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帶曾消縱理紋,返金種得桂枝芬。從來陰騭能回福,舉念須知有鬼神。”這首詩講述了兩個古人積德行善的故事。
第一句“還帶曾消縱理紋”,說的是唐朝晉國公裴度的事跡。裴度還未發跡的時候,生活窮困潦倒,仕途也十分不順。有一天,他找到一位看相先生,想請對方為自己指點前程。相士說:“您的功名之事暫且不說,我還有句話,若您不見怪,我才敢直言。”裴度說:“我如今正迷茫,就是來求您指點的,怎麼會怪您!”相士接著說:“您臉上的螣蛇縱理紋一直延伸到嘴邊,照此麵相,幾年之內,您恐怕會餓死在溝渠之中。”說完,連看相的錢都不肯收就走了。裴度是個豁達、相信命運的人,並沒有把這話放在心上。
一天,裴度偶然到香山寺遊玩。他看到佛殿的供桌上光芒閃爍,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條珍貴的寶帶。裴度拿起寶帶,心中疑惑:“這寺廟偏僻冷清,怎麼會有這樣貴重的寶帶?”他反複查看,又想:“肯定是有貴人來這裡拜佛,換衣服時,隨從不小心遺失在此,一會兒肯定會回來尋找。”於是,他便坐在走廊下耐心等候。
沒過多久,一位女子神色慌張地走進寺廟,徑直朝佛殿跑去。她看了看供桌,頓時叫苦不迭,痛哭著癱倒在地。裴度上前問道:“姑娘,您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女子抽泣著說:“我父親被人陷害,判了死罪,無處申冤。我每天來這裡祈求佛祖保佑,最近好不容易爭取到可以用錢贖罪。但我家境貧寒,四處向人求助。昨天,終於有位貴人可憐我,送了這條寶帶。我以為是佛祖顯靈,就把寶帶供在佛前,磕頭致謝。因為救父心切,走的時候竟忘了拿走,等走到半路才發現。我急忙回來尋找,卻不知道被誰拿走了。現在寶帶丟了,我父親恐怕再也沒有出獄的希望了!”說完,又放聲大哭起來。
裴度安慰道:“姑娘彆太傷心,寶帶是我撿到的,一直在這兒等您。”說著,就把寶帶遞了回去。女子停止哭泣,連連拜謝:“請問恩公姓名,日後我父親也好前來叩謝。”裴度說:“姑娘遭遇這樣的冤屈,我家境貧寒,沒能幫上忙,心裡很慚愧。歸還彆人遺失的東西,不過是平常小事,哪裡值得感謝!”說完,沒留下姓名就離開了。
幾天後,裴度又遇到了那位看相先生。相士見到他,驚訝地說:“您最近做了什麼好事?”裴度回答:“沒做什麼呀。”相士感慨道:“您現在的麵相和之前大不相同,陰德紋十分明顯,日後必定能位極人臣,長壽安康,享儘榮華富貴。”裴度當時以為這隻是玩笑話。沒想到後來,他真的出將入相,曆經四朝,被封為晉國公,還高壽善終。
第二句“返金種得桂枝芬”,講的是五代時期竇禹鈞的故事。竇禹鈞是薊州人,官至諫議大夫,可他三十歲了還沒有兒子。一天夜裡,他夢到祖父對他說:“你命中注定沒有子嗣,壽命也隻能到明年。現在趕緊多行善事,或許還能延長壽命。”竇禹鈞恭敬地應下。他本就是個善良正直的人,做了這個夢後,更是一心向善。
一天傍晚,竇禹鈞在延慶寺旁邊,撿到三十兩黃金和二百兩白銀。第二天一早,他就守在寺廟前。不一會兒,看到一個年輕人哭著走來。竇禹鈞迎上去詢問,年輕人說:“我父親犯了重罪,被關在獄中。我四處向親友借錢,好不容易湊到二百兩白銀和三十兩黃金。昨天拿去贖人,因為管庫房的人不在,我就去親戚家稍作停留,多喝了幾杯酒,結果把錢弄丟了。現在沒了這些錢,父親就沒辦法贖出來了!”竇禹鈞聽他說的錢數和自己撿到的一樣,便從袖中拿出錢財歸還,說:“彆著急,我偶然撿到,在這裡等你很久了。”年輕人接過錢,打開一看,分文未少,當即跪地叩頭,哭著感謝。竇禹鈞將他扶起,還額外贈送了一些銀兩。竇禹鈞做過的善事還有很多,數不勝數。
