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第十四卷 陳希夷四辭朝命_古典白話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典白話合集 > 喻世明言第十四卷 陳希夷四辭朝命

喻世明言第十四卷 陳希夷四辭朝命(1 / 1)

人人都說清閒自在好,可又有誰肯在閒暇時真正讓身心放鬆?不是人們不想清閒,實在是清閒這種境界,不是普通人能輕易達到的。就拿“閒”字來說,它是“門”字裡麵加個“月”字。你看那一輪明月,匆匆忙忙地穿過窗戶、進入屋內,可天上的月光卻靜謐安詳、不為所動,顯得冷淡又沒有紛擾之心。人要是能學得這份淡然,在喧鬨中也能保持內心寧靜,這才算是真正的清閒。

有人說:“人生在世,一半忙碌,一半清閒。”比如白天做事是忙碌,晚上睡覺就是清閒了。但他們不知道,白天忙著做事的人,精神渙散,白天想的事情,晚上就會夢到,連睡覺的時候魂魄都不得安寧,哪有什麼清閒自在?古時候有位仙長,名叫莊周,他睡覺時夢見自己變成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十分快樂。醒來後,他還以為自己真的是蝴蝶變的。因為他心中沒有瑣事牽掛,逍遙灑脫,所以才會做這樣的夢。世上那麼多愛睡覺的人,怎麼沒見第二個人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由此可見,連睡覺做夢也有閒和忙的分彆。

先不說閒忙,一旦陷入名利的關口,連睡覺都無法踏實。所以古詩中說:“朝臣持漏五更寒,鐵甲將軍夜度關。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閒。”《心相篇》也說:“上床便睡,定是高人;支枕無眠,必非閒客。”現在的人,心裡滿是名利,上了床還千思萬想,怎麼能睡得著?就算睡著了,也很容易突然驚醒。還有些人整天昏昏沉沉,晝夜顛倒,睡個沒完沒了,大多是因為酒色過度,四肢疲憊;或者是被愁緒糾纏,心神不寧導致的。這樣的睡眠,根本體會不到睡覺的樂趣,也不是睡覺的理想狀態。

要說第一個在睡覺中體會到樂趣的,當屬陳摶先生。怎麼見得呢?有詩為證:“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沒年。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民間傳說陳摶一覺睡了八百年。實際上陳摶活了一百一十八歲,雖說他後來屍解成仙,但也沒有一睡八百年的道理。這隻是一種說法,主要是形容他睡覺的時間多,清醒的時間少。他曾兩次隱居名山,四次拒絕朝廷的任命,終身不近女色,不參與世俗之事,所以過得十分清閒。他的這種睡眠,也是仙家的服氣之法,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的。

話說陳摶先生,表字圖南,彆號扶搖子,是亳州真源人。他長到五六歲還不會說話,大家都叫他“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玩耍,遇到一位身穿青色衣服的婦人,自稱毛女。毛女把陳摶抱到山中,給他喝了瓊漿,陳摶就能開口說話了,還感覺心竅都打開了,十分清爽。毛女把一本書放到他懷裡,還贈給他一首詩:“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回到家,突然念出這四句詩,父母大吃一驚,問道:“這四句詩是誰教你的?”陳摶說出了事情的緣由,從懷裡拿出書一看,原來是一本《周易》。從此,陳摶就能背誦《周易》,還懂得了八卦的大概意思。從那以後,他博覽群書,但這本《周易》,無論坐著還是躺著都不離身。他還喜歡讀《黃庭》《老子》等書,漸漸有了出世隱居的想法。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把家裡的財產都散給了親族和鄉鄰,隻帶著一個石枕,到本縣的隱山居住。

陳摶曾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歸虛的方法,於是就專心修煉,從此不再踏入城市。梁唐時期的士大夫們仰慕陳摶的名聲,把他當作活神仙,卻求而不得。有人登門拜訪,陳摶總是側臥著,不與來人交談。人們見他呼呼大睡,隻好歎息著離開。

