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李謫仙才情卓絕,飲酒賦詩佳作連篇,實在令人羨慕不已。他胸中藏錦繡,才華遠超同時代的才子;筆下起風雲,文采直追千古聖賢。他曾揮毫疾書,以一篇草詔震懾番邦;又曾填詞作賦,驚豔眾人。即便歲月流轉,他的才華與風流並未消散,恰似明月高懸於采石磯邊,永遠閃耀。
話說在唐玄宗時期,有一位才華橫溢之人,姓李名白,字太白。他是西梁武昭興聖皇帝李暠的九世孫,出生於西川錦州。傳說李白的母親在懷胎時,夢見長庚星入懷,而長庚星又名太白星,因此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天生容貌俊美清秀,氣質超凡脫俗,頗有仙人之姿。十歲時,他便熟讀各類經書史籍,出口成章,人們都誇讚他心思巧妙、口才出眾,甚至有人說他是神仙轉世,因此稱他為“李謫仙”。杜甫曾寫詩稱讚他:“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李白自己也以“青蓮居士”自稱。
李白一生嗜酒,無意追求仕途,一心隻想遊曆四海,飽覽天下名山,嘗遍各地美酒。他先是登上峨眉山,後又在雲夢居住,接著隱居在徂徠山竹溪,與孔巢父等六人整日飲酒作樂,被世人稱為“竹溪六逸”。聽聞湖州烏程的酒極為美味,李白不遠千裡前往,在酒肆中儘情暢飲,旁若無人。
有一次,秘書監賀知章路過,聽到李白高聲吟唱,便派隨從詢問此人是誰。李白隨口吟詩四句:“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賀知章大驚,問道:“莫非你就是蜀中大名鼎鼎的李謫仙?我早已聽聞你的大名!”於是邀請李白相見,二人一同飲酒十日,賀知章還贈予李白豐厚的禮物。臨彆時,賀知章問道:“以你的才華,獲取功名如拾草芥般容易,為何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呢?”李白答道:“如今朝政混亂,毫無公道可言,托關係、行賄的人才能高中,即便有孔孟的賢德、晁錯和董仲舒的才華,若不走這兩條路,也無法施展抱負。我寧願沉醉於詩詞之中,也不願受那些無眼光的考官的氣。”賀知章勸道:“話雖如此,但以你的名聲,一到長安,必定有人舉薦。”
李白聽從了賀知章的建議,前往長安。一日,他在紫極宮遊玩時,偶遇翰林學士賀知章。二人互通姓名後,彼此傾慕,賀知章便邀李白到酒肆飲酒,甚至解下自己的金貂換酒。當晚,賀知章不舍李白離去,便留他在家中住宿,二人結為兄弟。此後,李白將行李搬到賀知章家中,每日與他談詩飲酒,相處十分融洽。
時光飛逝,轉眼科舉考試的日期臨近。賀知章對李白說:“今年南省的主考官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監視官是太尉高力士,這兩人都是貪圖錢財之人。賢弟沒有金銀賄賂他們,即便有再高的學問,也難入聖天子的眼。我與他們有些交情,寫封信提前囑托一下,或許能看在我的麵子上給予關照。”李白雖然才高八鬥,但麵對這樣的形勢,再加上賀知章的一番好意,不好拒絕。於是,賀知章寫了書信,分彆投給楊國忠和高力士。
楊國忠和高力士收到信後,冷笑道:“賀知章收了李白的好處,卻拿這封空話連篇的信來我們這兒討人情。到考試那天,隻要看到李白的卷子,不管好壞,直接淘汰。”
