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瓷窯西開 青白映恒河_大唐儲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唐儲君 > 第75章 瓷窯西開 青白映恒河

第75章 瓷窯西開 青白映恒河(1 / 1)

“窯火西連恒河源,青瓷白瓷映梵天。紋融唐梵千般意,一器能傳萬裡緣。”恒河中遊的衝積平原上,三座龍窯正吞吐著濃煙,窯工們赤著臂膀,將剛出窯的青瓷碗捧出,碗沿的蓮花紋在夕陽下泛著瑩潤的光澤——這不是江南越窯的珍品,而是大唐工匠在天竺州親手燒製的“梵唐瓷”。當青白瓷光映照在恒河水麵,連河水都染上了幾分東方的溫潤,仿佛在訴說一段跨越萬裡的技藝奇緣。

這一切始於李承乾的一道詔令。當年那陵提婆王在奏折中提及“天竺百姓皆愛唐瓷,然路途遙遠,破損者十之三四”,懇請大唐派遣工匠赴天竺州,就地燒製瓷器。李承乾閱後,命工部從邢窯、越窯挑選五名頂尖工匠,攜帶瓷土標本、釉料秘方與窯爐圖紙,隨使團西行。臨行前,工部尚書特意囑咐:“勿拘於唐式,需觀天竺水土,融其紋飾,方為長久之計。”

工匠們抵達曲女城後,首要之事便是尋找合適的瓷土。領頭的老窯工周明帶著徒弟們沿恒河勘探,終於在下遊發現一片優質高嶺土,質地雖不及邢窯的細膩,卻帶著獨特的溫潤感。“這般好土,燒白瓷定顯聖潔,燒青瓷更添翠色。”周明捧著土樣,對前來探望的那陵提婆王笑道,“隻需配些唐地的釉料秘方,定能燒出不遜於長安的瓷器。”

那陵提婆王當即劃撥土地,在恒河畔建起瓷窯。窯爐仿照邢窯的“龍窯”樣式,卻根據天竺多雨的氣候,加高了煙囪;拉坯的轉盤則結合了當地的“象力驅動”裝置,省力又高效。開工那日,周明率工匠行“祭窯禮”,既供奉了大唐的“窯神”,又請天竺僧侶誦經祈福,引得百姓圍觀稱奇:“這是要讓唐神與梵神共護窯火啊!”

首批試燒的瓷器,是模仿邢窯風格的白瓷佛龕。周明特意請天竺工匠在龕壁刻上梵文“嗡嘛呢叭咪吽”,字體古樸,與唐式的纏枝紋相映成趣。開窯時,當那尊潔白如玉的佛龕露出真容,連見慣珍寶的婆羅門貴族都驚歎:“比雪山的白玉更淨,比恒河的月光更柔!”那陵提婆王將佛龕供奉在大唐護國寺,香火繚繞中,白瓷的聖潔與梵文的莊嚴渾然一體,成了州內百姓爭相朝拜的聖物。

初獲成功後,工匠們又嘗試燒製越窯風格的青瓷。周明發現,天竺的鈷料比唐地的更顯濃豔,便與當地畫師合作,在青瓷碗上繪製恒河特有的“千葉蓮”——花瓣用唐式的沒骨畫法,葉脈卻用梵文的“種子字”裝飾,一碗之中,竟見兩國風情。這種“蓮紋青瓷碗”很快風靡天竺,貴族宴飲時若不用此碗,便覺失了體麵;僧侶化緣時捧著它,信眾們總會多施些財物。

瓷窯的規模日漸擴大,工匠們又創作出更多融合之作:仿唐式的“鳳首壺”,壺身卻刻滿梵文經咒;天竺的“多穆壺”,壺嘴做成唐式的龍首造型;最妙的是一種“唐梵合璧瓶”,瓶口是長安的牡丹紋,瓶腹是恒河的波浪紋,瓶底則刻著“曲女窯製”四個漢字與對應的梵文。周明常對徒弟們說:“燒瓷如做人,既要守得住本真,也要容得下異趣。你看這瓷瓶,少了唐的牡丹便失了華貴,缺了梵的波浪便少了靈動。”

瓷器的流通,很快超越了實用層麵,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曲女城的商人將青瓷碗運往波斯,利潤比販賣絲綢還高;大唐的絲路商隊則帶回白瓷佛龕,長安的寺院爭相收藏,稱“此乃佛緣西傳之證”。有次西域使團來訪,見那陵提婆王用“唐梵合璧瓶”盛酒,不禁感歎:“觀此瓶便知,大唐與天竺早已如釉與胎,密不可分。”

