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戰場上,局勢風雲突變,蘇軍遭遇德軍突如其來且極具爆發力的反擊戰,而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正是波蘭軍隊與大明王朝軍隊的集體參戰。波蘭毅然出兵50萬,大明東歐方麵軍也投入43萬兵力,二者相加,合計九十三萬之眾,近乎百萬兵力的強勢加盟,猶如在天平上重重地添加了砝碼,瞬間改變了戰場上雙方兵力的對比態勢。不僅如此,德軍此前消耗掉的坦克也得到了及時且有效的補充,這一係列因素疊加,使得德軍實力大增,宛如猛虎添翼。
波蘭軍隊雖裝甲部隊實力相對薄弱,大部分為步騎兵,但勝在人數眾多,打起仗來更是勇猛無畏。他們宛如一道堅實的屏障,拖住了蘇軍相當一部分兵力,使其無法抽身趕赴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麵戰場,為德軍在關鍵戰場的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刻,在曼斯坦因元帥的卓越指揮下,德軍在庫爾斯克南部成功突破蘇軍三道堅固防線,並如洶湧的洪流般向縱深地帶迅猛攻擊。而在北麵,莫德爾元帥由於所率裝甲部隊力量相對有限,在推進到蘇軍防守的第二道防線後便難以繼續向前,暫時止步於此。
蘇軍的最後一道防線,距離曼斯坦因元帥麾下的前鋒第四裝甲集團軍已不到五十公裡,這一區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瓶口”。隨著德軍持續不斷地進攻,這個缺口正逐漸縮小。一旦這五十公裡的距離被德軍完全攻占,便意味著庫爾斯克突出部的一百多萬蘇軍將被徹底合圍,聯軍有望收獲一個比基輔合圍更為輝煌的戰果。
儘管形勢已然如此危急,朱可夫元帥卻並未放棄,依舊如困獸猶鬥。他最大的倚仗,便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留存的一支強大預備隊,人數足足有六十萬之多。這些兵力再加上庫爾斯克的守軍200萬人,蘇軍總兵力達到260萬人。一貫善於運用人海戰術的朱可夫元帥堅信“人定勝天”,認為優勢在己。
而德國方麵,在得到波蘭出兵相助後,總兵力也才166萬,蘇軍比德軍整整多出一百萬人。基於這種“優勢在我”的判斷,再加上蘇軍曾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戰勝過德軍的經曆,蘇軍上下對戰勝德軍依舊保持著相對樂觀的態度。於是,蘇軍迅速做出部署,大量部隊被緊急派往缺口處,全力阻止曼施坦因元帥的部隊攻占缺口、合圍蘇軍。同時,蘇軍命令斯大林格勒方向的60萬預備隊向西進發,以佯攻的態勢,試圖牽製大明王朝的東歐方麵軍。
在這樣的局勢下,殘酷至極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合圍戰正式打響。德蘇雙方圍繞著這至關重要的50公裡缺口展開了反複爭奪,戰線如同被反複拉扯的橡皮筋,你來我往,形成了殘酷的拉鋸戰。這片區域仿佛一座無情的血肉磨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生命和上百輛坦克在無情的戰火中被吞噬。
在最北邊,波蘭軍隊由於步兵占比過大,裝甲兵力量薄弱,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在艱難推進幾十公裡之後,不得不停下腳步,挖掘戰壕,與蘇軍展開對壘。如此舉措,旨在避免遭受巨大的傷亡。值得慶幸的是,波蘭軍隊牢記與斯拉夫人的血海深仇,憑借著英勇無畏的精神,一次次成功打退蘇軍的進攻,頑強地堅守住了防線。
在中線,莫德爾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在波蘭騎兵的協同配合下,得以較為快速地推進。然而,同樣受製於裝甲部隊力量不足的問題,在推進到蘇軍的第三道防線時也被迫停下,與蘇軍陷入近身搏鬥的膠著狀態。裝甲擲彈兵和波蘭騎兵在坦克的掩護下,如潮水般一次次向蘇軍的第三道防線發起衝鋒,每一天,都有大批勇敢的士兵倒在這片血腥的戰場上。
而戰況最為艱苦的當屬北線。在以“閃電戰專家”著稱的曼施坦因元帥的率領下,虎式坦克集群與豹式坦克集群如排山倒海般湧向庫爾斯克缺口。在這個缺口的正中央,有一個名為奧利霍瓦特卡的高地,它成為了德蘇兩軍必爭的戰略要地。隻要德軍能夠成功攻占該高地,並穩固地建立炮兵陣地,便能徹底合攏缺口,從而取得庫爾斯克突出部會戰的最終勝利。
於是,德蘇雙方在奧利霍瓦特卡高地投入了大量兵力,展開了無數次殘酷的拉鋸戰,這片土地瞬間淪為人間地獄。天空中,德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如黑色的死神,玩命地對蘇軍陣地進行轟炸。待德軍飛機呼嘯離去,蘇軍的伊爾4轟炸機和佩8轟炸機又接踵而至,其中甚至還出現了美國提供的b25轟炸機。一時間,天空被硝煙染得漆黑,炸彈的轟鳴聲震耳欲聾。