三月三日,科舉考試正式開始,天下才子紛紛呈上考卷。李白才思敏捷,第一個完成答卷。楊國忠看到卷子上“李白”的名字,連文章都不看,大筆一揮,胡亂批道:“這樣的書生,隻配給我磨墨。”高力士也跟著嘲諷:“磨墨都不配,隻配給我脫靴穿襪。”隨後,他們喝令下人將李白趕出考場。正所謂“不願文章中天下,隻願文章中試官”,李白滿心委屈,回到賀知章家中,憤怒地發誓:“日後我若得誌,定要楊國忠為我磨墨,高力士為我脫靴,才能解我心頭之恨!”賀知章安慰道:“彆煩惱,先在我這兒安心住下。等三年後再開科舉,換了考官,你一定能高中。”此後,兩人依舊每日飲酒賦詩。
時光匆匆,一年過去。一日,有番邦使者帶著國書來到唐朝。朝廷緊急派遣賀知章去接待,將番使安排在館驛住下。第二天,閣門舍人接到番使的國書,呈給唐玄宗。玄宗命翰林學士拆開,眾人卻發現國書上的文字如同鳥獸足跡,竟無一人認得。大臣們跪在金階之下啟奏:“這些文字我們從未見過,學識淺薄,實在不識一字。”
玄宗無奈,又將國書交給南省主考官楊國忠。楊國忠看了半天,也是一頭霧水。玄宗又詢問滿朝文武,依然沒有一個人能看懂,誰也不知道國書上寫的是吉是凶。玄宗龍顏大怒,斥責道:“我朝這麼多文武大臣,竟沒有一個飽學之士能為朕分憂!連番書都不認識,如何回複番使?若是被番邦恥笑,認為我南朝無人,興兵來犯,該如何是好?朕下令,三天內若無人能識得番書,所有官員停發俸祿;六天還無人能識,全部停職;九天再無人能識,一律治罪,另選賢能之人來輔佐社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聖旨一下,朝堂之上一片寂靜,無人敢出聲。賀知章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李白。李白微微冷笑:“可惜我去年沒考中做官,不然就能為天子分憂了。”賀知章驚訝道:“莫非賢弟博學多才,能辨識番書?我明日便在皇上麵前保奏你!”
第二天,賀知章上朝,越級奏道:“陛下,臣家中有一秀才,名叫李白,博學多能,若要辨識番書,非他不可。”玄宗準奏,立即派使者拿著詔書前往賀知章家中宣召李白。李白對使者說:“我隻是一介布衣,無才無識。朝中這麼多飽學之士,何必問我?我不敢奉詔,怕得罪朝中權貴。”這句“怕得罪朝中權貴”,暗暗諷刺了楊國忠和高力士。
使者回朝複命,玄宗問賀知章:“李白為何不肯奉詔?”賀知章奏道:“李白文章蓋世,學問驚人。隻是去年科舉時,被考官無理批卷,羞辱出門。如今讓他以平民身份入朝,他心中難免羞愧。請陛下賜予恩典,派一位大臣再去,他必然奉詔。”玄宗采納了建議:“就依你所言。欽賜李白進士及第,著紫袍金帶,紗帽象簡見駕。就勞煩你親自去迎接,不可推辭!”
賀知章領旨回家,向李白宣讀聖旨,並轉達了玄宗求賢若渴之意。李白穿上禦賜的袍服,拜謝後,騎馬隨賀知章入朝。玄宗在禦座上等候,見到李白,仿佛久旱逢甘霖,滿心歡喜。玄宗說道:“如今有番國國書,無人能懂,特宣你前來為朕分憂。”李白躬身奏道:“臣才疏學淺,去年被楊太師批卷不中,還被高大尉趕出考場。如今有番書,為何不讓考官來回答,卻讓番使久等?我不過是個被罷黜的秀才,怎能滿足陛下的期望?”玄宗道:“朕深知你的才華,你就不要推辭了!”隨即命侍臣將番書遞給李白。
李白看罷,微微一笑,用唐音將番書內容翻譯出來,宣讀得流暢自如。原來番書內容是:“渤海國大可毒致書唐朝皇帝。自從你們占領高麗,與我國鄰近,邊兵多次侵犯我國邊界,想必是你授意。我們忍無可忍,派使者告知,速速將高麗一百七十六座城池讓給我國,我們願送上好物作為交換,包括大白山的蕪菁、南海的昆布、柵城的鼓、扶餘的鹿、郭頜的鹽、率賓的馬、沃州的綿、循淪河的鯽魚、丸都的李子、樂遊的梨子,這些你都有份。若不答應,我們將起兵攻打,看看誰勝誰負!”
