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高翠蘭住在清蓮寺,眾尼對她敬重有加,都喊她叫“妙靈師父”。慧清住持對她更是抬眼高看,她知道高翠蘭的脾氣怪,怕不聽自己的話,每天起床後先去看看高翠蘭,請安似的問候幾句。平常也都順著她的意。高翠蘭是個知足的人,和大家相處很好,沒事就喜歡到廚房裡幫忙,日子過的還算開心。
再說天恩寺工程浩大,動用了成百上千的民工,三年多的時間才算完工。建成後金碧輝煌,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成為當代最大的女眾叢林。
李侍郎本來就是個丹青高手,天恩寺寶殿造像時,他特意繪出一張無量壽佛畫像,讓工匠們模仿塑造,佛像麵孔極像武則天。
天恩寺建成後,李侍郎回朝奏報,便把自己繪製的那張天恩寺寶殿佛像圖獻給聖上,武則天看後十分高興,大加讚賞。先後派出數名高官前去觀瞻,並按照佛法選擇吉日,召集地方官員以及名寺的高僧去天恩寺舉行盛大的落成暨佛像開光儀式。
天恩寺本來名聲在外,加之傳說寺裡住著一位長生不老的活菩薩,一時間僧尼雲集,香客風湧而來,香火十分旺盛。清涼山下也紛紛建起客棧,飯店,商鋪林立,很快形成集市,熱鬨非常。
高翠蘭在寺中不知過了多少年。開始,外甥女何心如還不斷來看望她,報知高翠蘭的兩位姐姐先後去世,高翠蘭知道後十分悲痛,曾為她們焚香誦經,超度亡靈。後來柳亦風調任,何心如年歲也大了,就斷絕了消息。
高福也來看望過高翠蘭,高翠蘭多次要把家產交給他,可是高福一再推辭,不願接受,隻講這個家永遠都是高翠蘭的,即便自己死了,也會給兒孫們交待,看好這個家。說得高翠蘭也沒有辦法。
寺裡的住持“走了”一個又一個,尼眾“換了”一批又一批,唯有“妙齡師父”依然如故。後來的沙尼哪能摸清她的底細,隻聽傳說,亂猜她的年齡,可有的相信,也有不信的。但是有一點,全寺的尼姑,沒有不稱她為“師父”的。
一些遠路的香客慕名而來,專門要看看“長生不老的尼姑”,高翠蘭哪肯承認?總是指向彆人,於是你推我是,我說你是。彆管誰是,香客們隻要看到一個,就算是了。這也是寺中唯一能開的一個玩笑,其實也違反了僧尼“不得打誑語”的規定,因為這件事是先發生在妙靈師父身上的,就沒有人追究。
但是後來內部有了約定:當施主問第一個人時,可以指第二個人,但第二個人決不可再說是第三個人,否則會影響寺內的聲譽。出家的女孩子多是苦難出身,到了寺廟裡又法規森嚴,整年也露不出個笑臉來,能開這麼點玩笑,也算是個樂趣了。
高翠蘭在寺院住了這麼多年,隻知道佛教三歸五戒,講經說法,為的是勸人為善,普度眾生。所以每逢遇到天災人禍,她都儘力熬粥布齋,救濟百姓。而且遠近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師父做的粥能治百病,沒病的吃了也能延年益壽,所以天恩寺一直名聲在外,香客如雲,香火旺盛。
常言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大唐把佛教推向發展的極盛時期,也對佛教進行了一次致命打擊。
會昌年間,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有近臣向唐武宗奏報,由於寺院持續發展,僧尼之數不斷上升,占有大量的土地、財產和勞力,削弱了朝廷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使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篤信道教的唐武宗,痛惡崇佛窮國的弊端,於是對大臣們道:“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他認為國力不振、社會風氣不好,都是崇佛造成的,於是下決心滅佛。
會昌二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這時,正巧有人舉報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乘機大搜捕,在長安城中打死的僧人就有三百餘人。會昌四年,敕令儘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
天恩寺畢竟是敕建的寺廟,距離京城較遠,一時還沒有受到損壞。然而,消息傳來,全寺尼眾驚恐不已。高翠蘭是個不管大事的人,聽說後也沒太放在心上。
到了會昌五年,唐武宗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麵毀佛運動。勒令全國除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所有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器交本州鑄為農具。