一天夜裡,竇禹鈞又夢到祖先對他說:“你本來命中無子且壽命不長。但因為你歸還錢財等諸多善舉,功德已被上天記錄,特為你延長三十年壽命,還會賜你五個優秀的兒子,讓他們顯達榮耀。”從那以後,竇禹鈞更加積極地積德行善。後來,他果然接連生下五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五個兒子在宋朝都做了大官。竇禹鈞活到八十二歲,臨終前,他沐浴更衣,與親友從容告彆,最後談笑而逝。安樂老馮道寫詩稱讚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故事呢?因為還有一個人,也曾歸還撿到的錢財。他後來雖然沒有像裴度、竇禹鈞那樣大富大貴、位極人臣,但也因此免去一場大難,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這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禍福,都是自己的行為決定的。
話說在蘇州府吳江縣,離縣城七十裡的地方,有個鄉鎮叫盛澤。鎮上人口眾多,民風淳樸,大家都以養蠶種桑、繅絲織綢為生。不論男女,都勤勞肯乾,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整夜不停。集市上,兩岸的綢絲牙行大約有上千家,附近村莊織好的綢匹,都會拿到這裡交易。各地前來收購的商人,像蜜蜂、螞蟻一樣聚集,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這裡是出產錦繡、積聚綾羅的富饒之地,江南養蠶的地方雖然很多,但要數盛澤鎮最為興盛。有幾句順口溜形容這裡的繁榮:“東風二月暖洋洋,江南處處蠶桑忙。蠶欲溫和桑欲乾,明如良玉發奇光。繰成萬縷千絲長,大筐小筐隨絡床。美人抽繹沾唾香,一經一緯機杼張。咿咿軋軋諧宮商,花開錦簇成匹量。莫憂八口無餐糧,朝來鎮上添遠商。”
明朝嘉靖年間,盛澤鎮上有個叫施複的人,妻子喻氏,夫妻二人沒有子女。他們在家開了一張綢機,每年養幾筐蠶,妻子負責繅絲,丈夫負責織布,日子過得還算寬裕。鎮上的人家大多生活富足,織好的綢匹,一般會積攢到十來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才會拿到集市上去賣。大戶人家積攢得多,就不拿到集市上,而是由牙行介紹客商到家裡來收購。施複是小戶人家,本錢少,織上三四匹就拿到集市上去賣。
一天,施複攢夠了四匹綢,把每一匹都仔細折疊整齊,用布包袱包好,就去集市了。到了集市,隻見人來人往,喧鬨嘈雜,十分熱鬨。施複來到一個相熟的牙行家,看到門口擠滿了賣綢的人,屋裡坐著三四個客商。牙行老板站在櫃台後麵,翻看大家拿來的綢匹,評估價格。施複分開人群,把綢子遞給老板。老板接過,打開包袱,一匹一匹仔細查看,用秤稱了重量,喊出價格,遞給一個客商說:“這位施一官是老實人,不喜歡討價還價,你給些好銀子。”那客商真的挑了成色好的細絲銀,稱好後付給施複。施複自己也拿出秤來稱了稱,覺得分量還是輕了些,又和客商爭著添了一二分,這才作罷。他拿張紙把銀子包好,放進衣兜,收好秤和包袱,向老板拱手道謝,說了聲“有勞”,就轉身離開。