後唐明宗長興年間,皇帝聽聞陳摶的高尚之名,親自用朱砂禦筆書寫詔書,派道士去請他。使者接連不斷,陳摶無法違抗聖旨,隻好跟著使者前往洛陽帝都。見到天子時,陳摶隻是拱手作揖,並不跪拜,滿朝文武都大驚失色,可明宗皇帝一點也不生氣,反而親自伸手攙扶,賜他錦墩坐下,說道:“辛苦先生遠道而來,朕今日能見到先生,真是三生有幸。”陳摶回答說:“我隻是山野粗人,就像腐朽的木頭,對國家沒什麼用處。承蒙陛下錯愛,實在有負聖意,還請陛下放我回去,讓我保全這自由散漫的性子。”明宗說:“既然先生不嫌棄,願意前來,朕正想向您請教,怎麼能輕易讓您離開呢?”陳摶沒有回應,閉上眼睛就睡著了。明宗感歎道:“這是位高士,朕不能用平常的禮節對待他。”於是將他送到禮賢賓館,安排了豐盛的飲食和華麗的帷帳。但陳摶什麼都不用,早晚隻在蒲團上打坐。

明宗多次親自到禮賢賓館看望他,有時陳摶正在睡覺,明宗就不敢打擾,悄悄離開。明宗心裡明白陳摶不是普通人,對他越發敬重,想封他做大官,可陳摶堅決不肯接受。丞相馮道上奏說:“臣聽說,七情之中,沒有比愛欲更強烈的;六欲之中,沒有比男女之事更讓人難以抗拒的。現在正是冬天雨雪交加的時候,陳摶獨自坐在蒲團上,肯定很冷。陛下可以派個使者,賜給他一壇美酒,再挑選三個美貌女子,去陪他飲酒、為他暖足。他要是喝了酒,留下了女子,還愁他不接受官職爵位嗎?”明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從宮中挑選了三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她們穿著華麗,十分動人,又讓內侍送去一壇禦酒,並傳達皇命:“皇上見天氣寒冷,特賜美酒為先生驅寒,還賜美女為先生暖足,先生萬勿推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隻見陳摶欣然接過酒壇,一飲而儘,對送來的美女也沒有拒絕。內侍回宮複命,明宗十分高興。第二天早朝結束,明宗就派馮丞相親自前往禮賢賓館,請陳摶入朝見駕,打算等他來了就封官授爵。馮丞相領了聖旨,上馬前往。你猜陳摶會不會來?真是“神龍不貪香餌,彩鳳不入雕籠”。馮丞相到禮賢賓館一看,隻見三個美女被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陳摶卻不見了蹤影。馮丞相問美女:“陳先生去哪裡了?”美女回答說:“陳先生喝了禦酒後,就在蒲團上睡著了。我們等到五更他才醒來,他說:‘辛苦你們一夜,沒什麼東西可以相贈。’於是題了一首詩,讓我們交給皇上,就把我們關在這間屋子裡,自己飄然而去,不知道去了哪裡。”馮丞相帶著三個美女回朝複命,明宗拿過詩一看,上麵寫著:“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明宗讀完詩,不停地歎息,派人四處尋找陳摶的蹤跡,一直找到他在隱山的舊居,也沒有任何消息。

陳摶這一離開,徑直走到了均州的武當山。這座山最初名叫太嶽,也叫太和山,有二十七座山峰、三十六處岩石、二十四條山澗,是真武大帝修道並白日升天的地方。後人認為“這座山隻有真武大帝才配得上”,所以改名為武當山。陳摶來到武當山後,隱居在九石岩。