突然一日,官兵來到天恩寺,召集所有人員,傳達皇上旨意。寺內頓時如炸開了鍋一般,幾百尼眾亂成一團。懂事的回房拿了細軟便走,膽小的沙尼隻是哭天搶地,哪裡顧得收拾東西,就被官兵趕出寺門,四散而逃。可謂是有家的歸家,有親的投親,無家的流離失所。空留下一座富麗堂皇的寺廟,任憑官兵們搶掠、毀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翠蘭當時聽說官兵進了寺,才知道禍事真的臨頭了,後悔自己沒有及早離開天恩寺。她沒跟著眾尼去見官兵,反而躲回房內,收拾自己隨身攜帶的東西,乘亂溜了出去。
高翠蘭出了天恩寺,直奔高老莊而去。這些年來,認為自己“出家”了,隻知道吃齋念佛,默頭打發日子,從來沒有計算過年月。她明明知道自己熬走了幾代人,已經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但是對家的印象,在她的腦海裡還同昨天一樣清晰。
來到高老莊,她才知道自己錯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院一牆都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了,再也找不到自家的那所院落,打聽不著一個叫“高福”的人,連高福的兒子“高義”的名字也無人知曉。她哪裡知道,從武則天執政到唐武宗當朝,已經近二百年的歲月了。高翠蘭終於打破了“回家”看看的“奢想”,完全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
可是,既然來到高老莊,也得到父母的墳上去看看,她憑著印象找到了墳地,看到墓碑還在,心中稍微安慰了一些。於是便去買些紙錢來燒了,哭了一場,這才不無遺憾地走出了高老莊。
高翠蘭自打進寺修行,一直認為佛教以慈悲為懷,是個普度眾生的清淨場所,皇上給予很多保護措施,甚至犯了死罪的人進了佛門都可以免死,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也不再自尋煩惱,另找出路,連那次千辛萬苦去尋的福陵山也早已丟在腦後。沒想到興佛的是聖上,滅佛的也是皇帝!弄得如今無家可歸,千般苦楚,與誰訴說?高翠蘭思來想去無路可走,隻能前往迎仙橋,去找石佬幫忙再尋福陵山碰碰運氣了。
高翠蘭一路走來,看到的情景於上一次大不相同。原來是村莊零落,人煙稀少,大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特彆是幾個有作為的皇帝的治理,形成的大唐盛世麵目猶在,人口增多,集市繁榮,道路也寬敞很多。然而,她一路看到的寺廟也不少,可每處都是寺舍破落、佛像露坐、僧尼皆無,心中越發悲涼起來。
唐武宗這次滅佛,共拆寺院4600餘所,連私立的四萬餘處僧居也不放過,收繳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多人,與官府對抗被殺的、逼死的、餓死的僧尼不知其數,這是佛門幾百年來一場少有的浩劫。
高翠蘭是在寺院中住慣了的,從未出門化過齋,好在身上還有點存了多年的銀子,可以買些東西吃。但是吃慣了素食的她,嗅到酒店裡的那種味道就有些惡心,隻想到村戶人家中換些饅頭之類的食物充饑。於是便找了一個看似富戶人家,沒想到剛進門,便被趕了出來。高翠蘭莫名其妙,忙問道:“為何趕我走?”那主人道:“你沒看見到處張貼的告示,凡是化緣、化齋的僧尼,不但不準給飯食、財物,而且還要捉拿送官府。俺也沒功夫送你去,你還是趕緊走吧!”
高翠蘭才想到自己還是一身尼姑衣服,現在的僧尼都是犯法的,這樣的穿著出不得門了。趕忙施禮道:“東家,俺不是化緣的,俺還有些銀子,走得餓了,想換個饅頭吃。”
那人聽說有銀子,便把高翠蘭領進院子,轉身關了門,嘟囔道:“哎,什麼世道呀,和尚、尼姑都犯了法。”又對高翠蘭道:“真巧,中午剛蒸一鍋雜麵饅頭,剩的還不少,你就將就著吃點吧。”說著話,把她領進了廚房,喊老婆給她熱了些湯。
看著高翠蘭吃完飯,道:“這年頭,日子都不好過,官府不讓施舍。不過沒關係,你有零錢就給點,沒有也就算了!”高翠蘭道:“大哥大嫂,想跟你們商議件事?”
那男主人一聽這話,就以為她沒帶銀子,是個騙吃騙喝的。不耐煩道:“彆說了,你們這些出家人哪裡有錢買飯吃,俺也不在乎這頓飯,你走吧!”
高翠蘭掏出一塊碎銀子道:“大哥大嫂,我這裡有些銀子,不知道夠不夠?”那男主人看高翠蘭真的拿出了銀子,慶幸自己沒說太難聽的話,忙道:“怎麼不夠?其實兩個小錢就夠了,哪能要你的銀子?”
高翠蘭對那女的道:“我還有件小事想求你們?”男主人道:“不要見外,儘管說。”高翠蘭道:“我是從天恩寺走出來的,不知道佛門弟子行不得路,早晚會被人抓了。大嫂可憐我,有穿不著的衣物送俺一件,也算你大發慈悲了!”