地麵上,德軍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三號坦克與四號坦克,與蘇軍的t34、kv1、is1坦克以及美國提供的4謝爾曼坦克展開了激烈交鋒。金屬的碰撞聲、炮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整個戰場火光衝天,濃煙滾滾。
戰役初期,虎式坦克憑借其強大的火力,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戰鬥力,取得了重大戰果。據統計,其擊毀擊傷蘇軍多達6000多輛坦克,創造了1比10的驚人戰績,這一數據令全世界為之矚目,也促使美蘇兩國紛紛開始著手研製重型坦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隨著戰鬥的持續進行,虎式坦克的缺點逐漸暴露無遺。首先,其發動機設計存在缺陷,複雜的傳動係統使得發動機在高強度作戰下極易過熱。在庫爾斯克的炎炎烈日下,長時間的連續作戰導致許多虎式坦克發動機溫度過高,引發故障,不得不停車冷卻,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無疑是致命的弱點。其次,虎式坦克的履帶寬度相對較窄,在庫爾斯克的泥濘地形中,抓地力不足,時常出現履帶脫落的情況。一旦履帶脫落,坦克便瞬間失去機動性,淪為戰場上的活靶子。再者,其懸掛係統在頻繁的炮擊和複雜地形行駛過程中,容易損壞,導致坦克無法正常行駛。
這些問題導致虎式坦克的損耗逐漸增大,最終出現了近三百輛虎式坦克的減員,這意味著德軍的虎式坦克整體數量減少了近乎二分之一。形勢對德軍極為不利,一旦虎式坦克無法繼續扛起作戰大梁,沉重的作戰重擔將不得不落在豹式坦克身上。
德國如今在庫爾斯克戰場上比拚的是國力,是消耗,雖然德軍又再次擊毀擊傷蘇軍6000多輛坦克,但是蘇軍還是擁有一萬多輛坦克,並且後方還有大批的坦克開往前線,而且在茫茫的大海上,美國的運輸船也滿載著大批的美國產的謝爾曼坦克,趕往蘇聯在北冰洋唯一的港口摩爾曼斯克。這是一個常年不凍港,可以為蘇軍提供巨大的物資補給。
虎式坦克的巨大減員,意味著德軍不得不把三號和四號坦克推向最前線,這意味著德軍坦克的消耗將有擴大的趨勢。
在戰鬥中,虎式坦克故障率頻發,頻繁出現各種故障,如發動機過熱起火、履帶脫落、懸掛損壞等,導致大量坦克失去戰鬥力。每當蘇軍發動強大反擊時,為了防止這些珍貴的虎式坦克落入蘇軍手中,德軍戰士們不得不忍痛親手將它們炸毀。看著伴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鋼鐵夥伴”在眼前化為灰燼,德軍裝甲兵們痛心疾首。
下士漢斯所在的虎式坦克,便是眾多遭遇故障的車輛之一。那是一個硝煙彌漫的午後,漢斯和他的戰友們正隨著部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戰場上與蘇軍激烈交火。突然,坦克發動機發出一陣異常的轟鳴,緊接著便停止了運轉。車組人員迅速檢查,發現是發動機過熱導致了故障。儘管他們爭分奪秒地搶修,試圖讓這頭“鋼鐵巨獸”重新恢複生機,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容不得他們有太多時間。
就在這時,蘇軍發動了凶猛的反擊,如潮水般的蘇軍士兵和坦克向著德軍陣地湧來。德軍防線瞬間吃緊,指揮官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其他尚能行動的坦克迅速調整方向,開始有序撤離。而漢斯他們的虎式坦克,卻因為故障隻能無奈地趴窩在原地。
車長焦急地看著逐漸逼近的蘇軍,深知一旦這輛虎式坦克落入蘇軍手中,後果不堪設想。在痛苦的抉擇後,車長咬了咬牙,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炸毀坦克。他們迅速將一些重要的部件拆卸下來,準備帶走。然而,為了不讓這輛虎式坦克成為蘇軍的戰利品,車長不得不拿起炸藥包,放置在坦克的關鍵部位。隨著一聲巨響,虎式坦克在火光中化為一片廢墟。
看著曾經陪伴自己曆經無數戰鬥的“夥伴”在眼前被炸得粉碎,漢斯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悲痛,他緩緩地蹲下身子,雙手抱頭,放聲痛哭起來。淚水混著臉上的硝煙和汗水,順著臉頰滑落。他的哭聲,在這充滿戰火與硝煙的戰場上,顯得格外淒涼與無奈。
麵對這種令人痛心的狀況,曼施坦因元帥也隻能徒呼奈何。虎式坦克由於推出時間過晚,德國軍方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其進行全麵優化和升級,生產工藝和流程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改進。這無疑是德國軍事工業的悲哀,空有先進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實力,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原本威力巨大的坦克因種種缺陷,最終被自己人親手摧毀在戰場上。
喜歡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