一天,有五個白胡子老翁前來詢問《周易》八卦的含義。陳摶為他們詳細講解其中的微妙道理,見他們麵色紅潤如紅玉,也向他們請教養生之法。五位老翁告訴了他蟄法。什麼是蟄法呢?每當寒冬時節,萬物蟄伏,龜、蛇之類的動物,都蟄伏起來不吃東西。從前,有個人因為床腳損壞,偶然拿一隻烏龜墊在下麵。十年後移動床時,那隻烏龜還活著,這就是通過服氣達到的效果。陳摶學會了蟄法,從此能夠辟穀,有時一睡就是幾個月不醒。如果沒有這種蟄法,睡覺的時候腹中饑餓,腸鳴作響,肯定就醒了。

陳摶在武當山住了二十多年,這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一天,五位老翁又來對他說:“我們五人,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這裡不適合先生居住,我們受先生教誨的益處,應當送先生到一個好地方去。”他們讓陳摶閉上眼睛,不要睜開,然後帶著他飛升而行。陳摶隻覺得雙腳騰空,耳邊隻聽到風雨呼嘯的聲音。不一會兒,雙腳著地,他睜開眼睛一看,五位老翁不見了,隻見五條龍在空中蜿蜒飛走。再看所處的地方,是西嶽太華山的石頭上,也不知道走了多遠的路,這就是神龍變化的奇妙之處。陳摶於是就在這裡住了下來。

太華山的道士們見他居住的地方沒有鍋灶,心中十分詫異,悄悄去查看,發現他除了酣睡,沒有其他事情。有一天,陳摶離開九石岩,幾個月都沒回來,道士們以為他去了彆的地方。後來在柴房裡,發現一個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陳摶先生,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睡在那裡的。搬柴的人把柴堆在他身上,直到柴快燒完了,才發現他。

又有一天,一個樵夫在山下割草,看見山凹裡有一具屍骸,上麵落了厚厚的一層塵土。樵夫心中不忍,想把他埋葬了,提起來一看,才認出是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摶先生,怎麼死在這裡了?”隻見陳摶伸了個懶腰,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是誰把我吵醒了?”樵夫忍不住大笑起來。

華陰縣令王睦親自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岩,隻見光溜溜的一片石頭,沒有半間茅屋,於是問道:“先生在哪裡休息睡覺呢?”陳摶大笑,吟詩一首回答他:“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淩風跨曉風。台榭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華陰縣令王睦想為陳摶砍伐樹木建造庵堂,陳摶堅決推辭,不肯接受。這是周世宗顯德年間發生的事情。陳摶所寫的那四句詩傳到了皇帝耳中,世宗知道他是一位高士,便召他入宮相見,詢問國家命運長短。陳摶說出四句:“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世宗皇帝本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好與他的姓名相合,又有“長久”二字,世宗以為是吉祥的征兆,卻不知後來趙太祖取代後周稱帝,國號為宋,“木”字上麵添個寶蓋就是“宋”字。宋朝國運長久,陳摶早已預先知曉。

世宗想要給陳摶授予極高的爵位,陳摶卻不願接受,堅持請求返回山中。世宗選取他詩中“來時自有白雲封”一句,賜號“白雲先生”。後來發生陳橋兵變,趙太祖趙匡胤披上黃袍,登上皇位。陳摶恰好騎著驢子來到華陰縣,聽聞此事,在驢背上拍手大笑。有人問他:“先生為何發笑?”陳摶說:“你們這些百姓有福氣,有福氣!天下今日算是安定下來了。”原來在後唐末年,契丹起兵,百姓紛紛躲避戰亂。陳摶在路上行走時,看見一位婦人挑著竹籃,籃內兩頭各坐著一個孩子。陳摶隨口吟詩兩句:“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擔挑。”你知道這兩個孩子是誰嗎?大的那個是宋太祖趙匡胤,小的是宋太宗趙匡義,這位婦人就是杜太後。陳摶在二十五六年前,就已經認出了宋朝的真命天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又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集市上遊逛,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普三人在酒館喝酒,他也進入酒館飲酒。看到趙普坐在兩位趙姓兄弟的右邊,陳摶便將趙普推到下麵,說道:“你不過是紫微垣邊的一顆小星星,怎麼敢坐在上位?”趙匡胤對他的話感到驚奇。旁邊有認識陳摶的人介紹說:“這是白雲先生陳摶。”趙匡胤就向他詢問自己的前程。陳摶說:“你們兄弟二人的星象,比他大得多!”趙匡胤從此心中自負。後來趙匡胤平定天下,多次派官員迎接陳摶入朝,陳摶都不肯前往。後來趙太祖親自下詔書催促,陳摶對使者說:“創業的君主,必須尊重和禮遇賢才,以此昭示天下。我們這些山野之人去見天子,如果行跪拜之禮,就違背了我們的本性;如果不行跪拜之禮,又會褻瀆天子的威嚴。所以不敢奉詔。”於是在詔書末尾,寫了四句詩附在後麵上奏:“九重天詔,休教丹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使者回宮複命,太祖看完隻是笑笑,沒有強求。

