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農技互哺 稻菽盈倉_大唐儲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唐儲君 > 第78章 農技互哺 稻菽盈倉

第78章 農技互哺 稻菽盈倉(1 / 1)

“犁耙西傳入梵州,青稞東漸滿隴頭。唐梵共沐春風裡,稻菽盈倉歲稔收。”梵州恒河流域的春耕時節,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數十名天竺農夫正用一種奇特的犁耙翻地,犁身比唐式曲轅犁短了三寸,犁尖卻更鋒利,在黏性較重的河灘地上行得飛快。田埂上,三名身著唐式襴衫的農官正俯身指導,時不時用手比劃著水田的劃分方法,他們便是李承乾應那陵提婆王之請,派來傳授農耕技藝的大唐農官。

那陵提婆王對農業的重視,絲毫不亞於文教與軍事。梵州雖有恒河滋養,卻因耕作技術落後,常有“豐年少、歉歲多”的困境。尤其是恒河下遊的沼澤地,常年積水,無法耕種,百姓隻能望著沃土歎惜。他在給李承乾的奏報中寫道:“臣觀大唐農桑興旺,畝產遠超梵州,懇請陛下派遣農官,傳梯田、圩田之術,使恒河兩岸皆成糧倉。”

李承乾閱後,當即從司農寺選派三名資深農官——擅長梯田開墾的趙德、精於圩田修築的錢豐、通曉作物輪作的孫耘,命他們攜帶曲轅犁、龍骨水車等農具模型,以及稻麥良種,隨使團赴梵州。臨行前,李承乾特意囑咐:“農事要因地製宜,不可照搬唐法。你們要細看梵州的土壤、氣候,改良農具,適配作物,讓天竺百姓學得會、用得上。”

農官們抵達梵州後,那陵提婆王親自陪同他們考察土地。趙德站在恒河下遊的沼澤邊,望著成片的蘆葦,對那陵提婆王道:“此地雖積水,卻土質肥沃,隻需築堤排水,便可改造成圩田。就像大唐江南的太湖流域,圩田畝產可比旱地高五成。”錢豐則指著兩側的丘陵:“這些山地可開梯田,沿山勢層層而上,既能保水,又能增產,適合種植粟米。”

那陵提婆王大喜,當即征調民夫,由農官們指導施工。修築圩田時,趙德教百姓用“分層築堤法”——先鋪蘆葦,再壓黏土,最後覆沙土,這樣的堤壩既能防滲漏,又能抵禦洪水。開墾梯田時,錢豐則引入大唐的“石埂技術”,用當地的青石砌埂,比天竺傳統的土埂堅固十倍。百姓們起初不信“石頭能擋水”,待看到暴雨後石埂梯田滴水不漏,而傳統土埂早已衝垮,不由得對唐官的技藝嘖嘖稱奇。

最費心思的是農具改良。孫耘發現,梵州的土壤黏性大,唐式曲轅犁拉起來費力,且當地多水牛,與中原的黃牛力道不同。他便與當地鐵匠合作,將犁身縮短,犁尖改成三棱形,還在犁底加了一塊耐磨的鐵板,製成“梵州犁”。試用那日,一頭水牛拉著新犁,一天竟能耕三畝地,比原來用木犁快了兩倍,農夫們圍著新犁歡呼,當場就請鐵匠仿製了百具。

作物種植上的革新,更讓梵州百姓大開眼界。孫耘將大唐的“稻麥輪作”製度引入——春季種水稻,秋季種小麥,讓土地“不休耕而肥力不減”。他還帶來了江南的早稻品種,教百姓“育秧移栽”,比天竺傳統的“撒播法”增產三成。有老農夫算了筆賬:按唐法耕種,一畝地能收三石稻,比原來多一石半,足夠全家吃半年,不由得對著長安方向叩首:“大唐的法子,真是活人的恩呐!”

那陵提婆王見農技推廣成效顯著,下旨將恒河流域的萬畝沼澤改造成圩田,命名為“唐梵圩”,還在田邊立碑,刻漢梵雙語銘文:“此圩由大唐農官指導修築,惠及萬民,永誌不忘。”他還效仿大唐設立“農官”,每縣選派十人向唐官學習,學成後回鄉指導耕作,這些農官腰間都掛著一枚銅牌,一麵刻“勸農”,一麵刻梵文“增產”。