沒走多遠,施複一眼看見街邊有個小小的青布包。他快步上前,撿起來塞進袖子裡,走到沒人的地方,打開一看,裡麵是兩錠大銀子,還有三四塊小銀塊,另外還有一枚太平錢。他用手掂了掂,大約有六兩多重,心裡一陣歡喜:“今天運氣真好!撿到這些銀子,正好可以拿去當本錢。”他連忙把銀子包好,揣進兜裡,往家走去。
一邊走,施複一邊盤算:“現在家裡有這張織機,日常開銷足夠了。有了這些銀子,再添一張織機,一個月能織出多少綢,又能賺多少利息。這些銀子就當沒撿到,先不動用。積攢一年,能有多少錢,到來年再添一張織機,又能多賺多少利息。這樣算下來,十年之後,我就能有千金之富,到時候蓋房子、買田產……”正算得高興,眼看就要到家了,他突然轉念一想:“這銀子要是富人丟的,對他們來說,就像從牛身上拔根毛,沒什麼大不了,我拿來用也無妨;可要是客商丟的,他們拋家舍業,風餐露宿,辛苦掙來的錢丟了,得多煩惱!要是有本錢的客商,就算這筆生意沒做成,可能也不太在意;但要是小商販,這些錢可能就是他們全部的本錢,說不定和我一樣,是辛苦攢下來過日子的。也許是賣了綢、脫了絲換來的錢,這兩錠銀子就是他們的救命錢。丟了這些錢,一家人沒了活路,肯定會互相埋怨,說不定還得賣兒賣女。要是遇到性子倔的,一氣之下想不開,丟了性命也有可能。我雖然是撿到的,罪過不算大,但以後心裡肯定也不安穩。就算有了這些銀子,也不一定就能發財。以前沒有這些錢,不也照樣過日子嗎?不如回到原地,等失主來尋,還給他,這樣心裡才能踏實。”於是,施複轉身又往回走。正所謂:多少惡念轉善,多少善念轉惡。勸君諸善奉行,但是諸惡莫作。
施複回到撿到銀子的地方,靠在牙行的櫃台邊,等了大半天,始終不見失主前來尋找。他出門時沒帶吃的,肚子漸漸餓得咕咕叫。本想回家吃完飯再來,但又擔心失主萬一在這段時間找來,兩人錯過,隻好強忍著饑餓繼續等待。
沒過多久,隻見一個滿臉是汗的年輕後生,急匆匆衝進牙行,大聲喊道:“老板,我剛才把銀子忘在櫃台上了,你有沒有看到?”牙行老板沒好氣地說:“你這人怎麼這麼糊塗!早上就把銀子交給你了,這會兒才來問我。要是真忘在櫃台上,彆說一包銀子,就是有好幾包,也早被人拿走了!”後生急得直跺腳:“那可是我種田的本錢,現在沒了,這可怎麼辦啊!”
施複見狀,上前問道:“你丟的銀子大概有多少?”後生回答:“我剛才在這裡賣絲的錢,一共六兩二錢。”施複又問:“用什麼包的?都有些什麼?”後生說:“兩錠整銀,還有三四塊小銀塊,包在一個青布銀包裡。”施複一聽,連忙說:“彆著急,銀子我撿到了,已經等你很久了。”說著,就從衣兜裡掏出銀子遞給對方。
後生接過銀子,打開一看,分文不少,激動得連聲道謝。周圍往來的人聽說這事,都覺得稀奇,一下子圍攏過來,紛紛問道:“你在哪裡撿到的?”施複指了指腳下的台階:“就在這兒撿到的。”後生感慨道:“多虧大哥好心,一直在這兒等著還我。要是換了彆人,怎麼會這樣!現在倒像是我撿到大哥的銀子了,我願意跟大哥平分。”施複擺擺手:“我要是想分錢,乾嘛不把銀子全留下?”後生又說:“既然這樣,我送你一兩銀子當謝禮,給您買點吃的。”施複笑著說:“你這人真是個實心眼!六兩銀子我都不要,要你這一兩銀子做什麼?”