後來太祖去世,太宗皇帝即位。太宗念及當年在酒館中的舊情,召陳摶相見,並表示不會要求他行臣子之禮,還賜給他一首禦詩:“曾向前朝號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陳摶看到詩後,戴著華陽巾,穿著布袍和草鞋,來到東京。在便殿見到太宗時,隻是拱手作揖說:“我本是山野之人,與世隔絕,不習慣行跪拜之禮,希望陛下能寬容。”太宗賜他坐下,詢問他修養身心的方法。陳摶回答說:“天子以天下為己任,即使白日升天,對百姓又有什麼益處呢?如今君主聖明,臣子賢良,振興教化、勤於政務,功德惠及天下,榮耀名聲流傳萬世。修煉的道理,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太宗點頭稱是,對他更加敬重,問道:“先生心中有什麼願望?可以如實告訴我。”陳摶答道:“我沒有彆的願望,隻希望能有一間安靜的屋子。”於是太宗賜他居住在建隆道觀。

當時太宗正在用兵征伐河東,派人詢問陳摶勝負情況。陳摶在使者手掌中寫了一個“休”字,太宗看到後心中不悅。但因為軍隊已經出發,無法停止。再次派人詢問陳摶時,隻見他閉目睡覺,鼾聲一直傳到門外。第二天去看,還是如此。陳摶一連睡了三個月,都沒有起身。河東的軍隊果然無功而返。太宗正在歎息,忽然看見陳摶頭戴道冠、身穿野服,逍遙自在地走來,徑直登上金鑾寶殿。太宗見他不召自來,感到十分驚異。陳摶說:“老夫今日要回山,特來向陛下告辭。”太宗聽了,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授予陳摶帝師的稱號,建造宮殿讓他居住,以便隨時請教。陳摶堅決推辭,請求離去,並呈上一首詩:“草澤吾皇詔,圖南傳姓陳。三峰千栽窖,四海一閒人。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乞全獐鹿性,何處不稱臣?”還說:“二十年後,老夫再來拜見陛下。”太宗知道無法挽留,便在都堂特設禦宴,讓宰相和兩禁官員都來作陪,每人寫一首送行詩,以此彰顯陳摶離去的榮耀。又用禦筆將整個太華山判給陳摶作為修真之地,其他人不得侵犯,賜號“白雲洞主希夷先生”,準許他回山。這是太平興國元年的事情。