梵州的“農技反哺”同樣讓大唐受益。那陵提婆王深知“來而不往非禮也”,在農官們傳授技藝的同時,他也精選了兩種作物贈予大唐——一種是天竺的“耐寒青稞”,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區生長;另一種是“赤稻”,穗大粒滿,抗病性強。他在給李承乾的信中寫道:“大唐之術富我恒河,天竺之種亦願潤彼隴右,願兩河共豐,百姓同飽。”

李承乾命司農寺在隴右、吐蕃等地試種。結果令人驚喜:耐寒青稞在青海湖畔長勢良好,畝產雖不及小麥,卻解決了高寒地區“種啥啥不成”的難題;赤稻在江南試種後,比當地稻種早熟十天,且米粒飽滿,煮出的米飯帶著自然的香甜。負責試種的農官在奏報中寫道:“赤稻適應性強,可在嶺南、江南廣泛種植,若推廣開來,每年可多收百萬石糧。”

秋收時節成了檢驗成果的最佳時刻。梵州的“唐梵圩”裡,農夫們用唐式鐮刀收割水稻,穀穗沉甸甸壓彎了腰,畝產竟達三石五鬥,創了梵州曆史新高。那陵提婆王特意挑選顆粒飽滿的新米,裝了百石,派使者送往長安,還附了一封親筆信:“此米用大唐農具收割、按唐法種植,是唐梵合力的果實,恭請陛下品嘗。”

使者抵達長安時,恰逢李承乾在禦花園宴請百官。李承乾命內侍將梵州新米煮熟,分賜眾臣,笑道:“諸位嘗嘗這米,是恒河的水灌出來的,卻用了渭水的法子種出來的。”百官嘗後,都覺米香濃鬱,軟糯可口,魏徵撫須讚道:“一飯一粥,皆見唐梵同心。這米粒裡,既有大唐的智,也有梵州的力,真是難得的珍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承乾望著碗中晶瑩的米粒,忽然對使者道:“煩請轉告都督,朕已命人將赤稻種子分發給嶺南、江南諸州,明年此時,定能收獲更多‘唐梵合種’的稻米。朕還想請梵州再送些青稞種子,朕要在隴右廣種,讓那裡的百姓也能吃飽穿暖。”

消息傳回梵州,那陵提婆王立刻征集了千石青稞種子送往長安。他對身邊的唐官笑道:“你看這稻麥,不分唐梵,隻要肯用心種,就會結果。就像唐梵兩國,隻要互相學習,百姓就會安樂。”

數年後,梵州的圩田擴展到十萬畝,成為“南亞糧倉”,連波斯、大食都來購買糧食;大唐的隴右地區則因青稞種植,解決了駐軍的糧草問題,吐蕃部落見漢地作物高產,也紛紛效仿,邊境的糧價穩定了三成。有絲路商人說,如今走在路上,既能看到梵州農夫用唐犁耕地,也能見到隴右牧民種青稞,這景象比任何盟誓都更能證明“唐梵一家”。

這日,孫耘在梵州的“農學堂”授課,講台上擺著兩株稻穗——一株是大唐的早稻,一株是梵州的赤稻,穗長粒數相差無幾。他對台下的天竺學子說:“作物沒有高低,技藝不分優劣,能讓百姓吃飽的,就是好法子。就像這兩株稻,一株來自渭水,一株來自恒河,卻結出同樣飽滿的穀粒,這便是‘和而不同’的道理。”

窗外,恒河的水靜靜流淌,映著金黃的稻田,遠處傳來農夫們的歌聲,漢梵夾雜,卻透著同樣的喜悅。孫耘知道,他們播下的不隻是種子,更是信任;收獲的不隻是糧食,更是情誼。當唐式農具在恒河畔翻起沃土,當天竺種子在隴右結出碩果,這場跨越萬裡的“農技互哺”,早已超越了耕作本身,成了兩國民心相通的最佳紐帶——畢竟,沒有什麼比共同飽暖更能讓人心連心,沒有什麼比倉廩充盈更能讓邦交穩固。

正如李承乾在給那陵提婆王的回信中所說:“王者治國,首重民生。民生之本,在食在衣。今唐梵共研農術,稻菽盈倉,便是天下太平的根基。這根基紮得越深,兩國的情誼便越牢,子孫後代的福澤便越厚。”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大唐儲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逆行諸天萬界 穿成極品惡婦,靠美食養崽逆風翻盤 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 獻祭辣條出紅光,拜金前任悔哭了 一人:師兄張之維,通滿級金光咒 全球異能:隻有我在修仙 奇俠係統 滬上來了個小神獸,叉腰旺全家! 末世重生,掠奪男女主異能會上癮欸 純恨夫妻雙重生,我嫁權貴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