後生有些不知所措:“大哥,您不要銀子,我該怎麼報答您呢?”旁邊的人紛紛說:“這位大哥一看就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肯定不圖你報答。不如請大哥去酒館喝幾杯,表表心意。”後生覺得有理,便邀請施複同去。施複推辭道:“不用了,不用了,我家裡還有事,不能耽擱時間。”說完,轉身就走。後生挽留不住,周圍的人都羨慕地對後生說:“你運氣真好!丟了銀子,一分錢沒花,又找回來了。”後生也感歎:“是啊,真沒想到世上還有這麼好的人。”他把銀包收好,向牙行老板說了聲打擾,便離開了。眾人也一邊讚歎,一邊散去。有人說施複太傻,撿到銀子不知道自己留著用;也有人說施複積了陰德,以後肯定會有好報。
施複回到家,妻子問他:“怎麼去了這麼久?”施複說:“彆提了,都快到家了,因為一件事又折返回去,所以耽擱了。”妻子好奇地問:“什麼事耽擱了?”施複便把歸還銀子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妻子聽了,點頭道:“這件事做得對。老話說‘橫財不富命窮人’,要是命中不該得這筆錢,拿了說不定還會招來災禍,誰知道呢。”施複說:“我就是這麼想的,所以才把銀子還了。”夫妻倆不僅沒因為沒留下銀子而感到可惜,反而因為做了件好事,心裡格外踏實。有些穿著體麵的讀書人,常常見利忘義,沒想到這對普通的夫妻,卻有這樣的見識和覺悟。
從那以後,施複每年養蠶都收獲頗豐,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養蠶有“十體”“二光”“八宜”等講究,還有“三息”“五廣”等禁忌。首先要選好蠶種,好的蠶種結出的繭小而厚實,蠶絲細密光亮,適合繅絲;要是蠶種不好,蠶繭隻能用來做絲綿,沒法繅絲,收益就會差很多。其次,養蠶也講究運氣,運氣好的人家,就算蠶種一般,也能結出好繭;運氣不好的,即便蠶種優良,最後也可能隻能收獲做絲綿的繭。北方的蠶三眠,南方的蠶大多四眠,每次蠶眠起後喂食桑葉,都要把握好時機。而且蠶怕冷又怕熱,最喜歡溫和的環境。一天之中,不同時段的溫度就像四季變換,早晨和傍晚像春秋,正午像夏天,深夜像冬天,所以養蠶時調節溫度、精心照料是最難的。江南地區有民謠唱道:“做天莫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秧要日時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乾。”
施複一來蠶種選得好,二來運氣不錯,養的蠶沒有一個結綿繭的。繅出的蠶絲,又細又圓,均勻緊實,潔淨光亮,找不到一根粗細不勻的瑕疵。每筐蠶產出的絲,都比彆家多出不少。他織好的綢拿到集市上,色澤光彩潤澤,大家都願意出高價購買,每匹綢比往常能多賣好幾錢銀子。因為事事順遂,幾年下來,施複家裡又添置了三四張綢機,家境變得十分殷實,鄉親們還給他起了個“施潤澤”的名號。後來,施複夫婦還生了個兒子,在觀音大士那裡寄名,取名觀保。孩子才兩歲,就生得眉清目秀,十分可愛。
轉眼間,又到了養蠶的時節。蠶才過了三眠,整個鎮子就缺起了桑葉。施複家裡的桑葉,也隻夠維持兩天,他心裡十分著急,四處打聽也買不到桑葉。通常情況下,如果蠶市期間陰雨連綿,蠶受了寒濕,再吃了帶冷露的桑葉,就容易僵死,十隻蠶裡大概隻能存活一半,這樣桑葉就會有剩餘。但那年天氣溫暖,各家的蠶都平安無事,桑葉自然就不夠用了。