那男主人對老婆道:“能幫的當然要幫,快去撿兩件來,千萬彆小氣。”那女主人果然去堂屋中取了一套舊棉衣、兩件單衣來,高翠蘭付了銀子,換上衣服,千恩萬謝告辭了。
走了幾日,終於來到了迎仙橋。她本來一心想找到石佬,請他帶自己去福陵山找個安身之處,沒想到這唯一的願望也難以實現:迎仙橋的石欄已經毀壞,橋下的那尊石佬像也沒了蹤影。高翠蘭的心頓時涼透了,她回憶起上次去找福陵山的驚險曆程,不但山沒找到,而且連累高福險些丟了性命。這次如果找不到石佬,自己如何再敢去爬那劍鋒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翠蘭不甘罷休,她知道石佬是有靈性的,於是站在橋頭高聲呼喊:“石佬爺,石佬爺”喊了半天,哪裡有人答應?
高翠蘭此時已經心力交瘁,不由自主地癱倒在橋邊。真乃人到背運時,處處是絕境,她真想大哭一場,可又哭不出聲來,隻是慢慢地昏睡了過去。
高翠蘭醒過來時,看見麵前站著一位婦人,旁邊還站著個十來歲的小孩。那婦人看高翠蘭睜開了眼,忙問道:“這位大姐,天色已晚,為何睡在這裡?”高翠蘭掙紮著坐了起來,道:“千裡尋人,迷了路,再也找不到了。”
她打量一下這位婦人,問道:“你們是?”那婦人道:“俺們是去廟裡上香的,回來路過這裡,看你睡在這橋上,故來問問。”高翠蘭聽說是到廟裡上香的,忙問道:“這裡還有廟嗎?”那婦人道:“有呀。聽說外麵的和尚廟都扒了,可俺這山上的神仙廟好著呢。”
說著話,便指著近處寄雲山上的那座廟道:“你看,就在那兒。那位神仙可靈著哪,俺村裡的人都去給他上香,求他保平安。”高翠蘭問道:“這廟裡供的是哪位神仙?”婦人道:“聽說原來叫他石仙,慣了俺都喊他神仙了。”
高翠蘭一聽“石仙”兩個字,突然想到:“難道是石佬嗎,他怎麼會搬到廟裡去呢?”正在疑惑,又聽那婦人問道:“大姐,你要到哪裡去?是累的還是餓的,暈倒在這裡?”
高翠蘭不好意思地點點頭,道:“隻顧趕路,兩天沒吃東西了。這一帶有個福陵山,知道嗎?”那婦人搖搖頭。卻從衣袋裡掏出一塊餅,道:“這裡離俺家有點遠,要不就帶你回家做飯吃了。這是孩子剩的餅,你也彆嫌棄,充充饑再去找。”高翠蘭謝過婦人,接過餅,那婦人便拉著孩子走了。
高翠蘭吃著餅,站起身來,向四周觀察了一番,時過境遷,往日的仙界如今變成人間,小天河兩岸增添了不少村莊。她又仔細看了看山半腰處那座正對著迎仙橋的神仙廟,決定到那裡去看看。
高翠蘭費了好大的勁,爬到山上。神仙廟並不大,灰瓦紅牆,一個小院。雖然有些破舊,可山門匾額上的“石仙廟”三個字依然清晰可見。進了山門,院內有幾棵古鬆,樹下有石桌、石凳,後麵便是三間正殿。高翠蘭走了進去,看到石案上香爐中幾支被點燃的香火,冒著縷縷青煙,石案後供奉著兩尊造像。果然有些象石佬的樣子。高翠蘭忙跪下拜謁,祈求神仙保佑。
這時,石佬已經認出了高翠蘭,便從神像中走了下來,哈哈笑道:“我說這麼晚,還會有人來?原來是高‘真人’呀?”高翠蘭嚇了一跳,抬頭看時,果然是石佬。不由得驚喜萬分,忙喊道:“石佬爺,您還笑呢,險些見不著麵了。”
石佬忙扶起高翠蘭,道:“我等你三年、五年、十年、百年,一直以為你要去福陵山呢,可始終不見蹤影,怎麼現在才來呀?”高翠蘭道:“一言難儘,現在是走投無路了。”也不再客氣,順便拉個蒲團坐下,把自己的遭遇敘說了一番。
石佬感歎道:“難為你在寺廟中過了這麼多年。我也聽說皇上下令滅佛,拆毀了所有的寺廟,幸虧我這兒是座神仙廟,當今皇上是個信道的主,才沒人來拆。”
高翠蘭疑惑地問道:“你怎麼在這裡建座廟?”石佬道:“哪兒是我建的,你聽說過自己給自己建廟的嗎?”高翠蘭道:“那是誰建的?”石佬道:“說來話長了。”接著便席地而坐,講出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來。
“我呀,就因為肯說話,頭上還落個大疤呢。今天要不是碰見你,找誰說去?你知道我也苦呀!”