眾官員聽完,大驚失色,麵麵相覷,紛紛稱讚李白難得。玄宗聽後,心中不悅,沉思許久,問文武百官:“如今番邦要興兵搶占高麗,有何應對之策?”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如同泥塑木雕,無人敢應答。
賀知章上奏道:“當年太宗皇帝三次征討高麗,死傷無數,未能取勝,還耗費了大量國庫。幸虧蓋蘇文去世,他的兒子男生兄弟爭權,為我軍做向導。高宗皇帝派老將李積、薛仁貴率領百萬大軍,曆經大小百戰,才平定高麗。如今國家太平已久,缺乏良將精兵,若再次開戰,難以保證勝利。一旦戰爭爆發,不知何時才能結束,還望陛下慎重考慮!”玄宗問:“那該如何回複番邦?”賀知章答道:“陛下可詢問李白,他必定擅長外交辭令。”
玄宗便召李白詢問,李白奏道:“陛下不必憂慮,明日宣番使入朝,臣當麵回複番書,用與他們相同的文字,在書中言辭犀利,羞辱番邦,定能讓渤海國大可毒拱手來降。”玄宗問:“可毒是什麼意思?”李白解釋道:“渤海的風俗,稱他們的國王為可毒,就像回紇稱可汗,吐蕃稱讚普,六詔稱詔,河陵稱悉莫鹹,都是各自的風俗。”玄宗見李白對答如流,十分高興,當天便封他為翰林學士。
隨後,玄宗在金鑾殿設宴,樂聲悠揚,嬪妃、彩女們穿梭席間敬酒。玄宗傳旨:“李卿,你儘情暢飲,不必拘泥於禮法。”李白開懷痛飲,不久便酒意上頭,身子發軟。玄宗命內官將他扶到殿側休息。
第二天淩晨,天還未亮,玄宗皇帝便登上朝堂。隨著三聲淨鞭響,文武百官整齊列隊。此時李白還未從宿醉中完全清醒,在內侍的催促下匆匆入朝。百官行完朝見禮後,玄宗宣李白上殿,隻見他臉上還帶著酒意,雙眼朦朧。玄宗見狀,吩咐內侍去禦廚準備三份醒酒的鱠魚羹。不一會兒,內侍用金盤捧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魚羹。玄宗見羹湯太燙,親自用象牙筷子攪拌了許久,才賜給李白。李白跪地接過,吃完後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朝堂上百官見皇帝如此厚待李白,既驚訝又欣喜。驚訝的是皇帝破格恩寵,欣喜的是朝廷得此人才。唯有楊國忠和高力士二人,臉色陰沉,滿是不悅。玄宗隨後宣召番使入朝,番使行完叩拜大禮後,李白身著紫衣、頭戴紗帽,身姿飄逸如神仙臨世。他手捧番書,立於左側柱下,聲音清朗地誦讀起來,一字不差,驚得番使瞪大了眼睛。讀完,李白朗聲道:“貴國失禮,我朝聖上寬宏大量,不予計較。現有詔書批複,你等仔細聽好!”番官們戰戰兢兢,紛紛跪於台階之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玄宗命人在禦座旁設置七寶床,取來於闐進貢的白玉硯台、象牙筆管兔毫筆、龍腦香墨和五色金花箋,擺放整齊,賜李白在禦榻前的錦墩上就座,書寫詔書。李白上奏道:“臣的靴子不乾淨,恐怕弄臟了陛下的坐席,懇請陛下恩準,讓臣脫靴挽襪後再登座書寫。”玄宗應允,命一名小內侍為李白脫靴。李白又道:“臣還有一事相求,望陛下赦免臣的狂妄,臣才敢啟奏。”玄宗道:“但說無妨,朕不會怪罪。”李白直言:“臣先前參加科舉,被楊太師批落試卷,又遭高大尉驅逐。今日見二人在朝堂領班,臣心中氣不順暢。懇請陛下命楊國忠為臣捧硯磨墨,高力士為臣脫靴係襪,如此臣方能意氣風發,代陛下書寫詔書,不辱使命。”
玄宗正需倚重李白應對番邦,不願拂他心意,隻好傳旨命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二人心中暗自懊惱,想起前日科舉時嘲諷李白“隻配磨墨脫靴”,如今對方得皇帝寵幸,竟來報複。但皇命難違,他們也隻能敢怒不敢言。
李白見二人聽命,神色傲然。他脫下靴子,登上七寶床,坐在錦墩之上。楊國忠磨好濃墨,捧著硯台侍立一旁。按常理,楊國忠官高位顯,不應站著侍奉,但李白此時代天子擬詔,受特殊禮遇;楊國忠奉旨行事,未得賜座,隻能站立一旁。李白左手拂須,右手握著兔毫筆,在五花箋上筆走龍蛇,片刻間便寫好了嚇蠻書。字跡工整,無一差錯,呈給玄宗禦覽。
玄宗一看,詔書所用文字與番書一模一樣,自己卻一字不識,便傳給百官查看,眾人皆驚歎不已。玄宗命李白當眾誦讀,李白立於禦座前,聲音洪亮地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