到了端拱五年,太宗皇帝治理天下已近二十年,卻還沒有確立太子。長子楚王元佐,因為九月九日沒能參加禦宴,縱火焚燒宮殿,太宗大怒,將他廢為庶人。太宗心中偏愛第三子襄王元侃,但不知他是否有當皇帝的福分,一直猶豫不決。他心想:“隻有希夷先生陳摶最擅長相麵。當初在酒館裡,他就斷定我們兄弟二人會成為皇帝,趙普會做宰相。如果能把他請來,這件事就好辦了。”念頭還沒轉完,內侍就來稟報:“太華山處士陳摶,在宮門外求見。”太宗大吃一驚,立即宣他進宮,問道:“先生此次前來有何用意?”陳摶回答:“老夫知道陛下心中有疑惑,特地來為您決斷。”太宗大笑道:“我就懷疑先生有預知未來的本事,果然如此。我還沒有確定太子人選,襄王元侃寬仁慈愛,有帝王的氣度,但不知他福分如何,麻煩先生去襄王府看看。”陳摶領命,剛到襄王府門口就回來了。太宗問道:“我讓先生去襄王府看襄王的麵相,你怎麼沒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經看過了。襄王府門前奔走服役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於是下定決心,當天就下詔書,立襄王為太子,這位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陳摶在京城又住了一個月,突然告辭,返回九石岩。

那時,陳摶有門人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都在華山腳下建造房屋,早晚聽他講學。隻有五龍蟄法,陳摶從未傳授給彆人。一天,陳摶讓門人在張超穀口的高岩之上,開鑿一間石室,門人不敢違抗。石室鑿成後,陳摶和門人一起去觀看。這裡的岩石極高,往下望去,雲煙如同翠綠的煙霧。陳摶指著說:“這就是毛女所說的‘相將入翠煙’,我大概要歸葬在這裡了吧?”話剛說完,他屈膝而坐,揮手讓門人離開。右手撐著臉頰,閉目離世,享年一百一十八歲。門人圍守在他的屍體旁,到了第七天,他的臉色依然如同生前一樣,肢體溫暖柔軟,還散發著奇異的香氣。門人便製作石匣將他入殮,蓋上石蓋,用數丈長的鐵鎖捆綁,放置在石室中。門人剛離開,岩石就自行崩塌,形成陡峭險峻的地勢。有五色祥雲封住穀口,整整一個月都沒有散去。後人因此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希夷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宋徽宗宣和年間,來自閩中的道士徐知常遊曆華山。他看到峽穀上方垂下一條鐵鎖,便順著鐵鎖攀爬而上,來到了那間石室。徐知常發現石室中的石匣蓋子已經傾斜,他打開石匣查看,隻見裡麵僅有一具仙骨,骨色紅潤,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徐知常恭敬地拜了兩拜,將石匣蓋子重新蓋好,然後沿著鐵鎖攀援而下。

當時,徐知常深受宋徽宗寵信,被封為左街道錄。他將在華山石室所見之事上奏給皇帝,宋徽宗便派徐知常帶著一炷禦香,再次前往希夷峽,打算取回仙骨,供養在皇宮之中。然而,當徐知常再次來到峽邊時,鐵鎖早已不見蹤影,眼前隻有重重雲霧繚繞,陡峭的岩壁聳立,他無奈之下,隻能歎息著返回。

直到現在,希夷先生陳摶的遺骨依舊留在張超穀中,卻再也沒有人見過。後人寫詩讚歎道:“從來處士竊名淳,誰似希夷閒到頭?兩隱名山供笑傲,四辭朝中肯淹留。五龍蟄法前人少,八卦神機後學求。片片白雲迷峽鎖,石床高臥足千秋。”這首詩,道儘了陳摶先生超凡脫俗的一生,他遠離塵世紛擾,兩次隱居名山,四次婉拒朝廷征召,其獨特的五龍蟄法和對八卦神機的深刻領悟,令後人敬仰。而如今,那片雲霧繚繞的峽穀,仿佛永遠封存著他的傳奇,讓他如同高臥在石床上的仙人,千古流芳。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齡軍官會疼人,八零嬌媳又三胎 鬥羅:穿成雪清河姐姐,我欲成神 嫁給賀先生 共感後,師兄們被瘋批師妹拿捏了 靈魂交易所 入夜淪陷 情陷囍帖街 信鴿觀察守則 春風得意,馬蹄疾 開局契約一隻金翅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