那陵提婆王對瓷器的喜愛,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命人在王宮旁建“瓷苑”,收藏各式梵唐瓷,還常與周明探討燒瓷技藝。“朕聽聞唐瓷有‘南青北白’之說,”他指著一窯新出的彩瓷,“若將青、白二釉同施一器,會不會更顯奇妙?”周明受此啟發,嘗試“釉下彩”技法,用鈷料在白瓷上畫天竺神話,再罩一層青釉,燒出的瓷器青中帶藍,藍中透白,如恒河星空般絢爛。

為感謝李承乾的支持,那陵提婆王特意命工匠燒製一對“禦賜瓷瓶”。瓶高三尺,通體白瓷,頸飾唐式龍紋,腹繪天竺飛天,瓶身用金粉刻漢文“天可汗撫有四海”,對應梵文“大唐皇帝庇護萬邦”,底部落“貞觀年製”款。送瓶的使者在長安覲見時,將瓷瓶置於殿中,陽光透過瓶身,竟在地上映出龍鳳與蓮花交織的光影,引得百官稱歎。

李承乾見瓷瓶精美,紋飾寓意深遠,龍顏大悅,命將其陳列於秘閣,與當年天竺獻上的“火珠”並列。“昔日以珠為信,今日以瓷為證,”他對群臣笑道,“珠者,喻兩國情誼如星火;瓷者,顯文明交融似窯火,需經千錘百煉,方得堅不可摧。”

消息傳回天竺,瓷窯的工匠們備受鼓舞。周明帶著徒弟們燒製出更複雜的“轉心瓶”——內瓶繪長安市井,外瓶畫曲女城風光,轉動時,兩城景象交相輝映,仿佛朱雀大街與恒河岸邊連成一片。那陵提婆王見後,提筆在瓶底題字:“唐梵一家,水陸同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製瓷技藝的普及,天竺州湧現出數十座瓷窯,不僅供應本地,更通過海上絲路遠銷南洋。有艘阿拉伯商船一次便裝運千件青瓷,船長在日記中寫道:“這些瓷器來自東方的大唐,卻帶著天竺的印記,就像恒河的水,雖流經異域,卻始終連著源頭。”

數年後,周明年邁歸唐,臨行前將畢生技藝傳給了天竺徒弟阿羅憾。阿羅憾不負所望,在恒河畔創燒出“梵青釉”,色澤比越窯的更顯深邃,被唐人稱為“天竺青”,成為長安市場上的珍品。虞世南用“天竺青”筆洗練字,曾賦詩讚曰:“恒河瓷色映書窗,墨染唐風韻更長。莫道天涯隔萬裡,一器能連日月光。”

這日,那陵提婆王在瓷苑舉辦賞瓷宴,席間擺放的餐具,有唐式的盤碗,有天竺的壺盞,卻都帶著彼此的紋飾。他望著窗外恒河上漂過的瓷片窯工們測試釉色的試片),對身旁的周明徒弟說:“你師父曾說,瓷器要經烈火焚燒方能成器。兩國相交,亦是如此,需經磨合,方得交融。”

暮色中,瓷窯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與恒河的粼粼波光相映,如一條連接東西方的光帶。周明留在天竺的那本《窯火要術》,早已被翻譯成梵文,扉頁上的那句話愈發清晰:“土不分唐梵,火不擇東西,能融者,方為大器。”

是的,當邢窯的白與越窯的青,在恒河畔開出千葉蓮;當唐式的造型與梵文的紋飾,在窯火中凝成永恒,這青白相間的瓷器,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成了文明交融的最佳見證。就像那尊“唐梵合璧瓶”,瓶身的每一道釉色,都是兩國工匠用心血調和的顏料;每一處紋飾,都是歲月寫就的和平詩篇,在恒河與渭水的滋養下,永遠閃耀著溫潤的光芒。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大唐儲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被家族拋棄後,我卻撿垃圾成女帝 穿到荒年有係統,全家反派被我帶飛 夜儘時天明 退婚當天,改嫁清冷軍少做他嫂嫂 竹馬護資本家小姐,重生改嫁他急了! 武俠:開局被暗殺,我覺醒滿級龍象功 八零重生:我養廢了白眼狼們 綠我可以,分手不行 出口成真!對照綜藝女配發瘋爆紅 玄門小相師:從街頭到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