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簾後明月:曹皇後的垂簾興國路_嘻哈史詩看古今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嘻哈史詩看古今 > 第712章 簾後明月:曹皇後的垂簾興國路

第712章 簾後明月:曹皇後的垂簾興國路(2 / 2)

幾日後,李參被革職的消息傳開,京東路的百姓紛紛奔走相告。有人帶著家鄉的新米來到宮門外,跪在地上感謝皇後。曹氏讓太監把米收下,換成銀子還給百姓,又下旨:“以後各地賦稅,必須由知縣、知州共同簽字,災年減免要有鄉老作證,不得擅自加稅。”

韓琦拿到旨意時,正在和富弼議事。富弼看著旨意上的字跡,感歎道:“皇後娘娘不僅懂朝政,更懂民生啊。這些細賬,我們當大臣的都未必清楚。”

韓琦點點頭:“她把仁宗皇帝的民生賬本續下去了。有她在,大宋的根基錯不了。”

坤寧宮的燈下,曹氏正在核對新送來的民生賬本。上麵記錄著各地的糧價、菜價、工錢,她在每個數字旁都做了批注,哪裡糧價高了,哪裡工錢低了,一目了然。宮女進來稟報:“娘娘,陛下醒了,說想見您。”

曹氏放下筆,走到銅鏡前整理了一下衣衫。鏡中的女子鬢角已有了幾絲白發,但眼神依舊清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拿起案上的民生賬本:“把這個帶上,陛下該知道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了。”

第四章歸政時的簾卷清風

治平四年的夏天,英宗皇帝的身體漸漸好轉。紫宸殿的朝會上,他坐在龍椅上,聲音雖還有些虛弱,卻已能清晰地處理朝政。曹氏的簾子依舊掛在東暖閣,但已經很少再開口,大多時候隻是靜靜聽著。

“陛下康複,實乃大宋之福。”韓琦出列奏道,“如今朝政穩定,臣請皇後娘娘歸政。”

英宗看向東暖閣的簾子,輕聲說:“皇後輔政兩年,勞苦功高,再等些時日吧。”

簾子後傳來曹氏的聲音:“陛下,韓相公說得對。臣婦本就不該乾政,如今陛下康複,臣婦請求歸政。”

大臣們紛紛附和,王疇也出列道:“娘娘歸政,可保大宋長治久安,臣請陛下準奏。”

英宗沉吟片刻,點頭道:“好吧。三日後舉行歸政大典,大赦天下。”

消息傳到坤寧宮,宮女們都很高興,忙著收拾東西。曹氏卻在整理這兩年的奏折,將民生、邊防、賑災等重要奏折分類歸檔,每一本都寫了簡明的提要。

“娘娘,您真的要歸政嗎?”貼身宮女忍不住問,“現在朝堂上還有人惦記著您的位置,您若歸政,怕是……”

“我本就不該在那個位置上。”曹氏將一本關於農田水利的奏折放進箱中,“當年垂簾,是因為陛下病重,國無君主。如今陛下康複,我自然要退回後宮。”她指著箱中的奏折,“這些留給陛下,讓他知道這兩年的朝政細節,也讓他記得,百姓的日子比什麼都重要。”

歸政大典那天,汴梁城張燈結彩。曹氏穿著皇後的朝服,從東暖閣走出,親手將代表權力的玉璽交給英宗。她的動作從容優雅,沒有絲毫留戀。

英宗握著玉璽,看著眼前的皇後,眼眶有些發紅:“皇後這兩年辛苦了。”

曹氏躬身行禮:“臣婦分內之事。”她轉身麵向大臣們,聲音清亮,“以後朝政有陛下和諸位相公打理,臣婦隻在後宮養蠶繅絲,教導太子。願大宋國泰民安,百姓安康。”

大臣們紛紛跪倒行禮,山呼萬歲。韓琦看著這位主動歸政的皇後,心裡充滿敬佩。富弼更是感歎:“古往今來,能做到權傾朝野卻主動歸政的,皇後娘娘是第一個。”

退朝後,曹氏回到坤寧宮,換下朝服,穿上素色的襦裙。她走到後院的蠶室,裡麵養著幾筐蠶寶寶,桑葉新鮮翠綠。宮女們正在忙碌,見她進來,紛紛行禮。

“今年的蠶絲收成不錯。”曹氏拿起一片桑葉,輕輕放在蠶筐裡,“等蠶結了繭,織成布,給邊關的士兵做棉衣。”

宮女笑著說:“娘娘剛歸政就想著士兵,難怪陛下和大臣們都敬重您。”

曹氏笑了笑,沒有說話。她望著窗外的天空,湛藍如洗。兩年的垂簾聽政,像一場漫長的夢,如今夢醒了,她終於可以回到自己喜歡的生活。

幾日後,英宗下旨,賞賜曹氏黃金千兩,良田百畝。曹氏卻把黃金換成糧食,賑濟了京郊的災民;把良田捐給了興辦的書院,讓貧困子弟有書可讀。

韓琦聽說後,對富弼說:“皇後娘娘不僅不爭權,還把賞賜都給了百姓,這份胸襟,我輩不如啊。”

富弼點頭:“有這樣的皇後,是大宋的福氣。以後就算有什麼風波,有她在後宮坐鎮,陛下也能安心理政。”