施複正為買不到桑葉發愁,突然聽鄰居說,洞庭山還有不少剩餘的桑葉,十幾戶人家約好一起過湖去買。施複聽了,趕忙帶了些銀子,把被褥打成包裹,也趕來乘船。這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左右,船開了,船工搖著櫓,離開了盛澤鎮。過了平望,來到一個叫灘闕的村子。這裡靠近太湖,離盛澤有四十裡路。天色漸晚,來不及過湖了,大家便把船劃進一個小港灣停泊,係好纜繩,準備做晚飯,這才發現忘記帶打火的刀石了。眾人紛紛說:“誰上岸去借個火種回來?”施複鬼使神差般地應道:“我去!”他拿了一把麻骨,跳上岸。
隻見家家戶戶都緊閉著門。這大白天的,怎麼都關著門呢?原來養蠶人家最怕生人打擾,從蠶孵出到結繭,大約四十天時間裡,家家戶戶都會關門謝客,不管出了什麼事,都不讓人進門。施複走過幾家,心裡直犯嘀咕:“這些人是不是怕鬼,天還沒黑就把門關上了?”突然,他一拍腦袋:“哎呀!我也是養蠶的老手,怎麼忘了取火這件事是養蠶人家的大忌!真是多管閒事!現在上哪兒借火種去?”他想轉身回船上,但又一想:“剛才我主動答應了,要是空手回去,讓彆人去借到了,多沒麵子。說不定這裡有不養蠶的人家呢?”於是,他又繼續往前走。
終於,施複看到有一家的門半開半掩著,他顧不上多想,幾步跨到屋簷下,但又不敢貿然進去,站在門外伸長脖子朝裡張望,喊道:“有人嗎?”屋裡走出一位婦人,問道:“你有什麼事?”施複恭恭敬敬地作揖,說道:“大嫂,我想借個火。”婦人說:“這個時候,彆人家是不會借的,隻有我家沒養蠶,給你個火也無妨。”施複連忙說:“那就多謝大嫂了!”婦人進屋裡拿出火種,施複接過,連聲道謝,轉身就走。
可沒走出多遠,就聽見背後有人喊道:“借火的,回來!你掉東西了!”施複一愣,心裡納悶:“不知道掉了什麼?”又轉身回去。婦人迎上來,說:“你的兜肚落在這兒了。”說著,把兜肚遞給施複。施複感激地說:“多虧大嫂好心!”
婦人笑著擺擺手:“這點小事,哪值得謝!幾年前我丈夫在盛澤賣絲,不小心丟了六兩多銀子,幸好遇到個好心人撿到,守在原地等著。我丈夫找過去,那人分文不少全還了,連一口酒都不肯喝。這樣的才是真正的大善人!”施複聽了,心裡猛地一驚——這事竟和自己六年前還銀子的經曆一模一樣!他趕緊問道:“這事過去多久了?”婦人掰著手指算了算:“整整六年了。”
施複忍不住說道:“不瞞大嫂,我也是盛澤人,六年前也撿到過一個賣絲客人六兩多銀子,一直等著失主來認領,完璧歸趙後,對方要請我吃飯,我也沒去。不知道那位失主,會不會就是大嫂的丈夫?”婦人又驚又喜:“還有這種巧事!我叫我丈夫出來,你們當麵認一認!”施複惦記著船上的同伴還等著生火做飯,有些猶豫。可手裡引火的麻骨馬上就要燒完了,隻好說:“認人的事不急,能不能先給我些引火的紙?那就太感謝了!”
婦人沒搭話,轉身進了屋子。不一會兒,她和一個年輕男子急匆匆跑出來。兩人四目相對,雖然時隔六年,模樣卻沒大變——原來這人正是當年施複歸還銀子的失主!正所謂“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年輕男子趕忙躬身作揖:“這些年一直想當麵感謝老哥,卻不知道上哪兒找,沒想到今天老天爺讓您來了!”施複也慌忙回禮。兩人行完禮,婦人也過來見禮。男子感慨道:“當年多虧老哥仗義,隻是當時太著急,忘了問您的姓名住處。後來我去盛澤賣絲,問了好多人,都打聽不到您的消息。找了這麼多年,居然在我家門口碰上了!快進屋坐!”
