疾馳如飛,還在馬上舞動長戟數回。然後跳下馬,對唐玖說:“我與年輕時相比如何?麻煩您多向趙王拜上,我還想用餘年報效趙國!”唐玖明明看到廉頗精神矍鑠,身體強壯,但因為私下收受了郭開的賄賂,回到邯鄲後,對趙王說:“廉將軍雖然年老,還能吃肉吃飯,但患有脾疾。我和他坐在一起,一會兒的工夫,他就上了三次廁所。”趙王歎息道:“戰場上怎麼能頻繁上廁所呢?廉頗果然老了!”於是不再召回廉頗,隻是增派軍隊去援助扈輒。這一年是趙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後來楚王聽說廉頗在魏國,派人去召他。廉頗又前往楚國擔任楚將,但因為覺得楚兵不如趙兵,最終鬱鬱不得誌而死。真是可悲啊!史臣為此賦詩:
老成名將說廉頗,遺矢讒言奈若何?
請看吳亡宰嚭死,郭開何事取金多!
當時王敖還在趙國,他對郭開說:“您不擔心趙國滅亡嗎?為什麼不勸大王召回廉頗呢?”郭開說:“趙國的存亡,那是國家大事。可廉頗是我的仇人,怎麼能讓他再回到趙國呢?”王敖知道他沒有為國家著想的心思,便進一步試探說:“萬一趙國滅亡,您打算去哪裡呢?”郭開說:“我會在齊國和楚國之間,選擇一個國家去投靠。”王敖說:“秦國大有吞並天下的氣勢,齊國和楚國就如同趙國和魏國一樣。為您考慮,不如投靠秦國。秦王胸懷寬廣,能夠屈尊禮賢下士,對人包容。”郭開說:“您是魏國人,怎麼對秦王了解得這麼透徹呢?”王敖說:“我的老師尉繚子,現在是秦國的太尉,我也在秦國擔任大夫。秦王知道您能左右趙國的權力,所以讓我來與您交好。這些黃金,實際上是秦王送給您的。如果趙國滅亡,您去秦國,秦王肯定會授予您上卿之位。趙國的良田美宅,您想要什麼都可以。”郭開說:“您如果真的肯推薦我,以後有什麼吩咐,我一定照辦。”王敖又拿出七千斤黃金交給郭開,說:“秦王托付我用一萬斤黃金結交趙國的將相,現在我把這些都交給您,以後有事情,還得麻煩您。”郭開十分高興,說:“我接受秦王這麼豐厚的饋贈,如果不用心報答,就不是人了。”王敖於是辭彆郭開回到秦國,把剩下的四萬斤黃金交給秦王複命,說:“我用一萬斤黃金搞定了郭開,用一個郭開搞定了趙國。”秦王得知趙國不任用廉頗,便更加催促桓齮進兵。趙悼襄王憂慮恐懼,一病不起,最終去世。
趙悼襄王的嫡子名叫嘉。趙國有個善於歌舞的女娼,深得悼襄王喜愛,被留在宮中,還為他生下兒子,取名為遷。悼襄王寵愛這個女娼,愛屋及烏,便廢掉嫡子嘉,立庶子遷為太子,讓郭開擔任太傅。遷向來不喜歡學習,郭開又引導他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事,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悼襄王去世後,郭開擁戴太子遷即位,封公子嘉三百戶食邑,把他留在國內。郭開擔任相國,掌握大權。桓齮趁著趙國國喪,在宜安襲擊並攻破趙軍,斬殺扈輒,殺死十萬多人,進逼邯鄲。趙王遷在做太子時,就聽聞代郡太守李牧的才能,於是派人乘坐驛站的快車,帶著大將軍印去征召李牧。李牧在代郡,有精選的戰車一千五百輛,精選的騎兵一萬三千人,精兵五萬多人。他留下三百輛戰車、三千騎兵、一萬士兵守衛代郡,其餘的都帶在身邊,駐紮在邯鄲城外,然後單身進城拜見趙王。趙王詢問他退敵的策略。李牧上奏說:“秦國憑借多次勝利的威勢,鋒芒銳利,不容易挫敗。希望大王能給我隨機應變的權力,不要拘泥於常規法令,我才敢接受任命。”趙王答應了他。趙王又問:“代郡的士兵能作戰嗎?”李牧說:“用來作戰不夠,但防守綽綽有餘。”趙王說:“現在把國內的精銳部隊都算上,還有十萬,讓趙蔥、顏聚各率領五萬人,聽您指揮。”李牧領命出征,在肥累紮營,修築壁壘,堅守不戰。他每天殺牛犒勞士兵,讓士兵們分組比賽射箭。士兵們每天都能得到賞賜,都主動請求出戰,李牧始終不答應。桓齮說:“當年廉頗用堅守壁壘的方法抗拒王齕,如今李牧也用這個計策。”於是分一半兵力,去襲擊甘泉市。趙蔥請求救援。李牧說:“他們進攻,我們就去救援,這是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是兵家大忌。不如去攻打他們的營地。他們正在甘泉市作戰,營地必定空虛,而且他們見我們長期堅守壁壘,沒有作戰準備。如果我們能攻破他們的營地,桓齮的士氣就會受挫。”於是分兵三路,趁夜襲擊秦營。秦營中沒想到趙兵會突然到來,頓時大亂,被殺死有名的牙將十多人,士兵傷亡無數。敗兵逃到甘泉市,向桓齮報告。桓齮大怒,率領全部兵力前來迎戰。李牧張開兩翼等待,代郡的士兵奮勇當先。雙方激戰正酣時,李牧的左右兩翼一起進攻,桓齮抵擋不住,大敗而逃,回到鹹陽。趙王因為李牧退敵有功,說:“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啊!”也封他為武安君,賜食邑萬戶。秦王政對桓齮兵敗十分惱怒,將他廢為平民。又派大將王翦、楊端和各率軍隊分路攻打趙國。不知這場戰爭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