坤寧宮的燈下,曹氏又拿起了繡繃,上麵的平安符已經繡好,鳳凰栩栩如生。

她將平安符放在盒子裡,準備送給即將過生日的太子。

窗外的月光照進來,落在她安靜的側臉上,像蒙上了一層溫柔的紗。

第五章千古簾後的無字碑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年幼的哲宗繼位。太皇太後高氏想要垂簾聽政,卻遭到大臣們的反對。

“先帝在位時,曾說要學英宗朝的例子。”韓琦的兒子韓忠彥出列奏道,“當年曹皇後垂簾,不攬權、不任親、不貪財,歸政後潛心後宮,堪稱典範。若太皇太後能學曹皇後,臣等便支持垂簾。”

高氏看著大臣們期待的目光,想起那位早已歸隱後宮的曹皇後,點頭道:“我會像曹皇後那樣,隻輔政,不專權,等哲宗成年便歸政。”

此時的曹氏已經年近七十,住在深宮的養老宮裡。她聽說高氏垂簾,隻是讓宮女取來當年的奏折副本,讓人送去給高氏。

高氏看著奏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尤其是關於民生和邊防的細致記錄,心裡深受觸動。她對身邊的人說:“曹皇後的心思都在朝政和百姓身上,難怪能得到所有人的敬重。”

元佑三年的冬天,曹氏病重。哲宗和高氏親自來看她,養老宮裡陳設簡單,隻有幾件舊家具和滿架的書。曹氏躺在病床上,拉著哲宗的手:“陛下要記得,百姓是根本,朝政要清明,大臣要重用忠良,彆學那些爭權奪利的事。”

哲宗含淚點頭:“孫兒記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氏看著這位一生簡樸的皇後,忍不住問:“娘娘當年垂簾,有那麼多機會可以掌權,為何還要歸政?”

曹氏笑了笑,指著窗外的梅花:“權力就像這梅花,開得再盛也會謝。能在該開的時候開,該謝的時候謝,才是最好的。我這一生,能輔佐兩位君主,看著大宋安穩,就夠了。”

幾天後,曹氏去世。消息傳出,汴梁城的百姓自發地披麻戴孝,街頭巷尾都是哭聲。當年受過她恩惠的京東路百姓,甚至有人千裡迢迢趕來京城吊唁,捧著家鄉的新米擺在宮門外,哭著說:“曹娘娘,您嘗嘗我們的新米,您當年免了我們的稅,我們才有今天啊!”

朝堂上,大臣們爭論著給她的諡號。有人說該用“昭”,有人說該用“明”,韓忠彥卻堅持用“慈聖光獻”:“娘娘一生慈愛百姓,光明磊落,輔佐君主,獻上忠誠,這四字最配她。”

高氏拍板定案:“就用‘慈聖光獻’,再為她立一塊碑,刻上她的功績,讓後世銘記。”

可碑石運到太廟時,高氏看著空白的碑麵,卻遲遲沒有下旨刻字。她想起曹氏生前的囑咐:“我沒什麼功績,不過是做了分內之事,彆立碑刻字,勞民傷財。”最終,這塊碑成了無字碑,立在太廟旁,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

元佑八年,高氏歸政給成年的哲宗。歸政大典上,哲宗看著垂簾聽政的簾子被緩緩收起,想起曹皇後的無字碑,對大臣們說:“太皇太後和曹皇後一樣,都是大宋的功臣。她們垂簾不是為了權力,是為了守護江山。”

時光荏苒,到了南宋紹興年間,臨安城的百姓還在傳頌曹皇後的故事。說書先生在茶館裡講她宮變夜持釵平叛,講她簾後細查民生賬,講她主動歸政不戀權,聽得茶客們熱淚盈眶。

“要說這垂簾聽政的太後皇後,”說書先生拍著醒木,“大多要麼貪權亂政,要麼被權臣操控,唯獨這曹皇後,手握大權卻心有百姓,權傾朝野卻主動讓位,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台下有老者歎息:“當年我在京東路種地,親眼見官差把追繳的稅銀還給百姓,那告示上蓋著皇後的印璽,紅得像火,暖得像春陽啊!”

太廟旁的無字碑前,常有百姓前來祭拜。有人獻上梅花,有人擺上米糕,還有趕考的書生對著石碑行禮,祈求能遇到像曹皇後這樣公正的明君。石碑在風雨中矗立,雖無一字,卻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明朝的史官修宋史時,特意在《曹皇後傳》裡寫下:“後性慈儉,重稼穡,常於簾下閱民生賬,務使百姓無苛稅之苦。及歸政,宮室簡樸,無異尋常人家。”寥寥數語,卻道儘了這位傳奇皇後的一生。

如今,當人們走進開封的宋都遺址,看著複原的紫宸殿東暖閣,仿佛還能看見那道垂落的簾子,簾後坐著一位身著鳳袍的女子,正低頭批閱奏折,筆尖劃過紙麵,寫下的不是權力的欲望,而是百姓的冷暖、江山的安寧。

那道簾子早已消失在曆史的塵埃裡,但曹皇後留下的“垂簾不貪權,執政重民生”的故事,卻像一輪明月,永遠照在華夏的史冊上,提醒著後世所有掌權者:權力的真諦,從來不是占有,而是守護。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