施複連忙推辭:“多謝老弟掛念,可船上還有幾個朋友等著生火做飯,實在沒法久留。”男子熱情地說:“那把你朋友都請過來!”施複連連擺手:“那怎麼行!”男子又說:“那您送完火,一定回來坐坐!”說著,就叫妻子拿火來。他轉頭問施複:“老哥貴姓?這是要去哪兒?”施複答:“我叫施複,號潤澤,家裡缺桑葉,想去洞庭山買點。”男子眼睛一亮:“巧了!我家桑葉多得是!老哥今晚就住我家,讓你朋友先去。明天我用船把桑葉給您送到家,怎麼樣?”
施複一聽,喜出望外:“要是老弟家有桑葉,我就不用大老遠過湖了!我這就去跟朋友們說!”這時,婦人把火取來了,男子接過火說:“我陪老哥一起去!”又轉頭叮囑妻子:“趕緊準備晚飯!”
兩人拿著火回到船邊,船上的同伴早就等得不耐煩了,埋怨道:“不就是借個火嗎?怎麼去這麼久!”施複解釋道:“彆提了,這村裡家家戶戶都在養蠶,根本借不到火。後來碰上一位老朋友,多說了幾句話,實在對不住!”他又接著說:“不過這位朋友家正好有多餘的桑葉,我就不去洞庭山了。我的包袱在艙裡,麻煩遞給我。”
同伴把包袱拿出來,男子伸手要接:“我幫您拿!”施複向船上眾人拱手道彆:“各位兄弟,咱們回家再見!”轉身跟著男子往回走,路上施複問:“剛才太急,還沒問老弟貴姓?”男子答:“我叫朱恩,表字子義。”施複又問了年齡、家庭情況,得知朱恩今年二十八歲,父親已經去世,家中隻有六十八歲吃長素的老母親。
說話間,兩人已經到了朱恩家門口。朱恩推開門,把施複請進屋裡。桌上的油燈早已點亮,朱恩放下包袱就喊:“娘子,快上茶!”話音剛落,朱恩妻子就從門簾後遞出兩杯茶。朱恩把一杯遞給施複,自己端起一杯陪著。他又大聲問妻子:“雞殺好了沒?”妻子答道:“等你回來幫忙呢!”朱恩聽了,放下茶杯就要去殺雞。
施複趕忙攔住他:“老弟這麼熱情,就算是粗茶淡飯,我也領情!何必殺生呢?再說雞都睡了,因為我又害它丟了性命,我實在不忍心。”朱恩知道施複是個實在人,便依了他,重新坐下說:“那明天再殺了請大哥!”他又轉頭對妻子說:“彆殺雞了,有什麼現成的,趕緊端上來,彆餓著客人!把酒也燙熱些!”
施複有些不好意思:“正是農忙時候,還來打擾。幸好老弟家不忌諱這些。”朱恩笑道:“不瞞大哥說,以前這一片數我家最忌諱外人上門,現在反倒隻有我家不講究這些了。”施複好奇地問:“這是為啥?”朱恩感慨道:“自從那年大哥還我銀子,我就想明白了,很多事都是命中注定,強求不來。所以我家不再忌諱這些,沒想到反而年年養蠶都有好收成。說到底,很多忌諱都是自己嚇自己,‘妖由人興’,這話真不假!”
施複連連點頭:“老弟看得通透!”朱恩又說:“還有件奇事!往年我家養十筐蠶,桑葉都不夠吃,還得去買。今年養了十五筐,園子裡的桑樹沒多一棵,桑葉卻不僅夠自家吃,還多出不少,正好能幫上大哥!這桑葉就像是專門為大哥長的,可不是天意?”施複也感歎:“是啊!就像咱倆重逢,也是命中注定。當年你丟銀子,我們結識;今天我丟東西,又多虧弟妹歸還,還說起舊事,這不就是緣分嗎?”
朱恩一拍大腿:“既然如此,我想和大哥結拜為兄弟,不知大哥意下如何?”施複高興地說:“我正愁沒兄弟,老弟不嫌棄,那可太好了!”當下,兩人就在堂屋中鄭重地八拜為交,結為兄弟。施複又拜見了朱恩的母親,朱恩也叫妻子出來,認了這位義兄。一家人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