說著把頭伸給高翠蘭看,高翠蘭看到石佬頭上確實有一個大疤痕。問他怎麼回事,石佬道:“善人惡報呀。你想想看,你有長壽之異相,如有高人指點,定能修入仙界,哪能讓你去受這麼一番苦難;我乃石頭成精,若有仙人提攜,也能修成正果。隻可惜咱們找不到一個引路之神哪。我和那孫猴兒不同,他生性靈巧,學了一身武藝,打出了一片天下。而我呢,生成老像,沒他那個本事。本想積德行善,沒想到卻做了一件蠢事,得罪了王母娘娘,差一點沒了性命。”
高翠蘭瞪大了眼睛,問道:“什麼事,竟然得罪了王母娘娘?”石佬道:“在這以前,有一個叫張山的落榜書生,不知怎麼來到這座橋上,呼天喚地,罵朝廷不公,奸臣當道,官場腐敗,考場作弊,說他一連三考不第,主考官還把他的文章曲解為辱罵朝廷,險些丟了性命。又說自己飽讀詩書,枉有才華,既不能報效天下蒼生,學有何用?生有何益!說的悲切,哭的傷心。沒想到他說著說著,站到了橋欄上,就要往下跳。多虧了我兩條腿跑的快,一把抓住了他。他還不讓救呢,一個勁的跟我撥楞,可書生畢竟是書生,沒多大力氣,掙不脫我的手,總算把他給救了下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就開導他說‘讀書人考不中的多的是,不能都去尋死呀?’他說‘當今天子,不如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當年推行貢舉製度,為的是杜絕官員世襲的弊端,從讀書人中選拔治理天下的人才,可是如今考場卻被貪官把持,收受賄賂,顛倒黑白,官場如此,永遠沒有希望了。’我跟他說,‘不當官當個老百姓,也自有樂趣。’他說‘沒有樂趣了,父親早亡,全靠母親培養。本來是要贍養母親的,可是母親也因病去世。現在人眼皮子最薄,原先定的婚約,也被人家解除了,還有何麵目立足於人世間?
“我看他痛心疾首,知道不好勸,正為難之時,忽見橋上走過來一人,我急忙上前想請她幫忙來勸。仔細看時,卻是一位妙齡女子。我也顧不得那麼多,反正一條人命要緊,便請她前去勸說這個張山。誰知道那女子不買我的帳,說有急事,執意要走,一使勁掙脫了我的手。正無可奈何,沒想到那書生又爬上橋欄,要往下跳。我大喊一聲‘彆跳’,上前一把抓住了他。
“沒想到那女子看到這一幕,竟然轉回身來。見我拉不住他,便來到跟前,問那書生‘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跳水?’沒想到這張山聽到女子的聲音,也不鬨了,回頭一看這女子,一下子癱坐在地上,說道‘小生已看破紅塵,小姐莫要見怪。’
“這女子見書生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起了憐憫之心,竟苦口婆心地勸起他來。我看張山能聽進那女子的話,自己便撤了出來。後來,我見她兩個人越談越熱乎,也算是郎才女貌,隻想到救人之命,成人之美,也沒問三七二十一,便當起了大媒人,幾說幾講,真沒想到那女子居然同意了。我以為這是天賜緣分,便搓土為香,讓她二人在迎仙橋上拜了天地。”
高翠蘭笑道:“這麼簡單?”石佬道:“就這麼簡單,我看那女子是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跟著張山回家了呢。”高翠蘭道:“你既當了媒人,又成了救命恩人,也算積大德了。”石佬道:“你還開心哪,大禍臨頭了!”高翠蘭問道:“怎麼了?”石佬道:“你知道這女子是誰嗎?她是王母娘娘的使喚丫頭——翠靈仙子!”高翠蘭嚇得‘啊’一聲,接著石佬又講出一串故事來。
原來這翠靈仙子受王母之命,是去通知幾位大仙來瑤池赴會的。這翠靈平時哪有走出宮門的機會,好不容易得到這個差事,趕緊辦完了公事。回來途中心情甚是開朗,撥開雲頭徃下一看,隻見青山疊翠,綠水如織,春花爛漫,稻菽成茵,不是仙界,勝似虛境。她心中按捺不住,便落下雲頭。
來到迎仙橋上。本想遊春看景,沒想到卻撞見這件事兒。也是自己沒有定力,她看到的天界神仙都長得奇奇怪怪,哪見過凡間這般美男子,心想:怪不得玉帝的七仙女偷偷地下凡,人間真是擋不住的誘惑。她見到張山後就怦然心動、一見鐘情,八匹馬拉也拉不回來。何況又有石佬隻想著救人,不分青紅皂白從中撮合,一說即合,兩廂情願。誰也不問誰的根底,就這麼稀裡糊塗成了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